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衛 吳鵬翔 陳 鵬
三個坐標下的華麗轉身
■文/王 衛 吳鵬翔 陳 鵬
“十一五”開始,大連石化勇于創新,制定了科技、綠色、循環這樣三個發展坐標,生產新區進入了拼智力、拼技術的全新階段,循環發展實現了最少的消耗最大的產出。
作為中國石油最大煉油企業和大連市唯一一家“十一五”期間實現產值800多億元、并有望在“十二五”期間產值過千億元的“大哥大”級企業,大連石化選擇什么樣的發展路徑,對于中國石油煉化企業和大連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科技、綠色、循環,大連石化在轉型發展中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也為中國石油煉化企業實現轉型發展做出了示范和榜樣。
科技、綠色、循環,大連石化在轉型發展中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也為中國石油煉化企業實現轉型發展做出了示范和榜樣。
在1/20與1/2之間可以畫上等號嗎?大連石化用實踐證明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等式。
大連石化目前在職職工近7000人,其中生產新區有職工300余人,約占公司總人數的1/20,而生產新區的油品加工能力為1000萬噸/年,幾乎占公司原油加工能力2050萬噸/年的一半。就這樣,在1/20與1/2之間,大連石化生產新區成功畫上了等號。這個等號如何實現,生產新區黨支部副書記李炳文說:“依靠觀念進步和技術創新。”
走進大連石化生產新區,這里是全世界各種最先進煉油技術的“展覽館”:1000萬噸/年常減壓蒸餾、600萬噸/年煤柴油加氫、360萬噸/年加氫裂化、300萬噸/年渣油加氫、220萬噸/年連續重整、27萬噸/年硫黃回收、20萬標立方米/小時制氫……這些設備與技術,不僅在國內煉油企業中數一數二,即便放眼世界也是一流水平。來到生產新區控制中心,你會覺得走進的不是一個煉化企業,而是一個計算機網絡公司。在這棟4層高的樓房里,你看不到上世紀末煉油廠操作室里整面墻掛著的指示儀表,映入眼簾的是操作臺上幾十臺連接著現場操作數據和畫面的計算機。生產新區主任李鴻剛說:“這里就是整個生產新區的大腦,目前生產新區的所有生產環節均實現了計算機微機操控,通過這個控制中心,對每一臺生產設備下達指令,并檢測每一個環節的運行狀況,所有故障、問題,在控制中心都可指揮解決。”正是高科技設備和高科技手段的應用,讓大連石化生產新區告別了以往拼體力、拼人數的生產模式,進入到了一個拼智力、拼技術的全新階段,實現了科技石化的華麗轉身。
生產新區其實只是大連石化走科技之路的一個縮影而已。近年來,大連石化的科技創新無處不在。整個“十一五”期間,公司共有20多個科技開發項目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目前這些項目正在持續不斷地發揮著作用。
“十一五”期間,在1000萬噸/年加工含硫原油技術改造項目建設過程中,大連石化積極吸納國際“全加氫、熱聯合、管控一體化”先進理念和技術,完成新建、改擴建及一般技術改造項目77項。項目實施后,不僅企業原油加工能力翻了一番,而且企業所加工的原油也從原來單一的低硫原油擴展到了目前包括中東、俄羅斯、西非等地80多個品種;產品質量也得到全面升級,汽柴油全部達到國Ⅲ標準、部分達到歐Ⅳ標準,為“吃粗糧、產精品”,提高核心競爭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積極開展技術攻關,持續進行新舊系統整合和優化,使規模和技術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塔器小組以“產品收率最大和能耗最低”為目標,完成了6套裝置建模工作;催化—氣分裝置聯合模擬優化攻關項目實施半年來,累計創效1000多萬元;對DCS組態進行全面審核,基本消除了組態缺陷,1000萬噸/年大蒸餾裝置自控率也由45%上升到95%。
在大連石化展覽館,一張照片顯得很“扎眼”:身后是高聳的煉塔和一個個排列的油罐,而海灘上則是戲水游玩的市民,一位懷孕的婦女站在海邊,更是怡然自得。大連石化公司黨委副書記鞏立志說“:這張照片是實景拍攝,反映出了大連石化這些年來與環境的關系。”
在發展與環保之間,如何實現平衡協調,大連石化的選擇是走綠色發展之路,無論何時,絕不把企業的經濟利益建立在損害環境之上。
