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暢 呂 明
(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弱勢心理蔓延、歸因與和諧心理構建
徐 暢 呂 明
(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社會成員弱勢心理蔓延,主要表現為面對社會生活的無奈、面對社會變化的無望、面對社會比較的無助,這種弱勢心理可以分為經濟弱勢、角色弱勢、人格弱勢三類。文化取向、個性特征、心理比較和對社會規(guī)則的解讀構成弱勢心理的成因,弱勢心理可能延伸積極和消極的后果,這就需要從提升個人心理能力、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強化政府公信體系等方面進行和諧心理重構。
社會成員;弱勢心理;和諧心理;構建
調查顯示,我國“弱勢心理”在蔓延:不但農民工、大學生、小商販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國企、外企有著穩(wěn)定工作和高收入的 “白領”、“金領”們也自認弱勢,“大學教授也是弱勢群體”,“醫(yī)生是絕對的弱勢群體”,甚至近5成調查受訪黨政干部也自認是“弱勢群體”。[1]公眾的弱勢心理令人關注。富士康13跳員工自殺事件警示了弱勢心理人群的生存狀況及其解決方式的行為選擇。聯合國專家斷言: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沒有任何一種災難能像心理沖突一樣,帶給人們持續(xù)而深刻的痛苦。弱勢心理蔓延提示:在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需要更加關注人的精神需要和心理健康。
弱勢心理既是物質占有的不足,更是一種自卑的心理感受。有研究認為人生而自卑,人的弱勢狀況正是推動人類發(fā)展的一種內在動力,也給人本身和社會帶來矛盾和沖突。弱勢心理主要有四種類型。
1.經濟弱勢。這是基于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而表現出來的弱勢。界定“弱勢群體”的第一個標準是經濟學標準,即弱勢群體的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徘徊在貧困線邊緣;就業(yè)不穩(wěn)定,容易失業(yè);工作條件惡劣;缺乏社會保障等。依照這個標準“我國的弱勢群體,主要是農民中的絕大部分人、農民工以及城市貧困人口。”[1]經濟弱勢群體的整體自我評價不高,只關注眼前和局部利益,其情緒表達直接,處理矛盾和沖突的方式簡單粗暴。
歷史積淀、文化傳承、區(qū)位條件、政策因素、信息傳播、觀念差異等導致我國東西部之間、城鄉(xiāng)之間發(fā)展的不平衡,客觀上存在著先進與落后、發(fā)達與欠發(fā)達的差別。農村之于城鎮(zhèn)、西部之于東部產生相對弱勢心理,進而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支配著人們的觀念、心理和行為選擇。不僅導致資金、技術、信息、人力資源向先進、發(fā)達地區(qū)積聚,“也構成弱勢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影響最持久、破壞力最大、溶解最難的因素。 ”[2]
2.角色弱勢。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津巴多認為,人的群體角色影響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如果角色包含了地位和權力的差異時,如父母和子女、老師和學生、醫(yī)生和病人、上司和員工、上級和下級、消費者和商家等,這種權力上的差異更易影響個人思考、情感及行為方式。我國社會正處于急速的轉型期,權力與資本的調整和融合,體制的自我強化及強烈的排他性,使得社會階層分化加速。即便體制內、階層內也在不斷分化,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人也會形成“弱勢心態(tài)”。
3.人格弱勢。人格存在個體差異,就自尊而言存在高低之分:高自尊的人自我認知和社會評價是正向的肯定的,心態(tài)積極,行為富于目的和創(chuàng)造性;而低自尊的人不論是自我概念,還是對社會的評價則是消極的負性的,對自我評價偏低,行為謹小慎微,個性弱勢,不甘心歷來順受,但又無法擺脫現狀,內心卻充滿怨恨和痛苦——心理傾向消極,不易看到事物的積極面,不自覺地以“弱勢”立場看待和解讀事物。
弱勢心理不僅是弱勢群體的共性,也是人的普遍心理現象。其之所以產生,既有生物遺傳因素,更受文化、社會、個性等因素影響。
