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傳光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理論的探索及其成果*
蔣傳光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5)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國就開始了社會主義憲政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重視憲法在爭取人民民主權利中的作用,形成了豐富的憲政思想;鄧小平在對毛澤東憲政思想繼承的基礎上,結合新的社會歷史條件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對當代中國憲政理論作出了貢獻;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和中共十六大以來,在全面繼承了毛澤東和鄧小平憲政思想的基礎上,對我國憲政體制的各個方面,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進行了新的探索,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思想更加豐富和完善。
中國特色;憲政理論;發展路徑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國就開始了社會主義憲政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從共同綱領到1982年憲法的頒布實施,其間歷經曲折。1982年憲法實施后,根據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已進行了四次修改。通過我國憲法發展的歷程,尤其是第四次修正案的提出,可以充分反映出我國對憲政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已漸趨理性,在逐步走向成熟同時,也體現了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的精神。本文通過對毛澤東、鄧小平、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和中共十六大以來有關憲政理論的闡釋,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理論的探索路徑,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理論探索的成果。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新民主主義的長期革命斗爭中,十分重視憲法在爭取人民民主權利中的作用,并親自領導了 《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陜甘寧邊區憲法原則》等憲法性文件的制定,以保障勞動人民的民主、自由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又親自主持制定了新中國第一部憲法——1954年憲法,規定了社會主義的國體、政體、基本經濟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從法律上保證了廣大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
在有關憲政的理論方面,毛澤東也有一系列精辟獨到的論述。關于憲法的起源,毛澤東說過:“講到憲法,資產階級是先行的。英國也好,法國也好,美國也好,資產階級都有過革命時期,憲法就是他們在那個時候開始搞起來的。”[1]708毛澤東的這段論述,揭示了作為國家根本法律的近代憲法,是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的必然產物,它伴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并取得政權而出現于人類社會。
毛澤東還揭示憲法在一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本質。關于什么是憲法,他說:“一個團體要有一個章程,一個國家也要有一個章程,憲法就是一個總章程,是根本大法。 ”[1]710-711從憲法的本質來看,憲法是對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對民主事實的確認。毛澤東指出:“世界上歷來的憲政,不論是英國、法國、美國,或者是蘇聯,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實以后,頒布一個根本大法,去承認它,這就是憲法。”[2]735他在領導制定我國第一部憲法時也曾說過:“用憲法這樣一個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使全國人民有一條清楚的軌道,使全國人民感到有一條清楚的明確的和正確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國人民的積極性。 ”[1]711
實行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憲政,不照搬別國的模式,這是毛澤東憲政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毛澤東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分析了憲政和國情的關系。他在1940年寫作的《新民主主義憲政》一文中,針對當時世界上存在著的歐美式的資產階級憲政和蘇聯式的社會主義憲政模式,對中國當時選擇什么樣的憲政作了明確的回答。他說:“現在,我們中國需要的民主政治,既非舊式的民主,又還非社會主義的民主,而是合乎現在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目前準備實行的憲政,應該是新民主主義的憲政。”[2]733他認為中國既不能走西方資產階級憲政的老路,也不能一開始就實行社會主義的憲政。因為資產階級憲政不適合中國的國情,這已為中國的憲政歷史所證明。由于中國革命所走道路的特殊性,在中國一開始就實行社會主義憲政,毛澤東認為也不符合當時的國情。他指出:社會主義民主“自然是很好的,全世界將來都要實行社會主義的民主。但是這種民主,在現在的中國,還行不通,因此我們也只得暫時不要它。”[2]732-733因此,中國革命道路的兩個歷史階段,也就決定了中國憲政必須分兩步走。
國體與政體相結合,采取適當的政體來充分體現國體,這是毛澤東憲政思想的又一重要內容。在我國,毛澤東第一個賦予國體以科學的內容。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把國家性質稱之為國體。所謂國體,“它只是指的一個問題,就是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2]676統治階級為了行使國家權力,必須建立適當的政權組織形式,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對內對外職能。毛澤東在強調國體重要性的同時,還論述了政體問題。他指出:“所謂‘政體’問題,那是指的政權構成的形式問題,指的一定的社會階級取何種形式去組織那反對敵人保護自己的政權機關。沒有適當形式的政權機關,就不能代表國家。”[2]677任何國家都是國體和政體的統一。毛澤東指出:“國體——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2]677他總結國際無產階級革命斗爭和根據地、解放區政權建設的經驗,肯定了堅持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最好的政權組織形式。
此外,毛澤東還強調在制定憲法的過程中要采取科學的態度。他說:“搞憲法就是搞科學”,對憲法要采取科學態度,不要迷信。[1]713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任何人都必須認真遵守。為此,他強調,憲法“通過以后,全國人民每一個人都要實行……不實行就是違反憲法。”[1]710這些論述仍然是我們今天應當遵循的原則。
毛澤東的憲政思想,在革命戰爭年代,為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根據地人民進行政權建設和法制建設,保障人民民主,鞏固革命成果,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一理論又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鞏固,為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權利的實現,為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頒布和實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歷史已經證明,毛澤東對于中國憲政道路所設計的新民主主義政權——民主事實——新民主主義憲法——新民主主義憲政——社會主義憲政這一規劃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中國的憲政道路恰恰正是沿著這一程序展開的。
鄧小平繼承了毛澤東憲政思想中的基本內容,如關于國體與政體的闡述,人民主權的思想,民主立國的思想,堅持人民民主專政,正確處理民主與專政的關系等。但在毛澤東后的當代中國,隨著時代的變遷,改革開放政策的確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而,在鄧小平憲政思想中,在對毛澤東憲政思想繼承的基礎上,更多的是結合新的社會歷史條件所作的創新和發展。