原油在煉制過程中會產生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燃燒后產生的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氣中便形成我們熟知的“酸雨”。大連石化主要以加工進口原油為主,進口原油中的硫含量最高達到2.8%,比國內大慶原油的硫含量高出20多倍。如果大連石化在生產過程中解決不好二氧化硫排放問題,對我們身邊環境的影響可想而知。為了保護好城市的環境,2008年下半年,在已有多套硫黃回收裝置的情況下,大連石化再次投入8.4億元巨資,全套引進意大利先進的硫黃回收裝置,提升硫的回收能力,使煙氣中硫的總體回收率達到99.9%以上。大連石化的生產新區硫黃回收裝置工藝員孟繁文介紹說:“加工原油時產生的含硫氣體被引入這套裝置后,通過過氧吹風燃燒產生二氧化硫,在這個過程中,氣體中的硫含量將大幅降低,最終排放到大氣中為500毫克/標準立方米,遠遠低于國家規定的960毫克/標準立方米。”在廠區中的硫黃回收裝置末端——大煙囪,從這里出來的煙氣沒有任何顏色。孟繁文說:“這可以直觀地說明排放出的氣體是比較清潔的,沒有顆粒雜質和有害氣體。”大連石化投巨資引進的這套硫黃回收裝置,運行近三年減少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63.4萬噸。其實這套設備不僅是環保裝置,也是效益裝置。硫化氫在裝置中燃燒時,加入氧化鋁等物質進行催化、轉化,便形成了重要的化工原料硫,可以廣泛應用于化肥、農藥、火藥生產等領域。據了解,由于目前市場對硫黃需求較旺,近三年時間,以該套裝置回收硫為原料,企業共生產硫黃31.7萬噸,增收1.6億元。


生產歐Ⅳ標準的汽柴油,幾年前中國很多煉油企業是不敢想象的。很多人覺得中國的環保標準不會發展那么快,在當時的市場背景中沒有必要投入巨資獲得生產這種清潔能源的能力。大連石化認準了這條路,為了減少尾氣排放,改善城市環境,2003年投資建成汽油在線調和裝置,2004年恢復和改造烷基化裝置, 2006年改建20萬噸/年汽油加氫精制裝置,為汽油調和升級做好充分準備。2007年12月,大連石化公司以含硫較高的催化汽油為基礎油,成功調和出97號京Ⅳ標準車用汽油,質量達到歐Ⅳ汽油標準。這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開發項目的成功,標志著大連石化公司已順利完成清潔汽油產品質量的升級,高級清潔車用燃料生產技術日趨成熟,成為國內最大清潔油品生產基地。
總經理蔣凡至今對這一決策很自豪。他說:“企業的發展必須更多地考慮環保因素,環保是大勢所趨,在環保上舍得投入,企業一定會獲得長遠回報。目前國內的汽柴油生產已經逐步向歐Ⅳ清潔能源的標準過渡,大連石化的及早轉型無疑獲得了先機。因為如果現在開始進行這項技術改造投入,到產出至少還得二到三年。”
在人們的傳統意識里,石化企業是能耗“大戶”。作為年原油加工能力2000多萬噸的“煉油大哥大”,如何在生產環節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的再回收利用,對大連石化實現循環發展的理念至關重要。
2000年開始,大石化就與國際知名的Solomon公司合作,對能耗水平進行評估和分析。2005年,再次聘請英國KBC公司對廠區進行模擬分析,制定節能規劃,利用煉廠擴建、新建裝置和調整流程的時機大力實施節能,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節能管理辦法。大投入換來了大收效。2005年到2010年,大石化公司的煉油綜合能耗降低了12.2%,單因能耗降低了26.8%,加工每噸原油的耗水量從0.61噸下降到 0.43噸,降低了30%。
水是生產的一條生命線。為了給這個城市節省寶貴的淡水資源,大連石化公司“向每一個細節要水,要能量”。水蒸氣冷卻凝結在煉化裝置上的一粒粒水珠,看似微不足道,然而整個工廠的冷凝水回收后,加在一起一年就有500多萬噸;地下管網的每一次細小滲漏,看似也可以忽略不計,但通過查漏補損,一年就能節水4萬噸。公司目前的凝結水回收率已達到91%。公司購置了先進的地下管網查漏設備,使地下水線泄漏率連年降低。
大連石化還率先利用海水淡化技術開辟新水源,2003年底建成投產了日產5000噸海水淡化裝置,水質達到一級除鹽水標準,截至今年2月底共產出1100多萬噸鍋爐用水。與此同時,大連石化深度開發再生水資源替代淡水,2006年和2009年分期建成投產了3萬噸/年中水回用裝置,每天利用城市外排污水再生出生產用水代替自來水,至今已再生出除鹽水和生產循環水1500多萬噸。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利用污水汽提后的凈化水作為蒸餾裝置電脫鹽罐注水,節約除鹽水50噸/小時,年節水量40萬噸。通過有針對性的回收利用,處理、煮罐和試壓等用水也都全部循環使用。
除了做精做細“水文章”外,大連石化的節能措施還體現在蒸汽、熱能、動力等系統的每一個環節。大連石化現有大小加熱爐42臺,每年燒掉的自用燃料約占公司總能耗的30%。為了讓每一臺加熱爐消耗少、產能多、加熱快、散熱慢,各車間增設爐管溫度監測點,建立相應數據庫,不斷改進措施,提高傳熱效果。生產新區成立攻關組,使“四合一爐”燃燒得更加充分,氧含量逐漸從10%下降到3%。450萬噸/年常減壓蒸餾裝置加熱爐采用“水熱媒”技術和澆注料、陶纖復合襯里等新材料,不僅有效解決了加熱爐空氣預熱器露點腐蝕這一棘手問題,而且還降低了對外散熱的導熱系數,將加熱爐熱效率提高到了92%,一躍達到中國石油集團樣板爐標準。現該裝置加工每噸原油的燃料消耗由原來的9.9千克標油下降到6千克標油,全年可降低成本1198萬元。
從“十一五”開始,大連石化勇于創新、先行一步,制定了科技、綠色、循環三個發展坐標。“十二五”期間,他們將繼續沿著這三大坐標闊步前行,為中國石油企業轉型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本文圖片均馬誼東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