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韓同盟關系的演變和前景
■宋瑩瑩/文
近年來,隨著美、韓兩國對外戰略和政策的調整,在六方會談進程擱淺、韓朝關系趨冷、美國高調重返亞太地區的背景下,一度被認為“不符合時代潮流”的美韓同盟關系逐漸升溫。特別是2010年,在應對“天安”號事件和延坪島炮擊事件的過程中,美韓兩國頻頻舉行高水平的聯合軍事演習,展開一系列緊密互動,同盟關系顯著提升,其戰略意圖和走向引起周邊國家的密切關注。
美韓同盟的建立緣于朝鮮戰爭,其標志是1953年10月雙方簽署的《共同防御條約》。為遏制蘇聯在遠東的擴張,同時鑒于韓國在東北亞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美國把韓國納入其東北亞戰略體系中,使韓國成為其在遠東地區遏制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基地。同時,韓國出于維護自身安全的利益考量,而選擇同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結盟。共同的利益需要驅使美韓走到了一起。
自形成至今的50余年里,美韓同盟受國際政治格局變化、美國全球戰略調整和韓國綜合國力發展、朝核因素等影響,在結構上經歷數次調整,發生了很大變化。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韓同盟的主要特征是“美主韓從”。由于《共同防御條約》的簽訂完全取決于美國的意愿,美國在同盟關系中占據主導地位,完全掌握戰時作戰指揮權,全面影響和控制韓國軍政。而韓國對美國也表現出了高度依賴性,在國家安全、對外交往、經濟重建等領域完全依賴于美國的政治支持和無償援助。截至60年代末,美國共向韓國提供了40多億美元的直接援助,占韓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期間,駐韓美軍兵力也一度達到22萬人之多。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韓同盟關系進入“雙邊互助”期。1969年7月“尼克松主義”出臺,美國根據國際局勢和自身力量變化對其外交戰略進行重大調整,著手收縮在韓軍事力量,單方面宣布減少在韓駐軍。卡特政府上臺后,美國又借人權問題對韓國軍政府施壓,阻止韓國秘密發展核武,并于1978年終止了對韓直接軍事援助,美韓關系降溫。另一方面,韓國的主體意識大大增強。隨著80年代中期韓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同時期美國經濟也出現衰退,韓國開始突破“唯美”外交束縛,大力推進多元外交和“自主國防”,推動美韓同盟逐步向聯合防衛的伙伴關系發展。1990年韓國開始分擔駐韓美軍費用。1994年韓軍從美軍手中收回平時作戰指揮權。
1998—2008年金大中、盧武鉉兩位中左翼總統執政期間,美韓同盟逐步向“對等伙伴”方向發展。金大中推行對朝和解合作的“陽光政策”,主張在南北互信的基礎上擺脫外來力量的支配,加強朝韓的自主性,這意味著削弱美韓同盟的作用,美韓間矛盾開始凸顯。而美國小布什政府上臺后,對克林頓政府的與朝對話政策改弦更張。“9·11”恐怖襲擊事件后,美國把朝鮮列入“邪惡軸心國”,進一步加強了對朝強硬政策。美韓對朝政策的不同步使雙方出現信任危機,動搖了美韓同盟的基礎。
盧武鉉政府比金大中政權更加強調“民族共助”和“自主國防”。上臺之初便誓言調整對美關系,主張減少對美依賴,謀求將美韓同盟“建立在更平等、更合作的基礎上”,主張韓國作為主權國應享受應有的權利,不允許出現無視韓國意愿的單方面決定和行動;強調為美韓同盟發展,有必要進一步采取措施促進“同盟關系現代化”,即超越冷戰時期的美韓軍事、政治關系,以實現東北亞地區的和平穩定為目標,重新調整美韓兩國在該地區所扮演的角色作用,建立全面發展的同盟關系。2006年,韓國與美國正式啟動收回作戰時指揮權的談判,并達成減裁駐韓美軍協議。美國開始大幅裁減駐韓美軍,一度計劃把兵力由3.7萬人減至2.45萬人。
