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瑞寧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邊互動交流的動態生成過程,其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學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參與程度。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在教學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千方百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在政治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見解。
一、轉變教師角色,建立新型師生關系,使學生敢于參與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揭示了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簡單疊加,而是師生平等交往對話、共同參與教學過程,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必須轉換教師角色,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占有者、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由教學的支配者、控制者轉變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真正放下架子,要以平等的姿態、民主的作風,把自己看成是課堂教學活動中平等的合作者;要以和藹的態度、真摯的感情面對每一個學生;要以欣賞的目光,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對學生提出的新觀點、新問題要給予及時、適當的肯定、鼓勵和表揚;給學生創造一種敢說、敢想、敢做的開放的、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師生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中進行對話與交流。
二、研究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適時引導啟迪,使學生樂于參與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因此,我們教師應該研究高中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適時引導啟迪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參與。教師可利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學習、人際交往、家庭生活中喜聞樂見的生動事例,通過開設活動課、討論、演講等形式,引導學生轉變興趣,教會他們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分析問題,展示自己的個性,挖掘自己的潛能,努力調動自己的內因,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同時盡可能多地創造各種機會,給學生尤其是后進生以展示自己個性特長的機會。為他們提供一個施展身手、顯露才華的機會和舞臺,用成功的體驗來激發學生主體樂于參與。
三、回歸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
新課標倡導政治課教學要回歸生活,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中認知和理解政治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材使用的決策者和創造者。因此,教師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內容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要把教材中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內容融,教學中去,使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世界和知識的形成過程相聯系。
四、激勵心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廣泛參與
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與學習效果有直接關系。學生感興趣的就容易接受、樂于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語言生動、幽默、風趣,講課力求深入淺出,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接受水平,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堅持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意識。同時,對學生評價要有激勵性、內容要全面、方式要靈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廣泛參與。
培養和喚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每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因此,我們政治教師必須擔當起這一歷史重任,大膽探索,千方百計地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為政治課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育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