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臺州 318000)
高職學生學習行為對職業基礎能力影響的實證分析*
——以浙江省臺州市3所高職院校學生為例
林云
(臺州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臺州 318000)
研究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應從職業基礎能力入手,對浙江省臺州市3所高職院校2272名在校學生的問卷研究表明,認真、主動、自覺地學習,不曠課缺課等學習行為和就業預期,對學生職業基礎能力的形成具有顯著影響,而與學習積極性相關的專業興趣和就讀高職的心理感受等變量也會對其職業基礎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
高職學生;學習行為;職業基礎能力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和農村急需的專門人才,是當前和今后我國高職教育事業的重大任務。因此,加強高職學生基本職業能力和就業適應能力培養,已成為檢驗高職院校實際辦學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成為研究的熱點。
職業能力,對職業人士而言,是他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體心理特征,一般包括職業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基于業務的學習和改進能力及核心能力四個維度。這里的核心能力指是的勞動者從事任何一種職業都必不可少的跨職業的基本能力,它可使從業者不斷適應變化著的工作組織、職業結構和市場需求,是保證人的職業生涯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能力。
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經過三年實踐性、開放性、職業性的學習和訓練,獲得就業必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并為今后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就可以說已達到了合格的要求,但其職業能力的增強和發展,則需要在今后的職業生涯中通過接受終身職業教育來實現。基于這些認識,筆者認為,研究在校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應從職業基礎能力入手。因此,筆者擬運用實證方法對高職學生學習行為與職業基礎能力的關系進行探討。
(一)研究對象
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的研究方法,以浙江省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公辦)、臺州科技職業學院(公辦)和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民辦)等三所高職院校的在校學生為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2443份,收回問卷2298份,問卷回收率為94.06%;其中有效問卷227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3.00%。
填寫有效問卷的2272名學生分布在三所高職院校9個類別的28個專業,其中工商管理類(9個專業)645人,機械制造類(3個專業)247人,機電工程類(3個專業)231人,商務英語類(1個專業)283人,計算機應用技術類(4個專業)265人,建工監理類(2個專業)113人,環境工程類(2個專業)160人,汽車技術類(2個專業)213人,制藥與藥品經營類(2個專業)115人;男生1216人,女生1056人;一年級學生766人,二年級學生853人,三年級學生653人;中共黨員(含預備黨員)107人,共青團員 2097人,普通群眾 68人;擔任各級學生干部、團干部和學生社團負責人的1071人,沒有擔任任何職務的1201人。
(二)研究工具
調查問卷的內容反映了學生個體特征和學習狀況(學習行為、學習成效)、就業預期等兩個方面的變量。在問卷設計過程中,還對部分學生和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
學生個體特征量表 一部分內容涉及學生的人口統計學變量(均為名義變量);另一部分為研究需要設計的相關變量,其中就讀高職院校的心理感受、專業興趣和回家鄉就業(找工作)的難易程度等變量為5點間距量表變量。
職業基礎能力量表 依據教育部關于高職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的基本要求和學者研究的職業能力主要維度,結合實習、實驗、實訓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實際,發展出6個7點間距量表變量。
學生學習行為量表 參考《中國高校大學生求學滿意度測評體系》的有關指標和筆者以往研究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查問卷,開發出反映高職學生學習行為狀況的17個7點間距量表變量。同時,設計了與本研究相關的其他7點間距量表變量。
(三)調查過程
問卷調查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進行。為使一年級新生對學習生活有必需的感性認識,對他們的問卷調查安排在2009年4月(即第二學期開學一個月后)進行;對部分三年級學生的調查安排在畢業實踐后進行;而對二年級學生的調查則安排在2008年10月進行。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以學生人數為基數,按比例分配三所院校的樣本量;以隨機的方法從各院校的各院(系)抽取各專業、各年級的班級,以被抽取班級的全部學生為本次調查的個體樣本。調查時,調查人員僅提示學生在仔細閱讀調查指導信后按要求獨立填寫問卷,并承諾匿名問卷僅用于研究且絕對保密;問卷填寫完畢當場收回。在進行大樣本調查前,先在一所院校的123名學生中進行了試測。
(四)數據處理
調查問卷7點間距量表的定義:1為“非常贊同”,2為“同意”,3為“基本同意”,4為“說不清”,5為“不太同意”,6為“不同意”,7為“極不同意”。問卷調查數據借助SPSS(社會科學統計軟件包)11.5 for windows進行分析處理。
(一)因素分析結果
學習成效與就業預期 表1的14個變量組成3個因素,筆者將反映學習成效的2個因素分別命名為“課堂成績”和“職業基礎能力”,將另1個因素命名為“就業預期”。它們解釋了67.978%的總變異。

