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統一征地事務辦公室 李家銀
發揮職能作用 服務海洋經濟
浙江省統一征地事務辦公室 李家銀
浙江地域狹小、資源匱乏、環境資源容量有限的困境越來越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十二五”期間浙江如何發展?有記者統計,在今年的全省“兩會”期間,呂祖善省長談及最多的詞就是“海洋經濟”。《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實施海洋開發戰略,統籌海洋經濟與陸域經濟發展,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這標志著浙江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我省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轉型升級的同時,把眼光投向海洋。浙江的發展將從陸域經濟延伸到海洋經濟,進入陸海統籌發展的新階段。《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同意,標志著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我省一直以來戴著“資源小省”的帽子,民營經濟集中的傳統制造業主要靠低成本和拼出口獲得優勢。但是,如果把眼光轉向海洋,我省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是其他省份無法匹敵的,變資源小省為海洋資源大省指日可待。我省擁有6696公里海岸線,乃全國最長,其中規劃可建萬噸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506公里,占全國30.7%,大多數集中在寧波——舟山港域,是我國建設世界級深水港群的最佳選址;我省海島數量2878個,約占全國的40%,在東海海域星羅棋布,是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實施生態系統保護的重要載體;我省有近400萬畝灘涂資源,約占全國的13%,這些灘涂資源目前與浙江沿海城市以及產業園區緊密相連,形成了較好的組合條件,是沿海經濟帶建設的新空間。發展海洋經濟,將有助于緩解資源瓶頸制約。“十二五”期間,海洋將在拓展我省的發展空間、保障能源和食品供給、解決沿海地區淡水短缺、提供優質生活和休閑場所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從表面看,發展海洋經濟與土地管理的聯系不大,但作為一個經濟戰略的實施,不可能將其人為的割裂為一個真空的獨立體,其必然以海洋經濟發展為重點帶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也必然需要眾多領域的支撐和保障,這其中也包括土地要素的保障,比如,海洋經濟的發展必須依賴于交通的支撐。這幾年,浙江鐵路的快速發展,浙江鐵路網已經比較完善,鐵路已進入高鐵時代。我省已建成通車的有滬杭高鐵,今年,杭州到南京、杭州到寧波的客運專線也將建成通車;杭州到長沙的客專、溫州到金華的鐵路擴能改造,也已開工建設。鐵路的高速發展,體現了當地社會、經濟對鐵路的旺盛需求。同時,鐵路讓長三角城市的關系更加緊密,這也將反哺浙江海洋經濟的發展,帶來同城效應,對城鎮化、對保護環境和GDP增長,都是有益的。高速鐵路將會有力地支撐和保障浙江省海洋經濟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大力服務和保障國家重點項目建設,依法依規的加強鐵路建設用地保障,服務于海洋經濟發展需要。再比如,海洋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強力的能源電力保障。目前我省正在建設中的有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工程和甬紹金衢成品油管道工程。西二線管道途徑衢州、金華、紹興、杭州、嘉興五個地區的14個縣(市、區),線路全長500多公里。甬紹金衢成品油管道途徑寧波、紹興、金華、衢州四個地區的13個縣(市、區),線路全長近370公里。兩條管道項目,是解決油、氣安全運輸的重大工程,是改變運輸方式,實施快捷運輸的主要途徑,有利于克服運輸瓶頸,提高我省整體動力,降低單位GDP能耗,服務海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電力建設方面,雖然日本的大地震和核污染對核電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正在建設中的三門核電以及一些熱電項目,都需要在用地方面予以保障。再比如,海洋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項目為載體。我省十二五規劃中提到,要立足區位和港口優勢,建成我國大宗商品國際物流中心、海洋海島開發開放改革示范區、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示范區、海陸協調發展示范區、海洋生態文明與清潔能源示范區。這些示范區建設,與我省的四大建設是互為一體的,必然要求土地和礦產資源要素的全力保障。
