田方林 冉亞清
(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重慶 400047)
解讀科學發展觀中的“人”
田方林 冉亞清
(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重慶 400047)
發展問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問題,而人的問題則是發展問題的核心指向。科學發展觀關注的“人”是具體的人、有著全面需求的人,是包括了當前與未來視域中的、作為絕大多數的“人”。這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唯物的基本性質與辯證的基本特征。
科學發展觀;人;以人為本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 ”[1]14可見,發展問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問題,而人的問題則是發展問題的核心指向。科學發展觀中的“人”究竟指什么樣的人?指哪些人?顯然,如若對此處的“人”作出不同的理解,就完全可能導向迥然不同的社會發展實踐,甚至形成截然對立的發展結果。由此,深刻而準確地把握科學發展觀中“人”的內涵與外延,無論對于科學發展觀的深入領會還是貫徹落實,這都具有至為關鍵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人類自產生以來就有了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期,低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難以從物質生活資料上滿足人類基本的生存需要。追求較為充足的物質必需品,這構成人類社會在農業文明時期主要的發展目的。就西方社會而言,自進入工業文明之后,其大幅度提高的生產力水平已能為人類提供較為充分的生活必需品。但是,資產階級在發展中為整個社會樹立了眾多的物性目標:別墅、私人飛機、豪華游艇等奢侈品。這種自工業文明以來的“以物為本”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人類社會陷入了自然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嚴重破壞、貧富分化愈益加劇、社會矛盾日漸尖銳等多種困境。
就我國而言,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解決億萬人民的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問題,成為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首要目標。八十年代至本世紀初,我國的發展目標則是進一步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鞏固國家的政權基礎。縱覽近六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我國偏重于物質發展,重視物質積累,著力追求經濟增長率、GDP等物性指標。不言而喻,這是一條我國為優先滿足人民基本的物質生活、夯實國家的經濟基礎而不得不走的發展道路。雖然從某種意義上這種發展最終也指向人,但它更多的是以人的物質生活需求為直接目的。因而,盡管這一發展過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也留下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社會公平失衡等問題。
科學發展觀就是在總結我國發展經驗、吸取國外發展教訓的基礎上提出的。它明確要求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要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物為本。胡錦濤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個國家堅持什么樣的發展觀,對這個國家的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不同的發展觀往往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在當今新的時代條件下,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2]
如果說,我們過去是為解決人民的基本生存問題而重點關注 “如何能夠發展”、“如何能夠發展得更快”的問題,重視發展的手段與途徑,那么現在科學發展觀則是在人民已解決基本生存問題而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背景下,進一步關注“為誰發展”、“如何能夠發展得更好”的問題,側重于發展的目的與歸宿及其具體實現過程。雖然科學發展觀也包含對發展工具、手段與途徑的關注,但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帶有合理目的性與價值性訴求的關注。在科學發展觀看來,人不僅是發展得以實現的工具與手段,更是發展的目的與歸宿,是一切發展的中心指向。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的核心原則,這就是要在發展目的上為了人,在發展過程上依靠人,在發展成果上惠及人。這不僅要求發展的速度“快”,更要求發展的質量“好”。在促發展的進程中,“我們要正確處理好和快的關系,堅持好字優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方式”[3]25,不僅要關注經濟指標,而且要關注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歸根結底,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關懷人、為了人、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惠及人、提高人、豐富人、完善人。
西方社會在近代發展中也曾重視人。長期以來,他們打著“人類”的旗號,以“人類”的名義,時時處處在自然面前顯耀其主體身份,過分地耗竭自然資源,肆意地破壞生態環境。表面上,作為種系性存在,人極端地張揚著相對于無生命物和其他生命物的優越性。實質上,作為個體性存在,人卻常常倍受自然生態嚴肅的懲治。因此,西方社會心懷的人類中心主義情結雖然重視人,推崇人,但這是一種抽去了七情六欲而只剩“理性汁液”的人,是一種只具有類的抽象性的人。這種人類中心主義并非一種對人的真正關注與重視。
在唯物史觀看來,人首先是一種具體而現實的存在,然后才可能作為種系而被抽象出來。因而,對人的關注與重視必然首先直接指向具體而現實的人類個體。當前,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的核心原則,這正是秉承了唯物史觀對人的上述科學認識。它重視的不是抽象的人,不是人作為種系的抽象性存在,不是對人的一種抽象性關注。相反,它重視的是具體的人,是人作為個體的具體性存在,是對人的一種現實性關注。
具體的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既有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物質需求,又有在勞動中交往、在交往中追求人生意義與實現人生價值的精神需求。因而,具體的人首先是從事著物質生產勞動、創造物質產品以滿足基本物質需求的個人。這誠如馬克思與恩格斯所言:“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4]30科學發展觀關注的人就是 “現實的感性的人”,是 “從事實踐活動的人”。
其次,具體性的人還生活于各種社會關系之中,有著各種現實的利益訴求。科學發展觀在對人的現實關注中,充分重視個人各方面的利益訴求,要求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關心人的現實生活,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尊重人的自由權利,保障人的合法權益,統籌各方面利益,努力促進和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就如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快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必須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妥善處理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的關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公共教育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堅持積極的就業政策,注重為農村和城鎮低收入者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務”[5]808-809,努力使生活在社會各種行業、各種層次的人安居樂業,“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3]30。
