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浩
(隴東學院體育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運動競賽中“瓦倫達心態”現象的成因及其控制路徑
張 浩
(隴東學院體育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從研究瓦倫達心態出發,闡述了瓦倫達心態的理論內涵,并把其引入運動競賽之中,分析在各種運動競賽中運動員出現的瓦倫達心態現象,進一步找出運動員在競賽中出現“瓦倫達心態”現象的成因:即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控制這種現象出現的路徑,試圖為運動員參加運動競賽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運動員;運動競賽;瓦倫達心態
隨著當今競技體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在高水平的運動競賽中,運動員在體能、技能等方面常常表現得伯仲難分,比賽結果的毫厘之差,常常是由于心理能力的差別所致。運動員水平越高,競技越激烈,心理能力對比賽結果的影響相對就愈大,在某些情況下,還會成為決定性的因素[1]。另外,再加上體育職業化和商業化的不斷發展,運動員對競賽成績和結果背后的“名和利”的追求非常渴望,然而,這種強烈渴望難免使運動員在競賽中會困擾在“得”和“失”的雙重激烈的心理壓力之下,引發不可抑制的焦慮情緒,產生患得患失的心理狀態,也徹底地忽視甚至是忘記了比賽過程,從而導致比賽出現失利或失敗現象。因此,將“瓦倫達心態”引入其中,以此為切入點,分析運動競賽中存在的“瓦倫達心態”現象,借鑒這種心態理論對運動員進行指導和訓練是很有價值的。
心態是一種“心理狀態”[2]。心理狀態是指人在一定時間內心理活動的綜合表現,包括動機、認識、情緒、意志以及注意等方面的特征[3]。心理狀態又有靜態和動態之分,靜態的稱為心理,動態的稱為心態。而很多人把心態與心理混淆,這是不正確的。心態屬于心理的范疇,是心理的一個動態狀態,是心理存在和作用的狀態之一種。心態與心理是有聯系的,但不是簡單地等同于心理。心態不但是一般的、抽象的、籠統的,而且還是具體的、表現在人們行為中的。所以,心理支配的是人們的思維方式以及思維所產生的思想,基本不支配行為;而心態一方面是心理存在和運行的基礎,另一方面還是人們的行為方式以及行為所產生結果的基礎,是支配行為的。并且,心理一般是個體的,不同程度地要受到一定理性的控制;而心態既可以是個體的也可以是群體的[4]。另外,心態還有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兩種。積極的心態能充分調動人的巨大能量和智慧;相反,消極的心態則阻礙人的能量和智慧的發揮[5]。因此,競賽中我們要控制好心理狀態,使其平衡積極發展。
瓦倫達心態是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理論。它來源于一個真實的故事。瓦倫達是 20世紀 50年代美國著名的高空鋼索表演者,他走了一輩子的鋼索,一直都非常成功,沒有發生過生命危險,他對人說起自己成功的經驗是:“我走鋼索時從不想到目的地,只想著走鋼索這件事,誠心誠意地走好鋼索,不管得失。”可是,就在一次極為隆重的表演中,原本走鋼絲如履平地的他卻意外地從 10米高空墜落身亡。事后,他的妻子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在出場前就這樣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不能失敗。’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中,他只是想著走好鋼絲這事的本身,并專心為此做準備,根本不去管其他的事情,更不會為‘成功’或‘失敗’而擔心。”后來,心理學上把這種不專心致志做事本身而是一再考慮做這件事可能帶來的后果,從而患得患失的心理現象命名為“瓦倫達心態”[6]。
運動競賽是以爭取優勝為直接目的,以運動項目或某些身體活動為內容,根據規則進行個人或集體的體力、技藝、心理的互相比較[7]。在運動競賽中“瓦倫達心態”現象屢見不鮮,有些運動員或運動隊本應該取勝的比賽卻輸了,而比賽失敗的根本原因不是因為實力不行,也不是因為對手太強大,而是因為在比賽的過程中個體或群體的心態發生了不良變化——患得患失。這種心態導致隊員在比賽中動作變形、緊張、焦慮、恐懼,或者是漫不經心、猶豫、疲憊等現象,從而引起自身甚至整個隊伍的運動行為狀態發生變化,以至于使比賽失利或失敗。據統計:在高水平的運動競賽中,因心理準備不足、心態失常而導致失敗的占70%[8]。可見“瓦倫達心態”現象對運動競賽影響之一斑。