為此,需要我們重點去研究和解決省和國家重點項目征地中存在的困難和矛盾,提出解決新情況、新問題的辦法和措施,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服務和支撐海洋經濟發展。目前,依法依規征地與重大項目推進、現行政策規定與征地工作現狀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一些省級層面無法解決的問題,直接影響著征地工作的開展,比如:人民群眾的高需求與我省征地補償標準偏低之間的矛盾突出;重點項目征地中項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的提前介入;項目的設計變更管理;拆遷安置(含線內線外)用地;臨時用地管理;耕地占補平衡;地方配套設施規模;邊角地夾心地認定和線型工程征地的政策處理等。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著省和國家重點項目征地工作的開展,影響著海洋經濟發展的支撐和保障。為此,省統征辦將堅持積極主動服務、嚴格規范管理,更加注重新情況新問題的研究,更加注重依法依規征地,更加注重提升工作效率,更加注重民生需求,更加注重隊伍建設,完成兩個調研、抓住三項重點、實現四個提升,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項工作任務,服務于海洋經濟建設。
在征地方面:本著征地工作必須“依法抓落實、創新促發展”的原則,針對重點項目征地中出現的現實問題,圍繞區片綜合價調整、項目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設計的提前介入、主線安置用地規模、環評線拆遷安置、臨時用地管理、占補平衡落實、配套設施規模、邊角地夾心地認定等問題展開調研,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化意見建議,推進統一征地工作的依法依規、健康有序開展。在勘測方面:重點研究如何確保造田造地面積復核和重點項目竣工復測的速度和質量,研究制定《土地勘測測繪工作規則》,明確工作標準、工作流程、監管措施、責任追究等內容,實現項目終身負責制。
一是在征地方面:一要全面梳理浙贛、杭寧、杭甬、滬杭、杭長鐵路征地后續問題,逐條逐項地抓好落實,確保不遺留問題;二要按時完成金麗溫擴能改造工程的征地任務;三要著力推進石油管道項目建設;四要密切關注能源、電力項目建設,積極主動地跟進服務保障;五要適時開展新上鐵路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一旦條件具備,提前介入征地的前期工作;六要按照省政府264號令關于征地補償標準2-3年調整一次的要求,在廳耕保處的指導下,適時啟動新一輪征地補償標準調整完善工作,探索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分區域、分地類的征地區片綜合價補償體系,逐步提高征地補償標準,為2012年實施新的征地補償標準作好準備。二是在勘測方面:重點抓好省委托和跨市委托造田造地項目的竣工復測工作,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完成竣工復測任務,拿出復測成果,決不因為我們的工作而影響造田造地進度和質量。另外,對于重點工程的土地專項驗收工作,我們一方面積極主動服務,另一方面必須堅持依法依規,不具備驗收條件或占補平衡等任務沒有完成的,不出具土地專項驗收報告。三是在民生需求方面:按照“同地同價”、“應保盡保、即征即保”的要求,全面實行區片綜合價補償制度和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嚴格“按實補償”的原則,積極落實征地中的征地補償費、青苗及地面隨屬物補償費、養老保障等費用,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確保不發生因為省統一征地項目而引發影響社會穩定的群體性上訪或信訪事件。
省和國家重點項目上級重視、領導關心、群眾關注,統一征地工作對樹立國土資源部門良好形象有著直接關系。一要提升工作效率。堅持積極主動服務,嚴格規范管理,做到重大項目提前介入。主動加強與建設單位和項目公司的溝通協調,了解他們的合理需求,宣傳依法依規征地的重要性,一方面主動推進征地工作,另一方面確保重點項目征地的依法依規。二要提升服務質量。注重求真務實,保證廳黨組各項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繼續推進雙保雙服務活動,開展優質項目服務工程,推行重點項目用地保障服務聯系協調制度,協助廳耕保處落實用地報批綠色通道、報部審批跟蹤服務制度,加快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征地速度。三要提升人員素質。根據實際,積極組織人員參加各類學習培訓。繼續開展創建學習型黨支部活動,開展崗位練兵活動,提倡立足崗位建功立業。定期組織理論學習和業務知識交流活動,修改完善人員管理和學習規定,濃厚學習氛圍。四要提升自律能力。修改完善懲防體系方案,落實廉政風險點的防范舉措,開展廉政教育。有針對性地建立健全有關規章制度,加強對重點人員、重點崗位、重要職能、重要事項的監督,規范權力運行。認真落實“兩整治一改革”專項行動中的各項工作,確保所屬人員廉潔自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