1.文化取向。我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社會組織整體利益的至上性和個體對整體的服從與維護。這不僅是人的基本行為準則,更是基于道德規(guī)范的倫理制度安排和人的存在價值的判斷標準。個性及個體利益被遏制,個體行為的價值和意義取決于是否有利于個體所屬社會組織的整體利益,而這也是個人成長成就之路。
伴隨開放和國際化進程,個體價值感得到的張揚,人們開始關注個體的利益、成就和幸福,而不僅關注所屬團體組織的需要和目標。個性和正當的個體權益逐步得到認可,但整體利益至上性文化思維使得整個社會并未形成有效的個體權益保障機制,因而個體與組織在利益博弈中往往處于不利地位。如加快城鎮(zhèn)化、新農村建設和改善民生進程中,暴力拆遷、違規(guī)征地,造成農民失地、“被上樓”等侵害城鄉(xiāng)居民利益的事件時有發(fā)生,成為重大民生關切。同時由于普通公民在主流體制中缺乏應有的話語權,更多的是處于“被代表”狀況。由此產生弱勢心理。
2.個性特征。心理學研究認為不同個性的人心理活動過程、認知、情感、行為存在差異,這與遺傳、家庭教育、文化習俗、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有關。這里主要從積極和消極取向維度加以分析。認知上,積極取向的人承認問題的存在,在看到問題時著眼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有積極的自我感;消極取向的人側重問題的不利方面并高估解決問題的困難度,自我感低。情感上,積極取向的人面對困難能夠淡定、積極應對,不消沉抱怨;消極取向的人多焦慮、煩惱、抱怨和恐懼。行為上,積極取向的人敢于應對,并采取措施;消極取向的人退縮甚至逃避。有著消極個性的人更易出現認知偏差而產生弱勢心理。
3.社會規(guī)則。當今社會弱勢心理蔓延說明人們普遍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也折射出公正公平合理有效社會規(guī)則的缺失。很多公務員都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就深刻揭示出基于憲法法律、規(guī)章制度、游戲規(guī)則至上性的平等競爭遠未成為社會常態(tài)與行為準則,且極易淪為潛規(guī)則的犧牲品,從而削弱甚至喪失既得利益。中國社科院于建嶸教授認為,大家都覺得自己弱勢,關鍵在于社會規(guī)則存在缺失、不明確,人們無法感到自己在社會生活、工作過程中受到規(guī)則的保護,總有一種不確定感。顯規(guī)則的缺失,必然且已經導致潛規(guī)則泛濫。而這更反證了規(guī)則的模糊、有失公平及基于社會保障的安全感的缺失。同時社會顯規(guī)則在諸如城鄉(xiāng)、教育、就業(yè)、醫(yī)療、養(yǎng)老等關系每個公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方面都客觀存在著雙軌制,平等保障公民權的實現還需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時段。
4.心理比較。人的自我以及他人評價往往是通過比較來獲得的。從比較的標準來看,主流文化和社會多以外在因素作為比較的參照系。對自我、個性和內心關照的忽視與對社會組織整體利益的重視形成鮮明對比,而個體的抱負、價值和成就就在于對整體利益的維護和增進。而這往往需借助于一定的地位、權力、資源和專業(yè)技能等才能達成,并成為個體抱負、價值和成就的表征。一旦缺乏這些因素,不僅競爭力弱,也極易產生弱勢心理。
從參照群體來看,人際不同階層之間也相互成為參照系。社會低端階層在與高端階層的比較中獲得更多的是失落與對自我的否定,產生心理沖突及對高端階層的阻抗,更導致弱勢心理泛化蔓延。而且缺乏政策支撐的中產階層遠未形成更未成為社會的穩(wěn)定器,加之社會保障機制不到位,正在形成M型社會趨勢。這也是導致弱勢心理產生的重要社會原因。
同時組織內,也會因地位、利益、個性、血緣、距離、心理相融性等而形成不同的非正式群體圈,擁有資源少的群體因其邊緣化的處境而在薪酬、發(fā)展和升遷各方面的利益和機會就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從而產生弱勢心理。
弱勢心理有兩面性:可以成為一種內在動力,延伸積極后果;也會成為一種障礙,產生難以避免甚至非常消極的后果。
1.積極后果。首先是積極奮進。人們總在不斷改變自己的不利處境,從弱變強。國家民族如此,個體如此,人類的發(fā)展也是如此,都是由弱到強的歷程。其次是憂患意識。人類在面對自然變化和各種災難時卻很無奈,甚至在面對自身創(chuàng)造所產生的各種負產品并由此威脅人本身的生存與發(fā)展時,也顯得力不從心。這種弱勢心理不斷提醒激發(fā)起憂患意識,并不斷采取行動以保護資源和環(huán)境,實現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并推動科技進步和整個世界的深刻變化。最后是團結協作。人類個體能力的局限性,讓人們意識到個體的弱勢狀態(tài),并積極尋求合作以應對個體無法完成的任務。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也是一部人際合作關系史。這里的合作既有個體間的合作,也有群體間、國家間的合作。正是不斷合作,人類才不斷發(fā)展壯大。
