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志疆
(河南《大河報》,河南省安陽455004)
謹防喊著反壟斷維護壟斷
□ 趙志疆
(河南《大河報》,河南省安陽455004)

國家發改委日前對外發布《反價格壟斷規定》和《反價格壟斷行政執法程序規定》,新法規對價格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濫用行政權力等價格壟斷行為的表現形式、法律責任作了具體規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司司長許昆林接受中央臺記者專訪時表示,水、電、氣、成品油等政府定價的商品不在監管范圍之內。(1月5日 《新京報》消息)
一提起反壟斷,公眾首先想到的就是水、電、氣、成品油等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然而,同樣是提起反壟斷,行政主管部門卻率先將這些內容排除在外,如此巨大的認知反差,不由得耐人尋味。
如果明確水、電、氣、成品油等商品屬于政府定價,那么按照《價格法》和《政府制定價格聽證辦法》的明確規定,制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公益性服務價格、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價格等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應建立聽證制度。現實情況究竟怎樣呢?在這些商品一輪又一輪的上漲過程中,我們已見到了太多“逢聽必漲”的聽證會,不僅公眾對此心生厭倦,就連生產企業和政府物價部門對此也逐漸不耐煩——更有甚者,某些地方已宣布建立價格聯動機制,取消價格聽證會。
這可真是你跟他講壟斷,他跟你講政府定價,你跟他講價格聽證,他跟你講具體國情......各執一詞的背后,難討論出什么實際結果,看起來很美的反壟斷法利劍,注定不可能落在水、電、氣、成品油企業的頭上。這樣的結果難免令人費解——如果這些集資源性壟斷、行業性壟斷、政策性壟斷于一身的行為都算不上壟斷,反壟斷法究竟是要反對什么樣的壟斷?
答案也許很簡單——外資壟斷。關于這些,規定解釋得很清楚: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價格壟斷行為,適用本規定;境外的價格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規定。境內的價格壟斷行為,公眾感觸最深的就是高高在上的油、電、水等公共事業產品價格,然而這些卻又不在反壟斷之列。不僅于此,就連這些行為是否壟斷都還難說——規定明確“價格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價格壟斷行為,以及行政機關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在價格方面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屬于價格壟斷行為,然而真正強勢的壟斷者從來都是特立獨行,他們何曾需要借助壟斷協議或行業協會來完成對市場的控制?境內壟斷被排除在外之后,反壟斷的重點也許只能是境外壟斷。
實際上,早在《反壟斷法》出臺之初,諸多壟斷國企就曾紛紛表示支持,基于外資逐漸從最初的“合資”、“合作”演變為越來越多的收購與“吞并”的時代背景,有人判斷,這已“威脅到了民族品牌的生存和發展”,在譴責外資企業“掠奪性并購”的同時,主張采取法律手段強行解除其壟斷地位。同樣是支持反壟斷,不同的群體有其不同的利益訴求。對普通消費者來說,無非是寄希望得到一個更好的市場環境,相比之下,多數壟斷國企所反對的只是“外資壟斷”,而不是“壟斷”。這樣的所謂“反壟斷”,既是對外來“瓜分蛋糕者”的高度警惕,也是對掃除競爭對手后“獨霸一方”的期待,而這顯然不是公眾想要得到的結果。
作為健康市場環境的大敵,無論被誰壟斷都無法改變消費者“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因此,這種“外強中干”的反壟斷規定,不可避免會遭到外界的質疑。政府定價不是為了維護壟斷、提高價格,而是為了盡可能地在滿足公眾需求的基礎上平抑價格。在水、電、氣、成品油等公共產品領域,面對處于壟斷地位的供應方,聽證會是保障消費者利益的最后底線,如果這樣的底線都無法堅守,急于撇清壟斷行為究竟會給公眾帶來一種怎樣的感受?當公眾一次次因壟斷企業的傲慢無禮義憤填膺之際,人家卻一本正經地告訴我們,這根本算不得什么壟斷,但不知,公眾的利益訴求因此被置于何處?
有人將此次規定揶揄為“保護壟斷規定”,話雖刻薄卻也并非全無道理——倘若反壟斷規定旨在“攘外”而無意“安內”,打著反壟斷的旗號維護壟斷,也許將成為公眾最不愿看到卻又只能看到的結局。
(作者為河南《大河報》時評編輯、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