在生存與發展過程中,一方面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需要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信息與能量等方面的交換,具有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作為社會歷史的組成部分,人還有在社會交往中追求人生意義與價值、實現自身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更高級的精神生活需求。因而,真正現實的人不僅有著基本的物質需求,還有著高級的精神需求。人在滿足了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后,必然要求實現其更高的精神需求。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所展望的人類最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就是這樣一個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想社會。
科學發展觀高度關注社會中具體而現實的人。在其視域中,人的生活需求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全面性的,不僅包括基本的物質層次,更包含高級的精神層次。然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長期面臨的主要矛盾。正是基于對人之生活需要的全面性理解,正是根據現實國情中的這一主要矛盾,科學發展觀對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出了諸多要求。
首先,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進一步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積累物質成果,滿足人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求。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 ”[6]116“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 ”[6]265“發展才是硬道理。”[6]375經過六十多年來的發展,尤其是通過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已有較大發展,物質財富已較為豐富,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但是,目前依然有近2000萬人口生活貧困。因此,科學發展觀特別強調第一要義仍然是發展,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7]850-851“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8]274
其次,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不僅要抓好物質文明建設,還要搞好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最終實現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當前,我國絕大部分人民群眾已經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豐富精神文化生活以逐步提高生活質量,提升生活品質,這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迫切愿望。為此,這需要我們“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1]32-33具而言之,一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我們要“全面提高全體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大力推進教育普及和發展,著力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人才。 ”[5]615-616另一方面在政治文明建設上,科學發展觀要求進一步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切實保障人民的合法權利,維護其正當權益。再一方面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要在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具體的人總是有著全面性需求的人。在科學發展觀的視角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7]850
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中,只有人民群眾才是社會歷史真正的主人。人民群眾既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也是其維護者,還是其享有者。胡錦濤同志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這是我們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從量的角度看,人民群眾是指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而非少數人。始終關注中國的大多數人、也即中國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這在科學發展觀中有著多方面的體現。
首先,在黨群、干群關系上,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包括黨員、干部在內的所有人民群眾。我們黨就是來自于人民,建基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力量,我們黨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利益追求上,黨與人民群眾有著高度的一致性。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除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而,科學發展觀關注的人絕不僅僅是當前作為少數的黨員與干部,而是包括黨員與干部在內的、作為絕大多數的廣大人民群眾。
其次,在地域分布上,科學發展觀關注的不是局部地區的人,而是全國各地各民族的人,不僅包括經濟發達地區的人,還包括經濟欠發達和不發達地區的人。由于地理位置、社會歷史等原因,我國當前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中東西差異較大。為此,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從戰略高度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這一方面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通過健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逐步扭轉區域發展差距拉大的趨勢,形成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另一方面,在目前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的基礎上,我們要“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3]49,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的收入,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同時,還要“采取更加得力的政策措施,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逐步縮小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8]902
