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
一、正確認識新課程改革
新課程在推廣和實踐過程中,給人一種把傳統教學“推倒重來”的感覺,在處理新課改與傳統教學關系時,存在一種“全盤肯定”與“全盤否定”的思維傾向,應該引起重視我認為應處理好新課改與傳統教學的兩個辯證關系:
一是繼承性和創新性的關系:與新課程要求相適應的教學改革不能脫離“歷史”,要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之上進行改革。目前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和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優秀教學傳統思想和做法有哪些?傳統教學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培養人才要求的實際?在推進新課程實驗進程中,我們要如何繼承和改進傳統的教學思想和做法?用課程新理念反思傳統教學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著力點。
二是理論前瞻性和現實操作性的關系:新課標理論的前瞻性與歷史現實環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也是廣大師生深入進行新課程研究實踐的主要障礙。在目前大環境下,我們不能空談觀念更新,而應該實事求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的各種研究成果,融合新課程理念,踏踏實實研究歷史教學法,解決實際操作性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在新理念指導下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反思。
二、重視過程與情感目標,但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強調“要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已經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新課程改革拋棄了知識本位觀,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做知識容器的觀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歷史新課程從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的特點出發,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
現在要注意避免對教學目標整體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任務。
三、倡導教學形式多樣化,但不能丟棄教學重點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豐富了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考慮到要達到什么目的、學生可以從中了解些什么?表演過后要反思劇中的主體思想,而不是簡單的嘻嘻哈哈了事。
而對教學內容重點的把握,一堂課的時間有限,需要選定重點的內容,組織重點的活動而重點活動是應該圍繞著重點內容來設計的。所以要求教師要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重點上面。
教學沒有重點,就不能帶動全面,就沒有突破,也就難以給人以深刻印象。而選錯了重點,也就選錯了方向。確定一堂課的重要內容、重點問題、重點活動,是教師在備課時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需要認真的考慮分析。
(作者單位 吉林省扶余縣永平鄉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