憲政思想在鄧小平法制思想中有較為充分的論述,其內容涉及當代中國憲政建設的各個方面,提出了當代中國憲政的指導思想,確立了憲政建設的基本原則,并對1982年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鄧小平法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推動了中國憲政理論與實踐的發展。鄧小平對我國憲法學的理論與實踐的重要貢獻主要有以下方面。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國家法治建設的基礎。鄧小平親自指導和主持了1982年憲法的修改工作。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鄧小平指出:“中央將向五屆人大三次會議提出修改憲法的建議。要使我們的憲法更加完備、周密、準確,能夠切實保證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各級組織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要使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要改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等。關于不允許權力過分集中的原則,也將在憲法上表現出來。”[3]339鄧小平的這些思想對1982年憲法的修改起了重要指導作用。此外,憲法修改中的許多重大問題,也都是在他親自主持下研究確定的。其中主要有:關于修改憲法要以1954年憲法為基礎,關于要把四項基本原則寫進憲法,關于不搞兩院制,關于設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把公民權利和義務一章放在國家機構之前,關于人大的監督同政協的監督的區別,關于取消憲法中“四大”即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規定,等等。[4]這些重大決策對我國民主法制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且對我國政治體制的建構具有深遠的影響。
1979年3月,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作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著重對從右的方面懷疑或反對四項基本原則的思潮進行了批判,并對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進行了全面闡述。正如鄧小平所說:“四項基本原則并不是新的東西,是我們黨長期以來所一貫堅持的。粉碎‘四人幫’以至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實行的一系列方針政策,一直是堅持這四項基本原則的。”[3]165但把四項基本原則確立為當代中國憲法的指導思想,則是鄧小平的貢獻。
鄧小平反復強調,無論是我國的立法工作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還是政治體制改革,都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他指出:“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黨的領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對于這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堅持,絕不允許任何人加以動搖,并且要用適當的法律形式加以確定。”[3]3581982年憲法第一次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統一的整體,明確寫入憲法,并把它貫穿在整個憲法內容的始終,成為憲法總的指導思想。
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是一國法律體的核心,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地位。因此,鄧小平強調要尊重憲法,維護憲法的至上權威。他說:“全黨同志和全體干部都要按照憲法、法律、法令辦事。 ”[3]371根據法治原則,當代實行憲政的成文憲法國家,都肯定了憲法的最高權威和至上地位,主張任何其他法律、國家機關和個人的行為都必須符合憲法,以此實現憲法的最高權威,以有效地保護人的權利、人的自由和人的尊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效地限制惡政、壞政、專制、腐敗的滋長,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真正建立和維護市場經濟的正當程序。
鄧小平強調要尊重憲法的思想,在1982年憲法中得到了體現,憲法序言對憲法的最高權威和至上地位首次予以肯定。我國憲法的最高權威和至上地位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中央和地方的一切國家機關都居于憲法之下,服從憲法,都要遵守和維護憲法權威;其二是憲法是根本法,任何法律、行政法規、部委規章、地方性法規等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這表明憲法的效力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至高無上。這種至上性體現在我國的立法、執法和守法等各個方面。
國家性質、國家政權的階級歸屬,以及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都是憲法學理論中的基本問題。憲法明確規定了我國的國家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盡管有關我國的國家性質、國家政權的階級歸屬,以及國家的政權組織形式等理論問題,并不是鄧小平的首創,但鄧小平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加強我國的政權建設、改革和完善國家的各項基本制度所作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我們的國家制度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鑒于這方面的內容,筆者在對鄧小平法制思想的專題研究中已有系統的介紹,[5]本文僅從憲法學的角度作一些梳理。
從國家政權的政治屬性和階級本質來說,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為了給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鄧小平對如何加強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建設的一系列問題,諸如人民民主專政的實質、新時期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現實意義等,都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
鄧小平圍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方面的論述,主要是基于我國為什么要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三權分立的制度模式,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越性等方面進行展開的。
因而,鄧小平強調:“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我們要堅持實行人民代表大會的制度,而不是美國式的三權鼎立制度。”[6]307
鄧小平深刻地剖析了西方“三權分立”模式的弊端。他說:“我們講民主,不能搬用資產階級的民主,不能搞三權鼎立那一套。我經常批評美國當權者,說他們實際上有三個政府。當然,美國資產階級對外用這一手來對付其他國家,但對內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煩。這種辦法我們不能采用。”[6]195他在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時說:“中國如果照搬你們的多黨競選、三權鼎立那一套,肯定是動亂局面。 ”[6]244
鄧小平對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什么符合中國實際及其在實踐中表現出的優越性進行了分析。他說:“我們中國大陸不搞多黨競選,不搞三權分立、兩院制。我們實行的就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這最符合中國實際。如果政策正確,方向正確,這種體制益處很大,很有助于國家的興旺發達,避免很多牽扯。當然,如果政策搞錯了,不管你什么院制也沒有用。”[6]220
中共十五大報告指出:“我國實行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是人民奮斗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必須堅持和完善這個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這對于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人民民主具有決定意義。”[7]鄧小平關于我國國體和政體的論述,對于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國家政治制度,構建中國特色的憲政體制,提供了理論指導。