如,羅·克拉克——上世紀 60年代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亞長跑選手,他曾 19次打破 5000米和 10000米的世界紀錄。然而,正是這位出類拔萃的優秀運動員,由于觀眾期望過高,他的內心壓力巨大,導致在他參加的兩屆奧運會上 (1964、1968)均未登上冠軍的寶座,僅獲得過一枚銅牌,因此克拉克被人們稱為“偉大的失敗者”。2002年,阿加西對費雷羅的比賽,阿加西在這場比賽中的心理活動是:他在第一盤輸了以后,想贏的心理負擔得到緩解,結果第二盤勝了;當第二盤勝了,希望又出現了,渴望及時打敗對手進軍決賽的心理占據主導地位,使第三盤又產生心理壓力,關鍵時刻接發球失誤,又送出 2個雙誤,最終以失敗告終。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男子雙人三米板比賽中,彭勃和王克楠在領先的大好形勢下,最后一跳出現嚴重失誤,把即將到手的金牌拱手讓出,這很可就是心態在作怪。埃蒙斯是美國的射擊神童,在 2004、2008兩屆奧運會上,他在男子 50米步槍 340比賽中兩次把金牌拱手讓出,干出了奧運會射擊史上最愚蠢的事,把子彈送到了澳大利亞人普拉納爾的靶紙上。心理專家診斷:這是成就動機過大造成的負效應。因為他太想成功,造成心理過度緊張,出現大腦的短暫空白,使執行動作出現衰變。后來埃蒙斯也承認自己大腦出現了短路。這就是有名的“埃蒙斯魔咒”。在 2004年奧運會男排資格賽中,中國隊 0:3意外輸給澳大利亞,賽后帶隊張蓉芳、主教練邸安和都定論說:中國男排主要輸在心態問題上,心態失衡、想法較多、束手束腳、情緒緊張,嚴重影響了場上的發揮,導致了最終中國隊稀里糊涂地完敗于對手。在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男籃對西班牙的比賽中,中國隊在大比分領先的情況下,在最后幾分鐘卻不知如何打球了,整個球隊的進攻好像凝滯了,最后卻遭到西班牙隊大逆轉。這些現象,不勝枚舉,都是“瓦倫達心態”的最好例證。
可見,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運動員難免會在比賽的心態上出現波折。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表明,人大腦里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系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訴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里”時,他的大腦里往往就會出現“球掉進水里”的情景。這一情景會指揮他的行動,結果事情不是向他所希望的那樣發展,而是向他害怕的方向發展,這時候球大多都會掉進水里。這項研究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瓦倫達心態”現象,害怕失敗就是最大的失敗[6]。
在各種大型的運動競賽中,我們時常看到“瓦倫達心態”現象的頻現。綜合分析,這種現象不僅是受運動員自身心理壓力因素的影響,而且也受到外界不同因素干擾的影響。對于運動員來說,這可能是有時很難控制當時的心態變化,但是只要善于尋找原因,平時加強在心理方面的專項訓練,制定一些符合自身的調整方法,在比賽過程中靈活運用,不斷進行心理調節和控制,還是可以減少這種心理狀態現象的發生。
3.1.1 對勝利的渴望與對失敗的擔憂。每一個運動員都有通過刻苦訓練實現冠軍夢想的強烈愿望。比賽就是通過戰勝對手來實現夢想,心理壓力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產生[9]。在比賽中,可能每一位運動員都避免不了“得”與“失”的心理困繞,總是處于一種想戰勝對手的心態,這種“想成功,怕失敗”的劣性應激心理反映,給自身造成雙重的心理壓力。在這種心態下,往往發揮不出應有的水平,從而影響比賽結果。如,在2009年亞洲排球錦標賽女排決賽上,在中泰水平懸殊較大的情況下,中國女排竟然 1:3輸掉比賽。賽后分析:由于新組建的隊員太想贏得這場比賽,又擔心失敗,致使在技戰術打法上縮手縮腳,而從未在大賽中取得過名次的泰國隊卻放開手腳,抱著“沖、拼”的心態,技戰術打得很流暢。
3.1.2 對比賽結果和名次的想象和預設。結果和名次是每個運動員和運動隊追求的終極目標。所以,在比賽之前,人的思維極易進入一種“想象的模式”,并根據自己的想象去安排“結果”。并且這種現象較為普遍,特別是對于一流選手則更為突出。這種想象雖然也是從實際出發,有其現實和歷史基礎 (比如前次比賽的名次),但人們常常忽視或難于預料的是運動競賽的變數。他們賽前想象的邏輯模式就是:“憑我的實力,我應該拿冠軍”。在這種理所當然的想象的牽引下,他的意識自覺不自覺地去關注結果,關注自己為自己預設的名次,從而進入“瓦倫達心態”,當比賽出現意外的時候,則更是心理準備不足,失常便在情理之中[9]。如,在 23屆奧運會上,我國跳高選手朱建華,在比賽前他給自己提出“一定要奪取金牌、破記錄”的目標,致使他在比賽中制約了自己能力的發揮,只贏得了一枚銅牌。
3.1.3 對比分領先時的不良心理變化。這樣的現象多體現在技能主導類的項目中。因為比賽是調動對手、控制對手的過程,而對于對手來說則是要擺脫控制并進行反控制。但當一方在主動控制對方并使比分遙遙領先時,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奇怪情形:當比分上領先較大時,領先一方突然沒有進攻了,狀態沒有了,落后一方卻馬上進行反攻。這時首先領先的一方是處于這樣一種心態:想贏的心理占據主導地位,更多地想靠對手失誤來得分;而落后一方則是處于這樣一種心態:想著要輸了,心理壓力提前得到部分解除,動作變得輕松合理,當看到對手的進攻變得遲緩,便會抓住最后的機會進行反攻,致使水平越發揮越好。這種情形,正是雙方“瓦倫達心態”消失和出現的微妙轉換時刻[9]57。如,北京奧運會之后,郭躍先后闖進了 9項比賽的女單決賽,卻意外地輸掉 8次。賽后她自己也說,每到決勝局比分領先時,心態就出現波動,失誤頻繁,就連動作都開始明顯變形。
