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麗清
(河南省沁陽市中醫醫院,河南 沁陽 454550)
自擬通絡保心丹治療冠心病心絞痛100例療效觀察
史麗清
(河南省沁陽市中醫醫院,河南 沁陽 454550)
目的:觀察自擬通絡保心丹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療效。方法:將150例心絞痛患者按隨機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2組患者均給予同樣的基礎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加用自擬通絡保心丹,每日1劑,口服。對照組給予卡托普利、倍他樂克,治療4周觀察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結論:自擬通絡保心丹能益氣化痰逐瘀,增加心肌收縮力,改善心功能,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
冠心病心絞痛;通絡保心丹;中醫藥療法;療效
冠心病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嚴重威脅著中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近年來,筆者自擬通絡保心丹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100例,并與西藥對照組50例對照觀察,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50 例為本院心內科住院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且心絞痛發作每周2次以上,除外重度心肺功能不全,惡性心律失常,其他心臟病、重度神經官能癥及圍絕經期綜合征者。中醫辨證參考1994年國家中醫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 100例,男 59例,女 41例;年齡 40~83歲,平均58歲;病程3個月~26 a,平均 6.4 a;自發性心絞痛 58例,混合性心絞痛42例;中醫辨證氣滯血瘀型28例,痰濁內阻型36例,陰寒凝滯型22例,氣陰兩虛型14例。對照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齡41~80歲,平均62歲;病程2個月~24 a,平均7.2 a;自發性心絞痛32例,混合性心絞痛18例;中醫辨證氣滯血瘀型18例,痰濁內阻型 17例,陰寒凝滯型 8例,氣陰兩虛型7例。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心絞痛程度等無顯著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病例入院后均休息、低脂清淡飲食,根據病情予以吸氧、止痛(消心痛 5~10 mg次/日,必要時含化硝酸甘油)鎮靜,腸溶阿斯匹林100 g口服,每日1次。治療組給予中藥通絡保心丹:黃芪30 g,人參6~10 g,瓜蔞30 g,桂枝10 g,薤白12 g,半夏12 g,赤芍10 g,川芎10 g,桃仁15 g。隨癥加減:陰虛者加生地、麥冬、五味子;痰濁較重者加石菖蒲、郁金、陳皮、蒼術;陰寒凝滯者加蓽茇、細辛、威靈仙;陽虛甚者加附子,炙甘草、龍骨、牡蠣;血瘀者加紅花、丹參;胸疼甚者加延胡索,木香、郁金、乳香、沒藥、三七;心悸甚者加炒棗仁、柏子仁、琥珀,炙甘草;胸悶甚者加降香,郁金,石菖蒲、檀香、厚樸;食欲不振、食而胸悶不舒加山楂、生麥芽、山藥、厚樸。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溫服。對照組給予口服卡托普利、倍他樂克,靜脈點滴10%GS 500 mL加維生素C 3.0 g,正規胰島素 8U,門冬氨酸鉀鎂30 mL,維生素B60.2 g,每天 1次,7 d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 4周觀察療效。
①心絞痛癥狀:記錄心絞痛發生頻率、程度、持續時間及消心痛或硝酸甘油的使用情況;②心電圖:治療前后各查1次心電圖,治療期間每周查1次心電圖;③伴隨癥狀:觀察患者的精神、飲食,活動能力,睡眠、二便及心悸、胸悶、氣促等主要伴隨癥狀的變化。
4.1 療效標準 參照1979年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失常座談會《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顯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或硝酸甘油用量減少80%以上,心絞痛分級改善Ⅱ級或靜息心電圖正常;有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或硝酸甘油用量減少50%~80%,心絞痛分級改善Ⅰ級,或靜息心電圖ST段回升大于等于0.05 mV,主要導聯倒置T波變淺達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變為直立,房室或室內傳導阻滯改善;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或硝酸甘油用量減少小于50%,心絞痛分級不變或惡化,心電圖基本治療前相同或雖有改善,但不夠有效標準。
4.2 治療結果
4.2.1 2 組心絞痛癥狀改善比較 治療組100例中,顯效53例,有效43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對照組50例中顯效18例,有效22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80%,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4.2.2 2 組心電圖療效比較 治療組100例中,顯效29例,有效 46例,無效25例,總有效率為75%;對照組50例中顯效11例,有效19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為60%,2組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
4.2.3 2 組伴隨癥狀改善比較 治療組各型患者治療前后舌、脈、胸悶、心悸、氣促等癥狀及精神飲食、活動能力、睡眠比較均有明顯改善,對照組變化不明顯。
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逐漸使動脈管經變小或阻塞導致的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臟病。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冠心病發生率亦隨之增加,并呈年輕化趨勢。冠心病心絞痛屬祖國醫學“胸痹”,“真心痛”的范疇,其病機是心氣不足,心脈痹阻,屬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以氣虛為主,標實多屬血瘀痰濁。《醫學入門》:“血隨氣行,氣行血行”。心主血脈,全賴心中陽氣推動,心氣虧盈,鼓動無力,血行滯緩,血脈瘀阻,而致“不通則痛”。恣食辛辣厚味,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損傷,運化失健,聚濕生痰,痰阻脈絡,則氣滯血瘀,胸陽失展而成胸痹。氣虛痰壅血瘀,虛實兼夾是本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治當益氣化痰逐瘀為主。方中黃芪補氣升陽,“能補五臟諸虛”;自擬方中人參補益心氣,使氣旺血行而絡脈通;桂枝通心陽;瓜蔞、半夏、薤白通陽瀉濁,豁痰開結;川芎、赤芍、桃仁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川芎為血中之氣藥”。使心氣布而瘀滯化,經脈通而血運復。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具有顯著的增強心肌收縮力,抗缺氧,保護心肌細胞,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人參可抑制損傷心肌中氧自由基的產生;川芎、赤芍、桃仁具有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微循環,擴張外周血管,抗血栓形成等作用。諸藥合用能調節血液流變性,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及心肌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及心肌代謝,調節血壓,降低血粘度,抗血凝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減輕心肌損傷,促進病變組織修復再生,同時具有阻滯鈣離子通道作用。如果只化瘀而不補氣,則瘀散而不行留在原處,血脈仍不通;如果只補氣而不化瘀,則瘀血不化,氣血不通。總之益氣活血二者結合具有顯著降低全血黏度、血漿黏度、血小板聚集,增加心肌收縮力,改善心功能,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減輕心室容量負荷,緩解臨床癥狀,改善心電圖,值得推廣應用。
R256.2
B
1007-2349(2011)07-0047-02
201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