鄧小平指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行多黨派的合作,這是我國具體歷史條件和現實條件所決定的,也是我國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點和優點。”[3]205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對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的地位,他們同中國共產黨的關系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新時期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等,發表了一系列重要意見,進行了較為詳細系統的闡釋。鄧小平的這些論述,對1982年憲法在闡釋和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以及以后憲法對該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1993年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的第二個憲法修正案的第4條,就在憲法序言中增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這是憲法第一次對我國的政黨制度進行了完整表述,不僅表明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關系是一項憲法關系,而且還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發展確定了方向。
鄧小平在1980年發表的 《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一文中就曾指出:“我們要在全國堅決實行這樣一些原則: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254同年,在論及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問題時,他又旗幟鮮明地重申了這一原則。他明確指出:“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黨紀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規定的平等權利和義務,誰也不能占便宜,誰也不能犯法。不管誰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機關依法偵查,司法機關依法辦理,任何人都不許干擾法律的實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遙法外。”[3]332
堅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堅決反對特權思想和行為。鄧小平對特權的社會危害性,進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說:“‘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幫’大搞特權,給群眾造成很大災難。當前,也還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權,特殊化,引起群眾的強烈不滿,損害黨的威信,如不堅決改正,勢必使我們的干部隊伍發生腐化。”[3]332針對這種情況,鄧小平提出了克服特權思想和行為的具體辦法。他指出:“克服特權現象,要解決思想問題,也要解決制度問題。”[3]332在制度上解決問題,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各種監督制度。鄧小平的這些論述,清楚地向我們指明了只有堅持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建立健全有關制度,并依靠專門機構進行鐵面無私的監督檢查,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特權思想和行為。
遵照鄧小平的上述思想,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成為我國在法治實踐中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并在1982年憲法中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對其加以確認。
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其基本內容之一就是規定和保障公民的人權和基本權利。保障人權和公民的基本權利是當代憲政的主要精髓。人權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鄧小平法制思想的重要內容。對于人權問題,鄧小平有很多論述。鄧小平在1985年首次明確表示了中國也承認人權的觀點。他說:“什么是人權?首先一條,是多少人的人權?是少數人的人權,還是多數人的人權,全國人民的人權?西方世界的所謂‘人權’和我們講的人權,本質上是兩回事,觀點不同。”[6]125從鄧小平人權思想的內容來看,主要是圍繞國內和國際人權斗爭,集中體現在關于人權的性質 (本質),強調人權應是多數人的人權,全國人民的人權;人權與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關系;人權的實現以保持社會穩定和法制保障為前提;堅持民族平等,維護少數民族的人權;國權(主權)高于人權等方面。
列寧說過:“什么是憲法?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8]鄧小平對通過憲法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非常重視。他強調,“憲法和黨章規定的公民權利、黨員權利、黨委委員的權利,必須堅決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3]144,社會主義憲政建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是要“在政治上,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利,享有各項公民權利”,[3]322“堅持憲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各項自由”。[6]145
鄧小平領導下修改的1982年憲法,不僅把憲法中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在憲法結構上由過去的第三章提到第二章,而且還增加了許多條款,使公民享有的憲法基本權利更加充實。
科學合理地進行權力劃分,對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是實行憲政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憲法的重要內容。監督和制約權力最有效的途徑,是通過法律和制度來實現。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以其最高的法律效力在確認并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同時,應對公共權力作出必要的限制。鄧小平指出:“關于不允許權力過分集中的原則,也將在憲法上表現出來。”[3]339如何加強對執政黨和國家公職人員的監督,建立完善的法律監督制度,鄧小平有一系列的論述,這里只從憲法學的角度作一概述。
對于一個執政黨來說,健全監督制度特別重要。因為處于執政地位的黨,她的成員,許多擔負著領導職務,掌握著大大小小的權力。但權力不受監督和制約,勢必產生腐敗,這是一條規律。因此,鄧小平十分重視執政黨的監督問題。他說:“我們要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當然也要有監督,有制約。 ”[6]256“我們需要實行黨的內部的監督,也需要來自人民群眾和黨外人士對于我們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監督。 ”[9]215“黨要領導得好,就要不斷地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就要受監督,就要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們不受監督,不注意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9]270
監督要取得成效,必須把監督體系納入法制化的軌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防止公職人員由社會公仆蛻變為社會主人,我們黨和國家對監督問題是重視的,并建立了相應的監督體系。但長時期以來,在監督的實施過程中,特別在后來的“文化大革命”中,把民主監督歸之于群眾運動的形式,脫離了社會主義法制的軌道,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后果。鄧小平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認為:(1)防止各級干部腐化變質的根本保證是發揚人民民主,靠人民群眾監督;(2)人民的監督必須法律化、制度化;(3)人民民主監督有多種形式,而國家最高的、法制化的民主監督形式是人民代表大會。