2.消極后果。對個體而言,弱勢心理導致客觀自我效能感低、容易自卑并自我貶低,情緒消極或偏執(zhí),甚至自暴自棄,嚴重者社會功能下降,甚至產生心理問題、自傷或自殘以至自殺等。弱勢心理也會激發(fā)個體的強烈競爭甚至是惡性競爭,由此可能對他人和社會產生不良后果。
對群體而言,弱勢心理會固化群體的思維和行為以至情感。弱勢群體的壓抑感、孤獨感、依賴感、恐懼感、自卑感、被剝奪感等心理,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由此產生弱勢生存模式。如農民工群體即使經濟條件已改善,但其不文明行為依然存在;吸毒人員的復吸率很高;有前科人員的重新犯罪率同樣很高。這種弱勢心理和行為“會削弱社會整合能力和動員能力,威脅社會穩(wěn)定,阻礙社會發(fā)展。甚至隱含著巨大的社會安全隱患,極易引起社會動蕩。 ”[3]
對社會而言,弱勢心理可能導致部分人的認知發(fā)生偏差,產生仇視社會和他人的心理,并通過攻擊行為或報復社會造成公眾心理危機的方式來達到放棄自我或證明自我能力的目的。2010年發(fā)生多起故意傷害小學生的嚴重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再次警示整個社會必須關注弱勢心理問題。
改變弱勢心理,促成和諧心理,既是對個體人格的完善,也是一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
1.提升個人心理能力,強化幸福感
心理能力體現一個人對事物的感受和認知與評價及行為取向的能力,是改善弱勢心理的基點所在。良好的心理能力是一種 “內心和諧”狀態(tài),能夠正確對待榮辱、得失、成敗,易于對外在事物保持寧靜與平和,產生幸福感。
提升心理能力首先要加強修養(yǎng),堅定信念,確立正確的個人價值觀。當今社會,唯物質化的傾向和對財富的無盡追求,導致精神、信仰、信念成為稀缺資源。這在弱勢群體中尤為凸顯。作為弱勢群體本身,必須加強自省,樹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和自立自強意識,主動把握機遇,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積極應對挫折和磨難,努力改變自身命運,樂觀面對未來。
其次是加強教育培訓,提升生存與發(fā)展素質。弱勢群體整體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競爭優(yōu)勢。為此,不僅要引導弱勢群體自覺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就業(yè)、職業(yè)遷移及自我發(fā)展能力;更要發(fā)揮政府職能,制定傾斜政策,對不同的弱勢群體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和幫扶措施,使之能融入并與主流社會與時俱進。而且弱勢群體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也會改進其看待社會和問題的視角,既利于提升其社會競爭能力,也利于全面客觀認識和分析和處理問題。
第三是訓練心理能力,提高自尊、自信水平及自我接納能力,形成積極健康心態(tài)。弱勢群體往往觀念消極,缺乏自尊、自信和自我接納能力。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防礙其處境的改變。而其自身又缺乏改變的支持條件。因此,政府在物質扶貧幫弱的同時,必須更加注重心理幫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積極的心理干預,激發(fā)其自尊自信和積極進取意識,使之樹立“改變”的信念并相信改變的可能,提升判斷、選擇及駕馭問題和承受壓力的能力。
2.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營造公平感
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3千美元的時候,社會的問題,人的問題,心理的問題是非常明顯的,在此之前大家關心的是生計,在此之后大家關注的是心理。”[4]社會和諧安定帶給人們生活的安全與穩(wěn)定感。良好的社會秩序也能平衡人們的心理落差,減少心理弱勢的無助和被剝離感,為此需要加強和諧社會建設。
