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喜文
歷史教育的本質是人文教育,歷史課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課程,它對學生的人格養成與文化熏陶起著重要作用。高中歷史新課標定位為“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新課標要求通過高中歷史學習,“使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關注中華民族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新課標的這些理念闡明了歷史教育本質上是人文教育。怎樣發揮歷史教育的作用呢?應在歷史教育中重視滲透人文性,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從歷史中汲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人文素質,應對新世紀的挑戰,進而適應人生和社會的挑戰,適應生活。
一、感知歷史
首先,通過“感知歷史”來感知我們身邊的社會,尤其是社會的發展,體驗人在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和作用。比如筆者在講課過程中著重強調與引入孔子的辦學實踐與博愛精神,屈原的“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劉備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諸葛亮的“親賢臣,遠小人”的名言,王安石的改革精神,范仲淹的憂國憂民,于謙的“粉身碎骨渾為怕,要留青白在人間”等等,熱情謳歌忠貞義士情操與事跡,無情撻伐奸佞小人的無恥與貪婪,以及近代革命志士的拋頭顱、灑熱血的激情,革命領袖的氣度胸襟,毛澤東的革命詩詞,都是極佳的育人的人文素材。這些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體驗歷史在今天的存在,理解歷史對于今天的意義,從而建立對社會的正確認識。
二、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關懷和尊重生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歷史教育在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歷史教育主要是以人及人類社會及其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一切以人的存在為基礎。必須以人為本,這是尊重生命的出發點。其次,歷史課程中有大量關愛和尊重生命的素材。在歷史教育過程中,我們歌頌贊美關愛和尊重生命的行為,鞭撻批判對生命的踐踏和侮辱,使學生樹立對生命的正確意識,熱愛生命,熱愛生活。
三、對不同意見和觀念的尊重和包容
人文性是對人及人類社會的關注,而人和人類社會是復雜多樣的,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觀念和文化,是歷史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也是其他學科不具備的優勢。其原因是歷史學科所涉及的內容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因為觀察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和角度的不同,對同一歷史認識客體所得出的看法和結論也可能不同,對歷史現象及人物進行評價時應當加上道德維度,既要承認它推動或阻礙歷史進步的客觀作用,也要分析其心理、動機和機制,看到它對于人類生活和人類精神的影響,認識它在道義上的是非善惡。“歷史的”評價與“道德的”評價結果常常是不一致的,真正科學的態度應該兩者同時并舉,而不要倉猝草率地予以“定性”。隨著思想的活躍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使學生學會對學習內容有不同看法的情況,在歷史教育中經常會出現,這正是歷史課程的魅力所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向學生展示歷史學科的包容性,讓學生學會尊重不同的意見和觀點。
四、歷史教學課上營造和諧、平等和民主的課堂氣氛
歷史課程改革所確立的新的教育觀、教學觀和師生觀,要求歷史教師在歷史課程教學過程中,努力創造民主平等的和諧育人氛圍,創造寬松、協調的育人環境,從而有利于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想象,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創造性,允許學生大膽設想、質疑,允許不同觀點、不同思想互相碰撞、互相交流,使學生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 河南省洛陽市第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