發展基層民主,讓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也是法律監督制度的一項重要內容。1978年,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就提出:為了調動工人農民的積極性和主人翁意識,“要切實保障工人農民個人的民主權利,包括民主選舉、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3]196。1980 年,在關于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中,鄧小平把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列為改革的重要目標,指出充分發揮和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就是要在“政治上,充分發揚人民民主,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3]322。鄧小平這些關于發展基層民主的思想,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基層民主建設,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意識,也使廣大群眾對基層政權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力度大大增強。這對有效地遏制各種腐敗行為和社會丑惡現象,加強廉政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
加強監督,建立監督制度,必須有完善的監督機制。鄧小平對加強黨內和黨外監督、群眾監督及專門機構的監督都有論述。早在1957年,他就在《共產黨要接受監督》一文中指出,所謂監督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是黨的監督。對于共產黨員來說,黨的監督是最直接的。第二,是群眾的監督。第三,是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監督。[9]270-271除了上述三種監督外,鄧小平還強調要加強專門機構的監督。1980年,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對各級干部的職權范圍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種條例,最重要的是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面無私的監督檢查。”[3]332根據鄧小平的這一思想,經過長期的探索,黨和國家已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監督體系。
調整國家整體和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之間關系的國家結構形式,是憲法的基本內容。我國的國家結構形式采取的是單一制。鄧小平所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的憲政意義,就在于豐富了國家結構形式的內容,突破了在一個國家內部只能允許一種社會制度及其相應的政權組織形式長期存在的認識,也突破了我國傳統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理論的內涵。
我國運用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的構想解決香港、澳門問題,獲得了圓滿成功,并根據憲法第三十一條規定,設立了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特別行政區的建立構成了我國單一制的一大特色。這種特色主要表現為,根據“一國兩制”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體部分堅持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特別行政區內,則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實行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政策;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國家授予特別行政區高度的自治權,中央不干預屬于自治范圍內的事務。這些自治權包括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但特別行政區的這種高度自治權又不同于聯邦制國家中聯邦政府與聯邦成員之間的關系。由于我國是單一制國家,因此,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與我國憲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在性質上是相同的,都屬于地方自治。其不同之處在于,特別行政區的高度自治比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要高,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聯邦制國家中各聯邦成員單位的權限要高,如貨幣發行權、財政獨立、稅收獨立、司法終審權等。
“一國兩制”方針的提出并獲得實現,特別行政區的設立,使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這種國家結構形式,不僅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不曾有過論述,而且在世界歷史上也無先例。這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中國具體情況下的具體運用,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大發展。
鄧小平有關憲政的理論方面,對發展民主政治,摒棄人治,實行法治;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加強民主集中制等,也有很多的論述。鑒于這些內容在相關研究中已有較多的闡釋,故不再介紹。
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和中共十六大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全面繼承了毛澤東和鄧小平憲政思想,在此基礎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對我國憲政體制的各個方面,諸如政治體制改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建設、“一國兩制”等,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進行了新的探索,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思想更加豐富和完善。為避免重復,本部分著重對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和中共十六大以來,當代中國憲政思想的新發展進行考察。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基本方略確立后,憲法在治國中的地位越來越受到重視。200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布實行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結合新的時代背景,對我國憲法在治國中的地位進行概括和總結。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制保證。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我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務和國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則,具有最大的權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10]
胡錦濤對憲法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進行了概括總結,肯定了貫徹實施憲法的重要意義。他指出,我國憲法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憲法保障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推動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促進了我國人權事業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只要認真貫徹實施憲法,堅持和完善憲法確立的各方面的制度和體制,就能保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向前發展,保證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得到實現,保證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實現長治久安”。[10]
鑒于憲法在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實行依法治國的方略,首先要全面是實施憲法。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一項根本任務,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要長期抓下去,堅持不懈地抓好。”[10]2004年9月15日在紀念全國人大成立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進一步提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是依憲執政。”[11]把憲法提到如此高的地位,表明中國共產黨對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充分利用所面臨的機遇、正確應對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從而完成所擔負的歷史使命的現實需要,也是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到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課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黨的領導是不可動搖的,但執政黨的執政必須在憲政的框架下進行,其本身應成為憲政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執政黨怎樣治國理政,依據什么進行執政,特別是通過什么方式來執政,來實現黨的領導,這是當前中國共產黨執政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理論課題。