3.2.1 裁判、對手和觀眾的影響。在運動競賽過程中,裁判、對手和觀眾都是影響隊員水平發揮的重要外在因素。如,裁判的一個疏忽或有意不公、對手的粗魯言語和野蠻行為以及觀眾的不文明行為和敵意表現等,都可以影響一個運動員和整個運動隊的比賽情緒和心態變化,甚至可以影響比賽結果向不同的方向發展。這些因素有時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隊員在比賽過程中要善于控制這些外界因素的干擾,不斷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以適應激烈多變的運動競賽,最終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如 2006年的德國世界杯上,齊達內用頭頂倒意大利球員馬特拉齊,被當即紅牌罰下,事后調查得知:就是因為對手的言語挑釁所致。2009年舉重世錦賽上,裁判多次在中國隊試舉后出錯,嚴重影響了中國隊員的比賽心態,致使王明娟、陳曉婷失去志在必得的金牌。
3.2.2 家庭、教練和親友的影響。在生活中,家庭、教練和親友是運動員最為密切的人,也是影響運動員世界觀、價值觀的主要社會群體。如果運動員在一段時期的比賽中表現出眾,戰績驕人,就會得到家庭、教練和親友的眾多贊美之詞,同時還會對其蒙發更多的希望。特別是在比賽前家人的一個電話,領導的一句話,都會引爆運動員原本已經繃到極限的心理,而且會分散全心備戰比賽的注意力和精神,后果十分嚴重。這樣就使運動員背負起“如發揮不好,則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沉重心理負擔。帶著這樣的心理問題進行比賽,將使運動員陷人“關注結果”的心理誤區,最終進入“瓦倫達心態”,造成比賽發揮失常。如法國運動員毛瑞斯莫,在法網賽以前,紅土地的比賽表現很出色,家人、朋友都認為她有望拿冠軍,結果是第二輪就出局。她在賽后總結時說,是家人和朋友對她希望太高,從而帶來壓力,難以在比賽中發揮自己的水平。
3.2.3 賽前各種媒體輿論的影響。媒體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或平臺。當今體育賽事的快速發展,媒體的作用功不可沒。但媒體的輿論是把“雙刃劍”,積極理性的賽前輿論可以促進運動員成績的發揮,否則,會給運動員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如,每當重大比賽之前,各新聞媒體都競相評論各對手之間的實力,對比賽可能出現的結果進行預測、分析并大加評論報道。這些宣傳和炒作等于為運動員的比賽設計了線路,排好了名次,誘導運動員的意識在不知不覺中進入這樣的思路。如果運動員過多關注這類信息,必然會使自己在比賽前產生諸多想法,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給自身造成心理壓力,帶來負面影響,最終影響技戰術水平的發揮。如在北京奧運會上,各級媒體都為射擊選手杜麗做賽前宣傳和輿論,即首日第一金第一人獲得者一定是杜麗,可是,在全國這種輿論的壓力下,杜麗在女子 10米氣步槍比賽中卻發揮失常,錯失首金,甚至連一枚安慰的獎牌都沒有得到。
運動員能否在比賽中高水平發揮技戰術能力,關鍵是在于運動員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調節和控制能力。當比賽出現異常或者自身心態出現變化時,運動員要及時運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對其誘因進行心理調節,控制運動行為和技戰術的有效發揮,避免“瓦倫達心態”現象的發生,以利于取得優異的成績和名次。
在運動競賽中,要想取得比賽的勝利,除了具備高水平的競技能力外,運動員的臨場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必不可少。這種能力就是對比賽現場出現的一些特殊情況和意外情況能夠及時做出靈敏的反應,并采取恰當措施解決問題。因為比賽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動態過程,要想戰勝對手,必須善于根據比賽的形勢和對手的情況不斷地對機體、思維和情緒做自我調整,排除一切干擾因素,以最快速度適應比賽的變化。
在運動競賽中,如何消除焦慮,放平心態很關鍵。只要你對成敗抱著平常的心態,不把成功看得太重,做到心平氣和,你就會發覺你做得比想象中的要好。我國一座佛教名山的峭壁上,刻著這樣一首短詩:“手把秧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另外,還有座名山的峭壁上刻著這樣三個大字:“靜凈境”。靜,情緒要穩定;凈,思想要干凈;境,身心要進人最佳境況之中。細細品味這樣的短詩和字詞,其內涵與“瓦倫達心態”有異曲同工之妙[10]。
在運動競賽中,擁有積極心態就是運動員面對問題、困難、挫折、挑戰以及各種壓力時,要從正面去想,從積極的一面去想,從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想,積極采取行動,努力去做。因為積極的心態能充分調動人的巨大能量和智慧,所以面對壓力時運動員決不能忽略它,只有積極地接受它、解決它,壓力才能轉化為動力。有了這種積極的心態,就可以激發你勇于挑戰壓力的信心,也可以讓你全身充滿力量,你就會在壓力下擺脫煩惱,甚至在失敗中找到希望。
在運動競賽中,運動員不但要專心致志地對待比賽,而且還要保持適當的放松。這對個人和整個運動隊來說都十分重要。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與集中。它是人在清醒狀態下才出現的心理狀態[11]。集中注意力能將注意力從那些不再或從未與你的運動有關的因素上轉移到與你從事的運動相關的因素上。它是運動員達到較高運動效能的先決條件。放松是一種有意識使自己身體、心理和情緒處于無活動、無緊張的狀態。如果運用得當,它能充分調動你的身心和情緒的能量和作用,使你重新達到理想的競技狀態。
