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增專欄
美國人的“無所不能”
■李永增專欄
2011年5月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基地組織頭目、全世界最危險的恐怖大亨本·拉登被擊斃。按照美國人的說法,中央情報局通過跟蹤拉登最信任的一名信使的蹤跡,發現了本·拉登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以北60公里處的藏身所。根據本國總統的命令,美軍“海豹”突擊隊乘直升飛機突襲,將拉登擊斃。隨后,拉登的遺體被運至美國海軍“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死后24小時內被海葬。當奧巴馬在深夜發表電視講話后,大批美國民眾涌上街頭慶祝。
如果從2001年“9.11”事件算起,美國人追捕拉登已經十個年頭了。正應了那句老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美國人付出的代價實在夠大。為了抓捕拉登、摧毀基地組織,美國人打了兩場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死了幾千名士兵,投入了1.3萬億美元戰爭經費,可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不管怎么講,總算在形式上畫了一個還算圓滿的句號。因此,奧巴馬不無自豪地宣稱:“只要美國下定決心,這個國家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夠實現。”換句話說,美國“無所不能”,仍然是地球霸主。
某種意義上,此言不假。“9.11”之后十年來美國的所作所為顯示,全世界沒有第二個國家具有美國那樣的軍力、實力和蠻力。剛剛躍升經濟規模世界第二的中國,相比美國這個龐然大物,也難能望其項背。其實,無須羅列具體內容,凡具備一定常識的人都清楚,就整體實力而言,中美根本不在一個重量級上。但是,自2010年中國GDP超越日本,世界上熱衷于替中國算賬的人卻越來越多,眾說紛紜,不過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何時會超越美國?
最具爆炸性的一個版本出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發布的一項官方分析。IMF首次“預言”,中國經濟將在2016年超過美國。按照美元與人民幣的實際匯率,中國當前的GDP規模僅相當于美國的三分之一。但IMF的分析沒有采用傳統的“市場匯率”指標,而是改用“購買力平價”測算。所謂購買力平價,是指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決定于其單位貨幣購買力之間的比例。比如在美國買一個漢堡包5美元,同樣的漢堡包在中國要2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2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和5美元相當,此時人民幣對美元的購買力平價就是4比1。

目前來看,中國經濟莫說超過美國,就是接近美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距美國萬里之外輕取本·拉登首級一事,我們大概也可以悟出中國與美國的差距來。
如此一來,結論便大相徑庭。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到2016年,中國的GDP總量將由今年的11.2萬億美元增至19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總量的18%;美國2016年的GDP總量將由今年的15.2萬億美元增至18.8萬億美元,占世界經濟的份額滑落至17.7%。
這個算法有多大合理性,估計誰也說不清,連經濟學家們也都模棱兩可。按市場匯率計算,2010年中國的GDP為5.87萬億美元,換成購買力平價則超過10萬億美元。有位專家兼收并蓄地表示,5.87萬億美元“更能體現中國的經濟實力”,而10萬億美元“則更能體現國內人民的真實的、平均的生活水平”,皆大歡喜。但無論怎樣算,老百姓心里有桿稱,實際感受最能說明問題。所以,千萬不要讓權威們高深莫測的“數學模型”給忽悠了,中國的經濟規模確實在急劇放大,但問題很多,發展的質量不高,賬單里的水分更是不少。
遠的不提,就拿迫在眉睫的來說,電荒油荒導致的拉閘限電正在越來越大的范圍內悄悄蔓延,嚴重影響了“十二五”開局之年的經濟運行。電荒伴著油荒,攪得企業和老百姓人心惶惶。今年3月剛剛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已經將經濟發展速度做了較大幅度的下調,確立了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進結構調整的全新思路,各省市區也在本地的發展規劃中強調了“合理”二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十二五”剛剛起步,能源短板導致的“木桶效應”便開始顯現。
由此可見,中國經濟莫說超過美國,就是接近美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源短板、資源短板、環境短板、體制短板,正在制約著中國前進的步伐。從距美國萬里之外輕取本·拉登首級一事,我們大概也可以悟出中國與美國的差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