在2001年的“七一”講話中,江澤民同志提出:“要按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12]
中共十六大報告在論述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問題時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必須增強法制觀念,善于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不斷提高依法執政能力,要 “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2004年9月,在首都各界紀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切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作為黨治國理政的一個基本方式,堅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嚴格依法辦事,善于運用國家政權處理國家事務。”[11]幾天后,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進行了全面系統闡述。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就是使中國共產黨“成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黨”,“依法執政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 ”[13]5,2007 年 10 月 15 日,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14]
堅持依法執政,就要始終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從制度上、法律上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要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堅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要督促、支持和保證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在法治的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要加強和改進黨對政法工作的領導,提高司法隊伍素質,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和保障,為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提供法制保障。
堅持依法執政,必須堅持黨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原則,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和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對這一執政理念進行了明確具體的闡釋。
1990年3月18日,江澤民發表了題為《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講話中指出:“黨與政權機關性質不同,職能不同,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也不同,黨不能代替人大行使國家權力”;[15]112并且“黨要尊重和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職權。……黨中央關于國家事務的重大決策,凡是應該由全國人大決定的事項,都要提交全國人大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地方也應該如此。”[15]113就是要求黨所代表的人民意志要經過立法程序轉變為國家意志才符合依法治國的要求。不但如此,“各級黨組織,包括人大黨組,都要遵守黨章關于‘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的原則,遵守憲法關于‘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的規定。我們黨領導人民制定了憲法和法律,也要領導人民遵守憲法和法律。憲法和法律體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統一。黨員遵守憲法和法律就是遵從人民的意志、服從黨的領導。所有黨組織、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的言行,都不得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加強黨的領導同充分發揚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是一致的。”[15]113在這個講話中,江澤民已經基本厘清了黨的領導與法制建設的辯證關系,為后來正確認識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做好了理論鋪墊。1991年7月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江澤民發表《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莊嚴使命》的講話中,強調了:“黨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體現人民利益的,應該經過法定程序和法律形式,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15]156
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16]17這表明,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與黨的領導是一致的。江澤民認為:“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并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16]29再次強調了黨必須依法執政的重要。1998年12月18日在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二十周年大會上,江澤民發表了《二十年來我們黨的主要歷史經驗》的重要講話,他從黨的領導經驗出發,認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憲法和法律,并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以實現黨對國家的領導同依法治國的統一,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16]258
江澤民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指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組織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16]30中共十六大以來,對憲法在治國中的作用非常重視,強調要廣泛宣傳憲法,深入學習憲法,牢固樹立忠于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意識,切實保證憲法的有效實施。2002年12月4日,胡錦濤在首都各界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全面貫徹實施憲法,必須加強憲法宣傳教育,提高全體人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憲法意識和法制觀念。必須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憲法意識,維護憲法的權威,使憲法在全社會得到一體遵行。要在全社會廣泛宣傳憲法,讓憲法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使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憲法不僅是全體公民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而且也是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武器。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各級黨校和干校都要開展憲法教育。要把憲法教育作為黨員干部教育的重要內容,使各級領導干部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掌握憲法的基本知識,樹立忠于憲法、遵守憲法和維護憲法的自覺意識。”[10]
