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克偉
新課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之一是關注學生發展。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就是要求教師在認真研究課堂教學策略,鼓勵學生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基礎上,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課堂教學目標。而目標的實現只有通過學生自身活動,教學內容為學生接受才有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發展。
歷史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在高一年級歷史教學中進行了一次以《鴉片戰爭》為課例的學生“自主學習”實驗研究。在實驗研究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圍繞學生主體性發揮,以自學為主要方式,做了如下設計:
一、布置預習作業
在此環節中,我們突破了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下事先預習教材內容,提出他們感興趣或有困惑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以這些問題為引子,導入課程。這樣做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進行下一步學習做鋪墊。
二、學生的學習
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應更多來自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在教學實驗中,我們把這一過程分為四步。
1.學生閱讀教材、提出問題
在閱讀教材基礎上,把自己感興趣、有疑問的內容記錄下來,并提出相關問題,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準備。
2.學生歸納問題
由于學生興趣愛好、學習能力不同,所以提出的問題水平不一。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他們提出的問題進行分類歸納,形成有關教材重點內容的問題系列。在歸納問題系列的基礎上,形成由提出這些問題的學生組成的學習小組去解決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構不成問題系列的、不是教學重點的小問題,可由學生或教師當堂解答,或布置給一些同學通過課下學習解決;對于學生提出的一時不能解決的問題則可以存疑。歸納問題的過程是學生把知識進行邏輯聯系的過程。學生通過積極主動思維形成了自己的問題,通過小組學習歸納問題并探究問題,使自己成了課堂的主人,給課堂學習帶來了生命力。
3.學生搜集資料
學生可以利用教材、課外書籍,還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以前是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資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根據現成資料思考分析。這種做法忽視了培養學生在尋找資料過程中進行自我判斷、自我選擇的能力。在實驗中,我們把收集資料的過程留給學生。
4.學生探究、解決問題
在學生收集、閱讀資料的過程中,學生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在深化、對問題的解答在形成,學生完成了從聽答案、記答案到自己理解答案并得出答案的轉變。這個過程既可以是學生個體的活動,也可以是學生合作的活動。經過小組合作學習,各小組對每一方面的問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見,在此基礎上,由小組向全班同學做小組學習匯報。
三、教師反饋
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反饋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判斷活動,這種判斷建立在學生記住教材和教師結論的基礎上,以教材和教師結論為標準進行判斷。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的教師反饋分解為重點引導、個別指導和學習過程評價等。重點引導是為了突出重點內容。由于整個學習過程是由學生獨立進行的,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涉及教學大綱規定的重點內容,教師的重點引導能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個別指導針對的是學生個體學習。由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就必然使學習成果各不相同,需要教師就每一個具體學習成果進行指導,協助學生完善學習成果。學習過程評價是對學生提出問題、收集資料、得出結論這一學習過程的評價。
學生“自主學習”實驗給了我們一些有益啟示:(1)所謂教材是“權威”,在實驗中,我們認識到:教科書可以作為學生認識、探索歷史的素材,但是不能被歷史教科書所束縛;(2)所謂教師是“權威”。通過實驗,我們看到:學生知識面和思維能力,沖擊著長期以來形成的師道尊嚴的觀念,所以在教學中,要勇于突破,形成民主和諧的師生氛圍;(3)教師在備課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可能提出哪些問題;要考慮如何輔導個別學生,怎樣引導學生分類歸納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活力。
從實驗反思中,我們也發現了—些問題:(1)這種課型更多地突出了學生個體思維及活動,具有鮮明個性化特點。這使學生在把握問題時缺乏對整體的認識,因而,教師在課前引導及課后點評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2)學生自主學習需要一定條件,如時間、書籍、網絡環境,在學生反饋意見中,有的就提出:“利用課余時間找資料要花費很大精力”,如何做到在提高效率的基礎上發揮這種課型優勢,我們要繼續深入探討;(3)這樣的實驗需要更為寬松的教育環境和多元的評價機制,這是需要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的深層次問題。
總之,新課程改革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大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提高素質,處理好教師、學生、教材三者間的關系,擺正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位置,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還學生主體地位,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讓他們在歷史課堂中成長。
(作者單位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