首先是改變城鄉(xiāng)二元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城市化進程,逐步實現城鄉(xiāng)一體化,讓農村、農民和城市、市民享受同等國民待遇。改革雙軌制的社會治理結構,逐步實現并軌,使公民能夠享受平等的權益。同時對社會弱勢群體給以制度和政策保障。提高農民和城市貧困人口的收入,改變弱勢群體的現狀,縮小收入差距。這就需要政府統(tǒng)籌,完善分配體制機制和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低保等公共事業(yè)覆蓋面和保障力度,讓弱勢群體能同社會一道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并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改變其弱勢地位。
其次是增強社會心理服務功能,提高應對社會和心理問題的能力。建立公眾心理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及時了解社情民意;建立有效的社會情緒疏導機制、情緒表達、溝通和服務平臺,及時疏導和化解給不良心理,減少因不良心理而導致的公共心理危機事件發(fā)生。其三是完善社會規(guī)則體系,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制度環(huán)境,如完善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機制,降低稅負,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通暢的利益表達機制和公平的博弈環(huán)境等,以重構人們的公平感,因為“在一個規(guī)則不明確、環(huán)境不公平的博弈過程中,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弱者”[1]。
3.強化政府公信體系,重構信任感
弱勢心理蔓延也反映出社會成員對政府公信力的懷疑和信任感的降低。人們懷疑政策的延續(xù)、穩(wěn)定、公平與透明性,產生公民權利的剝離感和自我應對的無力感。某些政策的落實難、兌現難、多變性及缺乏連續(xù)性,引發(fā)普遍的不安全感。同時政績業(yè)績評價和輿論導向的短視,催生了短期行為,致使社會規(guī)則失效和社會秩序混亂。如教育經費投入占GDP4%的目標提出至今已近20年,但仍未能實現等。這類現象的存在不可避免地考驗著各級政府的公信力和社會公正。
首先必須重建政府的公信體系,真正以追求公眾利益、謀求人民福祉為根本出發(fā)點和歸結點。切實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真正依法治國,提升執(zhí)政能力,建立清廉高效政府,形成民主科學決策機制,做到決策和辦事程序公開透明,為社會有效監(jiān)督創(chuàng)造制度保障。
其次關注民生,采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解決好穩(wěn)物價、調收入、擴內需、保住房、保醫(yī)療、保教育、促就業(yè)等重大民生關切問題,保障社會公正,推進均衡發(fā)展,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發(fā)展成果共享,才能消除弱勢心理,構建幸福中國。
最后協調不同群體不同的利益訴求,維護社會公正,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營造公平競爭的制度環(huán)境。制定法律制度對弱勢群體給予更多傾斜與保障,讓老百姓相信政府追求的是公共權益和人民福祉。
[1]人民日報:收入差距加大致國民“弱勢心理”蔓延[J].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1/11/ c_12760474.
[2]劉恒新.我國弱勢地區(qū)的弱勢心理對經濟心理動力的影響[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6),41-46.
[3]張居永,陳烯.近五年來我國弱勢群體心理問題研究述評[J].資料通訊.2007(06):15-19.
[4]彭凱平.文化與心理:探索及意義.http://www. bimba.org/article.asp?articleid=7180.
C913
A
1001-862X(2011)03-0139-004
2010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導項目 《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大學生團隊與心理訓練》(010SJD880065)
徐暢(1967-),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呂明(1964-),男,安徽金寨人,基礎社科體育部副書記,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