2004年9月,在紀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周年大會上,胡錦濤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都要模范地遵守憲法和法律。國家政權機關領導人員要經過人民代表大會的法定程序選舉和任命,并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監督。 ”[11]
全面貫徹實施憲法,必須健全憲法保障制度,確保憲法實施。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由法律和體制不健全以及執法人員自身素質不完全適應等問題,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還不少,一些不同程度的違憲現象仍然存在。針對這種現象,胡錦濤對如何健全憲法的保障制度進行了全面論述。他指出:“要抓緊研究和健全憲法監督機制,進一步明確憲法監督程序,使一切違反憲法的行為都能及時得到糾正。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從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在立法過程中充分保障憲法規定的公民的自由和權利;要切實擔負起監督憲法實施的職責,堅決糾正違憲行為;要切實履行解釋憲法的職能,對憲法實施中的問題作出必要的解釋和說明,使憲法的規定更好地得到落實。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切實保證憲法在本行政區域內得到遵守和執行。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都要堅決貫徹憲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和執法水平。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10]
重視加強民族區域自治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已被我國憲法確認為國家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1984年,我國頒布了《民族區域自治法》。該法的頒布,為各民族真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法律保證。
如何使民族區域自治法得到有效實施,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對此非常重視。一是要求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1992年1月,江澤民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我們必須建立健全同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配套的法規體系和監督機制,使自治法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更好地發揮作用。……中央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都要制定實施自治法的規定或措施。涉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政策法規,要體現自治法精神,有助于自治法實施。要抓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已制定的要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國家和沒有自治地方的省市,要制定保障雜居散居少數民族權利的法規。到本世紀末,要形成比較完備的社會主義民族法規體系和監督機制。”[15]187二是根據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經濟和社會的迫切要求,2001年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對該法進行了修改。該法修改后對于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和保持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憲法發展的歷史,就是在實踐中艱難探索,不斷深化對憲政理論的認識,總結百余年來我國憲政實踐和探索的歷史經驗,吸收、借鑒國外憲政的先進經驗,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理論體系的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探索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我國憲政實踐的探索和憲法的制定提供了理論指導。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主義憲政理論與實踐的探索雖然發展歷程曲折,但也產生了兩部好的憲法,即1954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這兩部憲法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理論的指導下的產物。尤其是1982年憲法,是我國建國以來最完善的一部憲法。社會主義憲政實踐的探索的主要成果和憲政理論的日益成熟的主要標志,主要體現在1982年憲法的制定及其在實施過程中的幾次重大修改上。1982年憲法在制定過程和內容上比前幾部憲法具有許多明顯的優點和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憲政理論在當代中國的豐富和發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日益豐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憲政實踐探索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政理論體系,必將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1]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毛澤東選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鄧小平文選(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王江武.學習小平同志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理論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N].法制日報,1994-11-11.
[5]蔣傳光.鄧小平法制思想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5-248.
[6]鄧小平文選(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十五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1.
[8]列寧全集(第 1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0.
[9]鄧小平文選(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胡錦濤.在首都各界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公布施行2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2002年12月4日)[N].人民日報,2002-12-5.
[11]胡錦濤.在首都各界紀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4年 9月 15日)[N].人民日報,2004-09-16.
[12]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4.
[13]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2004 年 9 月 19 日)[J].求是,2004,(19).
[1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A].十七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8.
[15]江澤民文選(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江澤民文選(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吳興國)
D921
:A
:1001-862X(2011)04-0093-010
2010年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中國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0YJA820040)的階段成果,并受到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第五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編號j50407)的資助
蔣傳光(1963-),男,安徽濉溪人,上海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