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錢穎超/文
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綜評
■ 錢穎超/文
兩年來,希臘債務危機從苗頭初現到全面爆發,并持續發酵,不斷升級,不僅引發希“政治地震”,甚至將整個歐元區經濟拖入漩渦,對歐盟建設和歐元造成巨大沖擊,引起全球矚目。否接受救助方案,給希債務問題的救助前景蒙上陰影,加劇市場恐慌,并引發希政壇震蕩、政府下臺。
總體來看,希臘債務危機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為危機的全面爆發期。2009年10月,總理帕潘德里歐在上臺后不久即對外宣布希財政赤字占GDP比例已超過13%。12月,惠譽率先下調對希的主權信用評級,并帶來之后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全球三大評級公司輪番下調希主權評級,引發市場恐慌,希國債收益率和信貸違約互換價格急劇上升,國際投資者開始大規模拋售希臘債券。2010年4月2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希政府正式向其申請貸款,要求救援,希主權債務危機就此全面爆發。但金融界認為希臘經濟規模小,債務危機不會擴大到歐洲。
第二階段從2010年5月至2010年12月,為危機的持續發展期。2010年5月,在歐盟、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手出臺救助希臘方案,提供1100億歐元救助貸款后,希債務危機首次出現積極、向好發展勢頭。同時,根據“三駕馬車”援助的前提要求,希政府開始了漫漫“緊縮之路”和“經濟結構調整之路”。與此同時,歐洲其他國家開始受到希臘債務危機影響,歐元下跌,股市受挫,整個歐元區面臨成立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第三階段從2011年1月至今,為危機的升級擴散期。隨著年中還款高峰期的到來,三大評級機構再次頻繁下調希主權信用。希財政惡化狀況未得到根本性遏制和改善,難以達到“三駕馬車”設定的目標,面臨被停放救助貸款的危險,債務危機再度惡化,并向整個歐元區輻射。10月底,“三駕馬車”出臺第二輪救助希臘方案,提供1090億歐元救助貸款,并減記希臘50%債務。但幾天后總理帕潘德里歐宣布以公投形式決定希是
希臘經濟總量在歐元區的比重約為3%,債務總量為3286億歐元。到2011年11月為止,“三駕馬車”兩輪救助貸款共計2190億歐元,希政府亦先后出臺七輪大規模緊縮政策,外部救助與“自救”力度之大實屬罕見,但依舊效果不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從希臘自身原因來看:首先,經濟結構不合理、“造血”能力不足是造成債臺高筑的根本原因。在西歐國家中,希經濟結構相對落后,工業基礎較為薄弱,對外依存度高,傳統支柱產業——海運和旅游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嚴重萎縮,經濟陷入衰退。希長期實行“以債養福利”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導致公共債務不斷攀升,財政長期虧空,一旦資金流動性短缺,就會對本國經濟造成致命打擊。
其次,財政緊縮與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加重了危機。為改善財政狀況,希政府接連推出緊縮措施,大幅整編裁員、削減公共開支、增加稅收收入,給原本脆弱的實體經濟再次造成重擊。據預測2011年希臘經濟負增長5%,失業率達到創歷史的16.3%。