最后,從社會地位與身份上看,科學發展觀關注的不僅僅是社會中某行業、某階層的精英人士,而是包括他們在內的各行各業、各種階層的廣大人民群眾。它要求我們“堅持在全體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走共同富裕道路”,“要切實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項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9]27,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促進社會更加和諧。
科學發展觀對現實而具體的人給予了深切的關懷。它并非如傳統階級社會那樣關注作為極少數的統治者、剝削者與壓迫者,而是關注整個國家與社會歷史的真正主人——作為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在當代中國,這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人民在內的中國最廣大人民。廣大的人民群眾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體,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推動者。因此,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一方面要繼續堅持“一切依靠群眾”的工作路線,最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會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億萬群眾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另一方面,又要繼續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的發展方針,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地,“細心體察群眾愿望和利益要求的變化,使我們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準確地反映群眾利益,使我們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體現群眾的利益。 ”[7]404-405歸根結底,當前的發展就是要真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學發展觀以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全面小康社會為直接目標,以人類最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理想為終極目標,緊緊圍繞“以人為本”核心原則,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主體、目的、途徑與過程等一系列問題做出了戰略性的思想指引。科學發展觀對人的關注不僅指向人的當前存在,還著眼于其未來發展,不僅高度重視我們這代人現在的生存,還積極遠瞻后代人未來的發展。
人類社會的續存與發展除需一定數量的人口外,還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鑒于古今中外各種不科學、不合理的社會發展模式所帶來的經驗教訓,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在促發展的進程中積極地保護自然環境,節約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為當前的我們建設一個良好的自然生活環境,還要為未來的子孫后代留下充分的發展空間。因而,當前在處理發展與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關系上,我們不能鼠目寸光,竭澤而漁,而要高瞻遠矚,實現可持續發展。
具體而言,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一是不能過分地向自然索取,“經濟增長不能以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和犧牲子孫后代利益為代價。”[3]35相反,我們要積極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節約有限的自然資源。胡錦濤總書記強調,“如果不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能源資源將難以為繼,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那樣,我們不僅無法向人民交代,也無法向歷史、向子孫后代交代。”[8]312-313二是不能肆意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而要努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在推進發展中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既積極實現當前發展目標,又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為子孫后代留下充足的發展條件和發展空間。”[7]851-852
簡言之,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存條件。我們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要積極建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一定要高度重視人文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優化,努力使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能給后人留下贊嘆,而不給后人造成遺憾。 ”[8]71
綜上所述,科學發展觀關注的中心不是物,而是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一以貫之的核心原則,這體現出一種典型的人學視野,彰顯出一種深刻的倫理向度。科學發展觀對人的深切關注不是西方那種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更不是偏激的生態中心主義,毋寧說這是一種具體中國特色的生態和諧主義,或說是一種真正合理的人類中心主義。
科學發展觀深切關注的是具體的人,是有著全面需求的人,是包括了當前與未來視域中的、作為絕大多數的廣大人民群眾。正是在對人從前述諸多方面的“立體式”關注中,科學發展觀既展現出一種唯物的基本立場,又表征著一種辯證的基本特質。作為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科學發展觀必將指導我們在促進社會和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上不斷取得新勝利。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胡錦濤.推進合作共贏,實現持續發展[N].人民日報,2004-11-21.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9年第2版.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 3 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9]中共中央宣傳部.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8.
D610.3
A
1001-862X(2011)05-0106-005
田方林(1977-),男,博士,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政治學;冉亞清(1965-),男,重慶師范大學政治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政治學。
(責任編輯 吳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