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華光
國際形勢亂象紛呈 中國與世界復雜互動
□ 黃華光
2011年是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開端之年,但整個世界亂象紛呈,極不太平??v觀全年國際形勢走勢,有幾大事態影響深遠,值得特別關注。
第一,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酵,引發嚴重歐債危機和美債問題,并導致整個西方陷入多重困境。世界遠未進入所謂“后金融危機時代”,相反卻從國際金融危機加速演變為西方嚴重的債務危機,且逐步從金融、經濟領域向政治、社會領域擴散。經濟復蘇停滯,失業居高不下,政局跌宕起伏,社會風潮頻發,成為2011年西方國家的突出特點。面對深重危機,發達國家的決策機制、治理機制“失靈”,各政黨出于自身選舉利益陷入惡斗,除了向廣大中下層及中間階層利益開刀,難以拿出有效應對方法,結果引發廣大民眾的強烈不滿和對現行政治運作方式及領導階層的深層質疑。事實表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已陷入綜合性困境,其制度內部蓄積日久的深層次弊端正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西方國家的社會焦慮感上升,民粹主義、排外主義思潮泛濫,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繼續發展,對外轉嫁危機的沖動和意愿上升。展望未來,西方發達國家短期內尚難走出困境,現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但將阻力重重。
第二,中東和亞太地區成為牽動大國關系的兩大中心,地緣政治博弈不斷加劇。西亞北非局勢持續動蕩,波及地區二十余國,至今仍未有趨緩跡象。美歐借勢而為,通過各種手段,甚至不惜發動軍事打擊,推動地區所謂“民主變革”,試圖繼續掌控地區形勢的發展演變,維持自己的主導地位。但本輪深層動蕩打破傳統地區力量平衡,促發新老矛盾交織互動及地緣政治格局重塑,中東亂局長期化幾成定局。與此同時,美加快實施“重返亞洲”戰略,奧巴馬、希拉里、帕內塔等美國要人頻繁造訪亞洲國家,高調宣示亞太政策,突出美國“太平洋國家”身份,通過雙邊和多邊等各種方式加大對亞太介入,全面強化前沿戰略存在,這與周邊一些國家大搞平衡外交一拍即合,導致區域一體化、海洋權益等方面的矛盾分歧激化,地區形勢更趨復雜。展望未來,由于中東是能源富集地區,而亞洲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潛力最大的地區,因此,這兩大地區的地緣政治博弈可能進一步上升,并成為牽動大國關系的兩條主線。
第三,國際格局新舊轉換的過渡性特征更加突出,國際體制機制變革繼續推進。2011年以來,新興大國的經濟發展態勢相對良好,群體性崛起勢頭不減,與美歐發達國家陷入困境形成鮮明對比。新興大國加強團結,在重大國際事務及國際體制機制改革等問題上集體發聲,地位和影響不斷提升,推動國際力量對比進一步變化,并推動世界舊格局向新格局進一步轉變??梢灶A見,由于在資本主義核心地帶引爆危機的那些根本性問題和結構性矛盾難以在短期內得到解決,而新興國家發展潛力仍在溢出之中,因此,國際關系新一輪演變將繼續發展,國際體制機制改革也將在國際社會尤其是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下繼續推進。
第四,中國與世界關系發生階段性變化,在磨合中進入歷史新階段。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發酵、發達國家陷入多重困境和中國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等綜合作用下,中國因素日益成為國際熱議的重要話題之一。世界和中國的深刻變化使中國與世界的關系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中國已經進入國際舞臺中心,已經與世界各國日益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中國能否保持持續較快發展,對世界各國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而世界各國的經濟、金融、消費形勢如何,也對中國經濟社會產生更加直接的影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與各國交融、依存增加的同時,摩擦的一面也在增多,而這可能正是中國與世界關系更為密切的結果之一。
面對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和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中國冷靜觀察,沉穩應對,維護了外部環境的總體穩定,推進了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保證了自身的持續較快發展。在世界迄今尚未走出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陰影的背景下,中國的外部環境將更加復雜多變,世界上的政治經濟博弈有可能更趨激烈,可測和不可測的風險和挑戰都將增多。因此,在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我們必須強化憂患意識,為可能的風險預作準備。
(作者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新聞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