“瓦倫達心態”道出了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由于過于關注事情的結果卻忽視過程,從而使自己的技能和水平不能得到正常發揮的一種心理狀況。它提出了兩個基本概念:一個是“過程”,一個是“結果”;其核心問題就是關注過程還是結果;而基本結論是關注過程即獲得成功,關注結果則易遭失敗。在運動競賽中,關注過程還是關注結果,思考方向的不同,決定我們以不同的心態去應對比賽,這一念之差便出現了運動員發揮“好”與“不好”甚至是“成”與“敗”的截然不同的結果[12]。
瓦倫達心態是運動競賽中常見的一種不良心理狀態。這種不良心理狀態是受內外因素綜合影響所致。由于心態是一種控制個人行為的機制,也是個體行為中蘊藏的一種心理機制,所以,在這種狀態下,運動員在比賽中積極性不高,精神不振,情緒消極,注意分散或狹窄,思維不暢,肌肉感受性差,用力準確性降低,動作錯誤多,嚴重影響運動員的體能、技術、戰術能力的發揮,且容易發生事故[1]。因此,在短暫激烈的運動競賽中,運動員一方面要確保自身最佳競技水平的發揮,另一方面還要形成健康的心態,把握心理控制方法。這樣才能有一個順利的比賽過程,進而獲得一個較為理想的比賽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過程”便是成功之母。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審定)[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296.
[2]張伯源,陳仲庚.變態心理學 [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3.
[3]馬啟偉.體育心理學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10.
[4]黃建鋼.社會心態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12-114.
[5]鄒繼京.將瓦倫達心態引人公安射擊教學過程的探討[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103.
[6][美]威廉·貝納德.瓦倫達心態 [J].視野,2006,(8):7.
[7]顏天民.論運動競賽的功能與特點 [J].體育文化導刊,2004,(7):27-29.
[8]邱宜均.運動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 [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8:99.
[9]練光祥,黃雪琳,朱林.對網球比賽中瓦倫達心態的運用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06,10(4):57.
[10]蔣光宇.瓦倫達心態 [J].秘書工作,2002,(8):20.
[11]姚本先.心理學:心理學新論 (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39.
[12]張夏燕.瓦倫達心態 [J].發明和創新 (綜合版),2008,(1):15.
Causes and control paths of the phenomenon of"Wallenda’s mentality"in sports competition
ZHANG Hao
(Inst.of PE,Longdong University,Q ingyang745000,Gansu,China)
Starting from the research ofWallenda’smentality,it expounds the theory ofWallenda’smentality,and puts it into sporting events.By analysingWallenda’smentality phenomenon among athletes in various sporting events,it further identifies the causes of the athletes’appearing"Wallenda’smentality"in the race,namely,the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And it has targeted some pathsof controling thisphenomenon,attempting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athletes of participating in sports competitions.
athletes;sports competitions;Wallenda’smentality
G804.87
A
1009-9840(2011)01-0018-04
2010-10-21
張浩 (1977- ),男,河南周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