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吳 清
國際油價:終點150美元?
■文/本刊記者 吳 清
近期國際油價上漲,金融炒作因素占主導。由于受地緣政治以及美元疲軟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或將繼續走高。
今年3月之后,國際油價開始加速上行,迅速突破每桶100美元。4月29日,紐約商品交易所6月原油期貨每桶突破113.93美元,為2008年9月22日以來最高結算價。在經歷了一輪令人目眩的上漲后,國際油價5月5日卻急轉直下,紐約和倫敦市場油價跌幅均超過8%,而紐約油價更是今年3月初以來首次跌破每桶100美元。
分析師認為,在需求擔憂和炒作因素作用下,短期內油價可能有所調整,但受市場供求形勢、地緣政治以及美元疲軟等因素影響,中長期油價仍然看漲。路透社最新調查顯示,油價在2011年可能飆升至130美元/桶。其中1/5的交易商表示,預計油價2011年將觸及150美元/桶,部分經濟學家認為此水平可引發衰退。
觀察一下近期國際油價漲勢圖,可以發現,中東利比亞局勢開始動亂后,國際油價突然開足馬力、一路飆升,連續走高近20美元,走出一路高揚的曲線。可以說,油價近期的暴漲和中東利比亞動亂局勢直接正相關。
“其實,利比亞原油產量也就占全球總產量的百分之一左右,即使這塊完全斷了,也可以很快通過伊拉克等周邊產油國增產來補上。”北京石油干部管理學院王才良教授說。因此在王才良看來,這次國際油價的大幅上漲,更多地是對中東動亂的預期引發的各種投機炒作。
5月初的油價一路高揚的曲線出人意料地迎來拐點,連同原油在內的大宗商品均暫緩漲勢、應聲而跌。
不過即使是這次意外下跌,在大宗商品服務機構易貿集團副總裁鐘健看來也是金融炒作因素為主。“資金炒作的階段性獲利回吐,應該是此次油價回調的主要原因。”鐘健說。
供需決定價格走勢的經濟規律似乎和本次油價各玩各的。大宗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金銀島原油分析師蔣令西告訴《中國石油石化》,從世界石油基本供應面的角度來看,國際原油一直處于供應基本平衡甚至是供略大于求的局面。EIA公布的數據顯示,雖然經歷了近期的下跌,但2011年以來,OECD國家原油庫存維持在正常58天左右,而美國原油商業庫存一直保持上升態勢,一季度上升3.43億桶,比金融危機前三年平均庫存升高了4%。
也就是說,即使供需面變化并不大,金融機構們的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仍足以令油價撼動。“石油更像糧食等生活必需品,需求價格彈性小,價格高低都不會根本影響需求量,而且供求層面上的一個小變化都可能引起油價大的波動變化。所以對當前國家油價屢創新高的判斷是,供求基本面變化決定了成品油上漲方向,但投機炒作等金融屬性較大程度放大了這種幅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主任鄧郁松告訴中國石油石化記者。


雖然近期國際油價開始上下浮動盤整,中長期來看,多數市場人士仍傾向于看多油價。分析師表示,不明朗的中東局勢、對通脹的擔憂和美元的疲軟,都將對油價構成支撐。
現在利比亞局勢已經陷入僵持狀態,但不管結果如何,這里的許多石油設施已經被完全摧毀。利比亞恢復石油出口顯得遙遙無期。“利比亞國內派系林立,也只有卡扎菲現在能控制住局勢,美國可以打垮卡扎菲政權,但卡扎菲下臺后,不管誰上臺,利比亞的亂局一時難以結束,這為國際原油市場持續炒作提供了動力。”王才良說。
而在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著名中東問題專家李紹先看來,這次動亂不是一起偶發性的事件,而是中東貧富差距拉大、失業率高等各種矛盾長期積聚之后的集中爆發,具有明顯的內生性,是對近些年來阿拉伯世界長期被世界邊緣化后的一種集中爆發式反饋。在他看來,中東北非的動亂才是剛開始。“由于動蕩局勢已從突尼斯蔓延到埃及、利比亞、也門、巴林和敘利亞,并有進一步向海灣產油國家蔓延的風險,未來國際油價仍然會上行。”李紹先告訴中國石油石化記者。
“從中長期來看,油價還會漲。新興市場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還未完成,對能源的需求還在上升。現在原油資源越來越少、開采難度也在加大,未來原油價格上行也是大趨勢。”王才良表示。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日本地震災后重建將拉高能源需求,但后期對油價影響的最大變動因素取決于中東產油國的狀況,如果局勢惡化,可能再度推高油價。由于當前沒有促使油價下跌的因素出現,所以即使往下調,幅度也不會大。
不過,包括歐佩克秘書長巴德里在內的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的原油價格中,包含了約20美元的巨大“風險溢價”,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在多數人心目中已經偏高。缺少供需基本面的支撐,一旦政治形勢穩定下來,這部分溢價可能消失,也不排除投機基金開始翻空并導致國際油價走出一波單邊下跌行情的可能。
事實上,各種投機因素也都在觀望,看有沒有新的可以炒作的空間。投機可能會放大任何可以炒作的因素。“6月要看美國等國家的經濟數據,如果經濟數據不好,則會預期石油消費下降,從而出現新的炒作因素。近期油價可能還會有所下行,但很可能在90美元以上就會重新回調,因為經過前段時間高油價下降的刺激磨礪,消費者的心理價位已經拉高。”蔣令西說。
在國際油價因地緣政治持續上漲的過程中,美元指數持續走弱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尤其去年下半年以來,為了刺激國內的經濟復蘇,降低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美聯儲采取了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大肆增發美元,導致美元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性過剩,引發美元持續性貶值,美元無疑成為促使國際油價在2011年持續走高的一大“功臣”。
而美國等國的貨幣寬松政策與油價攀升有著明顯的時空對應關系。2009年3月,美國第一輪9000億美元貨幣寬松政策結束了金融危機后油價的的下跌,并推漲油價至75美元/桶;2010年11月,美國第二輪5000億美元貨幣寬松政策又掀起了第二輪油價漲潮,推升油價突破100美元/桶。
也正是最近在本拉登事件和美國就業數據雙重刺激下的美元以外走強,成為了5月初國際油價意外大跌的重要推動因素。
而在最近,美聯儲公布了最新的利率決策聲明,跟大多數分析師預計相似,美聯儲決策委員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委員一致同意維持聯儲基金基準利率區間在零到0.25%不變。
眾多分析師認為,由于美國通脹不如歐元區那樣嚴重,所以美聯儲這次并沒有選擇加息。但只要維持目前的貨幣政策不變,那么美元指數方面還將有所下行,與之成反作用的大宗能源期貨將處于上行通道。
“美國一直采取刺激經濟復蘇的量化寬松政策,但美國目前仍無較大通脹壓力,2月核心CPI指數僅為1.1%,即使按照最高0.2%增速來算,美國的通脹壓力至少在四季度才會開始顯現。”董秀成認為,二、三季度美元可能持續疲軟,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為高油價提供支撐。
不過,隆眾資訊分析師王釗對記者表示,如果油價繼續升高,美國經濟受到的負面影響將會顯現。油價上漲會帶動食品和其他商品的價格上漲,可能迫使美國不得不從目前的“量寬政策”轉向應對通脹。“就看美國政府在拉動國內疲軟經濟和遏制日益加劇的通貨膨脹形勢間如何平衡。”王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