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從文
銷售企業如何杜絕“問題油”
■文/趙從文
油品銷售企業面臨供應渠道多樣化、外采油品廠家多批次多、油品流轉環節多和消費者維權意識增強等諸多挑戰,需要全面做好油品質量管理工作,以確保銷售給客戶的油品1 0 0%合格。
2010年8月,山東煙臺公司一座加油站93號汽油加油機出現紅褐色粉末堵塞濾網現象,個別客戶車輛啟動困難、發動機聲音異常。山東石油省、市兩級公司快速反應,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應急措施,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沒有造成損失和社會負面影響,得到了客戶的理解和認可。
事實上,近年來出現像上述這樣的事例不在少數,有的遭到媒體曝光,不僅導致企業經濟受到損失,而且對企業品牌形象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面對層出不窮的油品質量問題,不由得讓人思考:我國的油品質量為何頻頻出現問題?問題又主要集中于哪些環節?油品銷售企業處于石油產業鏈的下游環節,擔負著油品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是保證油品質量的最后一個關口,直接面對油品消費終端客戶,做好油品質量管理工作異常重要。
油品質量管理是一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工作,涉及采購、運輸、儲存、銷售直至延伸到售后服務的多個過程與環節,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的開展相始終。
油品供應渠道多樣化,不同廠家油品質量差異較大。以山東石油分公司為例,近幾年配置油品占經營總量不足70%,主要由省內5家中石化煉油廠供應,油品出廠質量能夠達到100%合格;而外采油品占經營總量的30%還多,外采油品的80%以上來自省內的20余家地方煉油廠。受煉制工藝水平與成本控制等因素影響,多數地方煉油廠供應的油品質量不穩定,難以做到100%合格。
外采油品廠家多批次多,質量把關任務繁重。配置油品主要以鐵路、管道、水運方式運輸入庫,批次少,批量大,到庫時間集中,檢驗任務相對較輕;外采油品多數以汽運方式入庫,批次多、批量小,到庫時間分散。不同地煉廠家之間油品質量指標差異較大,需要逐批送A級質檢室進行質量全分析檢驗,入庫檢驗任務繁重。
油品流轉環節多,質量控制難度大。油品經檢驗入庫后,再經過油庫儲存與發貨,二次物流配送,加油站接卸、儲存與銷售,直至最后加注到用戶車輛油箱,流轉環節多,加油站點多面廣,受人員素質、設備設施狀況、管理水平、外采油品穩定性差等因素影響,油品質量控制難度增大。
消費者維權意識增強,政府職能部門監管力度加大。私家車主在密切關注油價波動的同時,更為關注油品質量對車輛性能的影響,渴望購買到質量與價格相匹配的油品,對油品質量問題的容忍度降低直至趨零。為維持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維護消費者利益,政府職能部門加強了成品油市場監管,一旦抽檢油品質量不合格,當事企業將面臨巨額罰款,甚至是停業整頓。企業效益在受到損失的同時,也會對企業品牌形象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針對日趨嚴峻的油品質量管理形勢,作為成品油銷售企業,應采取以下五個方面的措施,以確保銷售給客戶的油品100%合格。
第一,推行全員質量管理,強化全員質量意識。油品質量管理是一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工作,涉及采購、運輸、儲存、銷售直至延伸到售后服務的多個過程與環節,與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的開展相始終。質量管理絕不僅僅是質量管理部門的事情,重在全員參與,行政一把手是本單位質量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各業務部門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履行與承擔各自的質量管理職責,質量管理部門負責質量管理監督檢查與考核。質量管理的關鍵在于通過各種形式提高全員質量意識,全員參與質量管理。