第三,強大的工會勢力在很大程度上阻滯了希經濟結構性改革,影響了緊縮政策的效果。希勞工組織向來發達,全國大大小小4000多個工會組織嚴密,號召力強,在勞資談判中經常能夠施加強大影響,尤其對公共部門、國有企業的制約相當大。從2000年起,希歷屆政府都力推私有化進程和福利體制改革,但均因工會組織的強烈反對而進展緩慢,甚至陷入停滯。近兩年來,希政府推出的七輪大規模緊縮政策,無一不遭遇工會組織的密集型罷工和游行示威,這些抗議活動不僅造成了大量社會財富的浪費,而且削弱了緊縮政策的實際推行效果,迫使希政府再度推行新一輪緊縮,加重了政府與民眾的緊張對立關系。
從歐洲和國際層面來看:首先,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局限性是希債務危機的外部誘因和“酵母”。統一貨幣和同一基準率的實行使得與德國經濟實力懸殊的希臘在相當長時間內按德國的利息率為本國的公、私債務融資,資金的易獲性和財政監管的缺失使希臘能夠“以債養債”、“寅吃卯糧”。危機爆發后,由于歐盟缺乏共同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無法通過推高通膨、歐元貶值等手段來削減債務、增加出口,只能推行緊縮政策,嚴重制約了內需和消費,削弱了經濟增長動力,導致財政惡化與經濟衰退“并行”。
其次,歐盟行動力的遲緩和保守延誤了解決危機的最好時機。歐盟各國尤其是德法等大國對危機嚴峻程度估計不足,出于維護本國利益的自私心理,同時囿于歐盟體制機制所限,在應對危機、救援希臘等問題上遲遲難以達成一致,經各方妥協后達成的救助方案往往又趨于保守、力度不足,加劇了市場擔憂和投機行為,導致解決危機的成本上揚,并給外界造成一種歐盟的政策永遠滿足不了市場要求的負面印象。
第三,國際炒家興風作浪,美國的推波助瀾加速了希債務危機的惡化。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大金融機構、大財團出于唯利是圖的本性,對希臘等國家債務肆意進行投機炒作。美國政府為轉嫁國內危機、保持經濟霸權地位,對三大評級機構不斷下調希等歐洲國家主權信用評級坐視不管,聽任國際炒家的投機行動,借打擊希臘之機剝奪市場對歐元的信心,削弱歐盟及歐元的影響力。
希臘債務危機仍在持續惡化、蔓延,迄今尚未探底,將給希臘乃至歐盟的政治經濟形勢帶來沉重、深遠的影響。
第一,新政府任重道遠,希政治、經濟前景未卜。11月13日,前歐洲央行副行長帕帕季莫斯在泛希社運、新民主黨和人民東正教陣線的支持下組成聯合政府。新政府在2012年2月全國大選前需完成一系列艱巨的任務,如推動議會批準救助計劃、完成對銀行所持國債減記50%的細節談判、通過2012年預算及實施新一輪緊縮政策等。由于在三個月的過渡期內,新政府對內要協調三黨利益與立場,承受民眾抗議浪潮,對外要釋放積極信號、平復市場擔憂情緒,執政前景不容樂觀。國際輿論和國內民眾亦對其能否穩住陣腳,在短期內披荊斬棘,為遏制財政狀況惡化鋪平道路,為下屆政府奠定較好的執政基礎持謹慎觀望態度。
第二,希債務危機的溢出效應不斷放大,歐洲經濟被推上危機的風口浪尖。在希臘危機的輻射下,同樣面臨高失業、高公債、高赤字的“三高”困境的南歐各國有可能遭遇輪番“淪陷”,尤其是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的意大利債務問題驟然吃緊,加劇了國際市場的擔憂情緒。一旦意大利倒下,危機的擴散甚至有可能危及到法國和整個歐元區,歐洲經濟面臨全面衰退的危險。
第三,一體化進程步入生死攸關的關鍵時期。面對甚囂塵上的“歐元崩潰論”、“歐元區解體論”,歐盟必須做出政治決斷,以果敢的政治勇氣和長遠眼光解決危機。如果任由希臘退出歐元區,坐視希經濟崩盤不管,將引發歐洲金融經濟系統動蕩和市場大恐慌,危及整個歐洲政治經濟體系。一體化進程的任何重大失敗都將嚴重損害歐盟及其成員國的政治信譽,極大削弱歐洲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因此,唯有歐洲國家痛下決心,加快經濟結構改革,推進一體化建設,變“挑戰”為“機遇”,才有可能在經歷陣痛后逐步重振經濟,鞏固政治成果,提升國際影響,實現“浴火重生”。
(責任編輯: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