在朝核問題導致半島安全局勢屢現緊張、自身經濟增長乏力等背景下,韓國國內政治鐘擺開始向右傾斜。2008年2月,以李明博為代表的韓國保守勢力上臺后,為找回“失去的十年”,竭力修復美韓關系,以實用外交積極迎合美國外交安全政策,對朝鮮奉行強硬政策,恢復美韓日對朝政策協調,全面參與防擴散安全倡議,在地區導彈防御系統上與美國加強合作,積極參加美國主導的國際反恐等行動,有關政策得到美國的歡迎和支持。在雙方一系列加強軍事、安全等領域合作舉措的推動下,美韓同盟關系峰回路轉,得到迅速恢復和鞏固。2008年4月李明博訪美,韓美雙方建立“21世紀戰略同盟關系”,商定在“價值同盟、互信同盟和和平同盟”的原則基礎上,把傳統的軍事同盟關系提升為全方位的“戰略同盟關系”。2009年初奧巴馬總統上臺后,美韓關系更趨緊密。2月美國國務卿克林頓訪韓,提出與韓國建立“更全面的戰略同盟”。6月李明博再度訪美,雙方簽署《美韓同盟未來展望》的聯合聲明,決定將構筑雙邊、地區乃至全球范疇內的“全面戰略同盟”,美國并在元首層面上以書面形式向韓國提供包括核保護傘在內的“延伸威懾”。11月,奧巴馬首次訪韓,雙方強調目前雙邊關系處于最佳水平,一致表示將把同盟關系發展為“21世紀戰略同盟”。
2010年,朝鮮半島先后發生震驚世界的“天安”號事件和延坪島炮擊事件。兩起事件的發生使韓軍獨立作戰指揮及應對朝鮮“安全威脅”能力飽受民眾批評質疑,韓國內對朝鮮“威脅”認知上升,通過加強美韓同盟尋求安全保障的呼聲日益高漲。2010年6月,美韓兩國總統達成協議,把戰時作戰統治權移交到韓國軍隊的時間由原定的2012年4月17日推遲至2015年12月1日。7月,兩國在首爾舉行首次外長、防長“2+2”會談,商定將為應對包括來自朝鮮在內的任何威脅,保持迅速的聯合防御能力,并繼續在雙邊、地區乃至全球范圍內深化同盟合作。
盡管美韓同盟受到國際格局變化和民族意識覺醒的沖擊,朝核問題、南北關系及東北亞大國關系等也都直接影響著美韓戰略選擇,變數始終存在。但在韓國保守政權執政時期內,韓美同盟紐帶難以松動,并將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深化和發展。
一是因為美韓有著相同的政治體制和價值觀念。韓國政治制度由美“嫁接”而來,兩國意識形態相同;執政保守勢力的中堅力量大多由美國培養,對美國有著特殊感情;美韓在針對國際和地區安全事務上的認知總體趨同,同盟的維系和發展有著牢固基礎。
二是因為美韓兩國利益有諸多契合之處。于美而言,第一,東北亞是中美日俄等大國戰略利益交匯點。奧巴馬政府提出“重返亞洲”戰略,有意加強在東北亞地區的軍事存在,遏制中、俄等新興大國,奪回地區事務主導權,韓國首當其沖成為其拓展東亞乃至亞太地區戰略利益的基地。第二,包括核擴散問題在內的朝鮮“潛在威脅”依然存在,在朝鮮不斷采取邊緣戰術的情況下,美國更需進一步加強與韓國的軍事合作,共同壓制朝鮮。第三,美國可利用韓國在政治、安全上對自己更加倚重之機,在對韓經貿合作中強化主導地位,間接助力國內經濟復蘇。
于韓而言,首先,韓國認為朝鮮未來政治走向不明,南北激烈對峙對韓國本土安全造成極大挑戰。韓國“自主國防”尚需相當時日,仍需同盟維護自身安全。其次,美國軍事存在有助于實現東北亞地區戰略勢力均衡,韓國可借此制衡周邊大國。再次,韓國需要借助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提升其國際地位和地區地位,謀求更大的話語權。最后,美韓貿易及美國在韓的直接投資在韓國經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同盟關系可為韓國經濟發展發揮護航作用。鞏固美韓同盟仍是韓國對外政策的支柱和實現國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當前,東北亞地區戰略格局正處于復雜而深刻的變化中,主要國家之間的關系不斷調整,朝核問題和半島形勢緊張加劇、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地區安全局勢更加敏感,區域合作變數增大。美韓拉近同盟關系,將不可避免影響朝鮮半島局勢演變,為東北亞地區的政治安全環境和力量格局帶來深刻復雜影響,使這一地區的冷戰化色彩更加濃郁。在此背景下,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發展面臨新的考驗。
(責任編輯: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