第二,強化質量管理“三基”建設,構建完善質量管理體系。“三基”建設是指基礎工作、基層建設、基本功訓練,主要包括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質檢設施、檢驗能力等方面,是質量管理工作有效開展的保障。
為強化油品質量管理,2008年4月起,山東石油公司單獨設立“數質量管理中心”,作為省公司數質量管理的職能部門,各地市公司對應設置油品質量管理部門,配備專門人員,對全省系統油品質量工作實行分級歸口管理。全省26座在營油庫均設置具備相應檢驗能力的質檢室,現有A級質檢室5個,B級質檢室11個,C級質檢室10個,形成了B、C級質檢室承擔所在油庫油品出入庫檢驗、A級質檢室分區域承擔外采油品質量全分析檢驗的質檢格局。為進一步優化質檢機構布局,公司著手把外采油品檢驗任務繁重的濰坊、德州質檢室提升為A級質檢室,進一步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蓋全省的質檢網絡體系。公司去年連續舉辦兩期初級質檢員培訓班,44人取得初級質檢員資格證書,51名質檢員通過核驗,全省24個質檢室77名在崗質檢員全部持證上崗,其中12人取得銷售企業中級質檢員資格。在質檢儀器方面,增加自動檢驗儀器配備數量,所有A、B級質檢室及部分C級質檢室,實現了閉口閃點、餾程、硫含量等常規項目的自動檢測,提高了檢驗數據質量與工作效率,為油品質量管理及經營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第三,嚴格油品各流轉環節質量管理,防范質量風險。質量管理涉及采購、保管、檢驗、配送、銷售等部門,根據內控管理制度,山東石油明確部門職責,油品采購與保管分開,質量檢驗與監督管理分開,部門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又相互監督制約。采購部門嚴把外采供應商資質關,在《中石化銷售企業成品油外采供應商名單》中選擇供應商,供貨協議中明確油品質量技術要求及質量違約責任。省公司質檢中心每年至少對外采供應商油品質量狀況全面監測一次,根據油品質量狀況,對供應商劃分資質等級,對質量信譽好、資質等級高的供應商,優先安排油品采購計劃。檢驗環節,嚴格執行《油品入庫質量檢驗工作流程》,按規定項目檢驗,外采油品送A級質檢室進行質量全分析,切實做到不合格油品不入庫,公司2010年對25批次16283噸外采不合格油品做了退貨處理。運輸環節,嚴格落實“專車專用”制度,汽油、柴油分開,對于未執行的,加油站一律拒卸油品;因油罐車清潔度原因造成油品質量不合格的,由運輸公司全額賠償損失。銷售環節,做好在售油品質量監控。省、市公司質量管理部門通過抽檢掌握庫站油品質量狀況,油庫、加油站隨時關注消費者對油品質量的反映。
第四,嚴格監督檢查與考核,逐級落實油品質量管理責任。通過監督檢查,可以及時了解和掌握各單位質量工作開展情況,為進一步規范質量管理工作提供客觀依據。通過考核,可以提高各單位對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促進質量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山東石油制訂了《油品質量管理考核辦法》及《油品質量管理考核細則》,每季度對各市公司、油庫組織一次質量管理考核,現場檢查與日常考評相結合,全面量化評價各單位油品質量管理工作開展情況。考核結果納入“比學趕幫超”競賽活動,并與省公司對市公司的績效考核掛鉤。對質量管理考核成績排名靠前的單位,授予季度(年度)質量管理“先進紅旗”。公司實行質量管理責任制,把質量管理責任逐級落實到部門、崗位、個人,省公司總經理與機關各部門負責人及各市公司、聯營企業經理,各市公司經理與各有關部門負責人、縣公司經理逐級簽訂《數質量管理責任書》,突出強化了領導責任。對發生等級質量事故的單位,扣罰績效工資,降低績效考核等級,并實行一票否決,取消質量管理先進單位評選資格,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第五,建立快速高效的質量事件應急處理機制。一是制定完善實用的應急預案,做到有備無患。二是保障信息傳遞渠道暢通,傳遞及時。信息傳遞至少要有兩條線。一條是行政線:加油站-縣公司-市公司-省公司;一條是技術線:質檢室-市公司質量管理部門-省公司質檢中心。發生質量事件后,必須逐級上報到單位一把手。三是領導靠前,落實措施,全力以赴穩定事態。四是要主動與媒體溝通,及時發布消息,以正視聽,避免信息不對稱造成公眾誤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