表1 學習成效與就業預期變量的因素分析及因素內變量一致性分析結果表

表2 學習行為變量的因素分析及因素內變量一致性分析結果表
學習行為 表2的17個變量組成5個因素,筆者分別將其命名為 “自覺學習”、“主動學習”、“不曠缺課”、“認真學習”、和“團隊學習”,它們解釋了74.192%的總變異。
從表1、表2的荷重和一致性系數(α)的統計量看,以上因素分析具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
(二)描述統計結果
表3的平均值顯示,總體而言,樣本高職學生認為自己有較好的課堂成績和職業基礎能力,稍有一絲樂觀的就業預期;能做到不曠課缺課,也能基本做到認真學習,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和團隊學習氛圍,但缺乏學習自覺性;就讀高職院校的心理感受僅稍好于無所謂的自我評價水平,專業學習尚有一些興趣;回家鄉就業(找工作)的難易程度一般。
(三)回歸分析結果
表4的回歸估計表明,樣本高職學生職業基礎能力的獲得受其自身學習行為、課堂成績、就業預期和專業興趣及就讀高職的心理感受等因素(變量)的影響,其中,認真學習、課堂成績、就業預期、主動學習、自覺學習、專業興趣和就讀高職的心理感受對職業基礎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顯著的正向增進作用,而不曠課、缺課的作用則相反。

表3 因素(變量)描述統計結果表

表4 高職學生“職業基礎能力”影響因素的回歸結果表

表5 高職學生“課堂成績”影響因素的回歸結果表
表5的回歸估計說明,認真學習、職業基礎能力、自覺學習、專業興趣、主動學習和家鄉就業難易等因素(變量)均對高職學生的課堂成績產生顯著的正影響。
表4、表5以及圖1~圖4的統計顯示,本文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檢驗符合要求,回歸估計具有統計學意義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結果表明,2272名樣本高職院校學生對自己就讀高職院校總體上缺乏較好的心理感受 (心理感受良好的占25.4%,較好的占25.6%,無所謂的占15.7%,不大好的占26.6%,不好的占6.7%);專業學習興趣也不濃厚(有興趣的占25.0%,有點興趣的占37.3%,說不清的占22.7%,不大感興趣的占10.1%,沒興趣的占4.9%),因此,會直接影響學生日常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積極性。上述5個自我評價總體水平不高的學習行為指標,尤其是偏低水平的學習自覺性,既與筆者的經驗觀察相一致,也與已有的調查結論相吻合。


研究結果發現,高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覺性對其職業基礎能力的形成具有非常顯著的正向影響,認真學習的行為品格所起的作用尤為明顯;學生的就業預期對職業基礎能力的正向影響同樣很明顯,專業學習興趣和就讀高職的心理感受也對職業基礎能力的形成產生一定的正向影響。至于不曠課、缺課對于增強學生的職業基礎能力不具備正向影響,筆者認為,可能的原因是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感到效果很差,還不如自學更有實際收獲,或者學生曠課、缺課從事某些活動如在社會上兼職(筆者在訪談中發現,兼職的學生往往會曠課、缺課)反而會有助于增強其職業基礎能力。
研究還發現,高職學生的課堂成績與其職業基礎能力存在高水平的正向交互作用,說明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際崗位訓練的相互關聯、相互促進應當體現在高職學生培養的全過程中。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基礎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各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高職院校、用人單位和學生本人都負有各自的職責。就教學環節而言,提高高職學生的培養質量,涉及院校的育人理念、教師的主導作用及學生的主體地位等問題。鑒于本文的研究主旨與范圍,根據樣本院校學生調查的實證研究結論及研究發現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加強高職學生職業基礎能力培養、提高高職院校辦學質量的建議。
優化青年學生就讀高職院校的社會環境 應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認識,為廣大學生選擇就讀高職院校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幫助學生消除就讀高職院校低人一等、沒有出息的自卑心理,始終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身于在校學習的全過程。


切實加強高職院校的學生指導工作 應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所學專業的社會需求,明確專業學習的目標要求,培養專業學習興趣、良好學習習慣和樂業敬業意識;要整合始業教育和就業指導,將學生指導工作與職業生涯輔導結合起來,并將其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
積極創造實踐性、職業性教學條件 應爭取政府、社會各界和企業單位的支持,加大校內實驗實習設施的投入,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給學生各階段、各環節的實習實踐創造條件,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到一線學習專業技能、頂崗實習的機會,從而為今后就業奠定堅實基礎。
提高“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水平 應鼓勵教師加強教學與實踐研究,激勵教師提高教書育人水平,以“兩個歡迎并激發”(教師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并能激發其學習積極性,教師培養的學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并能激發其新的用人需求)為標準,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
[1]夏征農.辭海(1999年版)[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89.
[2]楚金華.高職學生動態職業能力體系研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5):72.
[3]吳雪萍.培養關鍵能力:世界職業教育的新熱點[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6):56-59.
[4]付雪凌.STC:21世紀美國職業教育新發展[A].石偉平.時代特征與職業教育創新[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03-218.
[5]肖化移.論高等職業教育的能力體系及取向[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5,(4):5-8.
[6]常亞平,侯曉麗,劉艷陽.中國高校大學生求學滿意度測評體系和評價模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9):82-87.
[7]盧紋岱.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287-288.
[8]閆麗英.影響大學生學習積極性因素的調查分析與對策[J].晉中學院學報,2006,(2):74.
[9]鄧瑾軒.運用行為科學中的“雙因素理論”,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4):34.
林云(1970—),女,浙江臺州人,浙江省臺州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教學管理研究。
*本文系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立項課題《高職大學生學習行為、職業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臺州市3所高職院校1800名在校學生的問卷調查》(課題編號:08N124)的階段性成果
G712
A
1672-5727(2011)06-0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