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涵弢 王儉 王勝裕 錢懿 韓希年
·病例報告·
硬化性胰腺炎一例
金涵弢 王儉 王勝裕 錢懿 韓希年
患者男,48歲,飲酒20年(250~500 g/d),吸煙30年(20 支/d)。因“反復腹瀉伴左后背部酸脹感3月,體重下降6 kg”于2008年12月19日就診。US提示胰頭內不均勻低回聲,診斷“慢性胰腺炎”。CT見胰尾明顯萎縮,主胰管擴張,梗阻點局部略膨隆,腹腔干周圍有片狀軟組織密度影,增強掃描,上述病變呈相對乏血供;胃壁水腫,胃周可見眾多扭曲、增粗的血管影。診斷“胰頭癌侵犯十二指腸,腹膜后淋巴結轉移包繞腹腔干,門靜脈主干-腸系膜上靜脈癌栓形成”(圖1a)。MRI診斷“胰腺癌伴腹膜后廣泛淋巴結轉移”。經內科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體重下降速度減慢。2個月后消化道出血1次,以后出現黃疸。2009年3月24日剖腹行“膽腸吻合+胰腺穿刺活檢”,術中發現胰體部質硬腫塊,活檢提示胰腺炎。術后體重回升3 kg,但胰漏不愈,4個月后復查CT,胰腺腫塊有所縮小,但胰周軟組織影范圍擴大(圖1b)。2009年10月25日因長期胰漏、腸梗阻、肺部感染病死。發病以來多次CA19-9檢查,最高95.89 ng/L。
討論硬化性胰腺炎(sclerosing cholecystitis)并不罕見,但研究不多,且多集中在胰腺本身[1],未見到對伴發的胰腺外纖維化的報道。與晚期胰腺癌相比,本例有如下特點:

圖1 CT門脈期圖像
(1)胰腺病變呈片狀,無明顯腫塊,病變遠端胰腺明顯萎縮、胰管擴張,膽腸吻合術后隨訪7個月,梗阻點局部無明顯增大,梗阻點遠端胰腺灌注明顯改善。而胰腺癌癌灶呈腫塊樣,短期隨訪應有明顯增大。(2)胰腺后方軟組織密度影呈片狀,邊緣模糊,占位效應較輕,增強掃描呈延遲強化,與腹膜后纖維化表現類似。而胰腺癌的轉移性淋巴結呈膨脹性生長,邊緣多銳利,動態隨訪有增大[2]。(3)胰腺炎相關的胰源性門脈高壓起病突然,程度多較重,隨胰腺炎癥減輕、循環再通而改善;反之胰腺癌的胰源性門脈高壓程度多較輕,呈逐漸加重趨勢,胰源性門脈高壓常導致胃循環障礙、胃壁水腫,臨床上常有納差、胃出血表現,常被誤認為胰腺癌終末期表現[3]。(4)消炎、利膽、改善局部微循環等內科治療可有效遲滯炎癥進展、擴散,有助于胰腺炎恢復,但對胰腺癌價值有限,可作為良惡性病變隨訪鑒別指標之一。
總之胰腺病變伴胰腺周圍廣泛纖維化而胰腺內沒有明顯腫塊者,不應貿然診斷“胰腺癌晚期”,若合并較重的胰源性門脈高壓,且無肝臟轉移,經3~6個月以上隨訪,胰腺病變無明顯增大或縮小者,應首先考慮慢性硬化性胰腺炎可能。膽腸吻合術能有效降低胰高壓,配合消炎、活血能明顯遲滯炎癥進程,對診斷、治療都有幫助,宜盡早應用,穿刺活檢可能誘發難治性胰漏,應慎用。
[1] 楊桂元,錢祝銀. 慢性胰腺纖維化研究的新熱點. 國際外科學雜志,2007,34:336-338.
[2] Ddbeke D,Pinson CW.Pancreatic tumors:role of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staging,and treatment.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2004,11:4-10.
[3] 林德新,李旋,林楓. 胰源性門脈高壓癥的研究進展. 國際外科學雜志,2008,35:51-53.
2010-04-12)
(本文編輯:屠振興)
10.3760/cma.j.issn.1674-1935.2011.01.016
200003 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長征醫院放射科
王儉,Email:wangjian_su@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