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為
摘要:文章從國內外大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現狀,分析國內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大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的原則,最終總結大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要素與方法,同時總結我國21世紀我國大學校園環境景觀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校園景觀,生態分析,優化設計
一、大學校園景觀發展概述
國內大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基本可以分為古代、近代、現當代三個時期進行分析,三個時期各有各的特色,但是也存在各自的問題。
1、古代“校園”的景觀特點
中國古代意義上的“學校”一般可以理解為各類學府。在校舍和環境方面由于受到當時禮教封建思想的影響,校園景觀大都比較刻板且嚴正,主要突出等級制度和儒家思想。與此相反,私學則崇尚老莊的虛無遁世,返璞歸真,強調在自然中修身養性。
2、近代校園景觀特點
近代的大學校園多采用古典園林或自然風景秀麗的場所為基址,具有古典主義風格的校園建筑散布在園林山水之間,校園景觀中的各要素都能基本遵循中國古典園林的布局形式,規劃建設滲透著中國古典園林的美學思想,同時也借鑒了部分西方思想。
3、現當代校園景觀特點
改革開放之后,新建和改建的校園景觀都較為注重校園環境設施和景觀形態的有機結合,這也大大改善了校園的環境景觀質量。由于校園多為一次性投資建成,基本經過精心的規劃設計,對校園中建筑群體的組合、外部空間的組織以及外環境的設計都進行整體考慮,從而使建筑與環境的結合更加緊密,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建造一般的學校。
二、大學校園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以人為本”價值取向的偏離
“以人為本”一詞成為規劃設計的流行語,但是對于人的關懷和對于其生活的關注并沒有在設計和實踐中具體化。由此產生了新建大學校園建設重景觀而輕使用的狀況,建成后的校園空間中,大片的廣場、草坪往往被閑置,甚至有座椅的地方也很難讓人滿意地停留。這些空間往往尺度與位置不合適宜,形式也很難滿足人的不同心理要求;對于遮陽避雨的要求考慮得不夠,景觀的文化內涵與環境沒能很好地融合其表達不能引起人的共鳴。
2、特色不明顯
部分國內大學創建之初采用了蘇聯模式,加上后來國際化風格的泛濫以及造價限制,大學風格除了幾所名校外,幾乎都顯示出特性的缺乏,呈現千篇一律的格局,這與大學多樣化、個性化的時代要求相去甚遠。同時大學的管理階層中缺乏具有一整套辦學的教育家來對大學發展的全局進行統籌,建立大學發展的長遠方針,每一屆領導都有自己的一套。使得大學的發展缺少一貫的方向,從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大學環境的特色,這種環境很難激起人的情感,起到陶冶情操,培養學生品格的作用。
3、“失落的空間”過多
近些年,國家為支持教育產業,給各城市、各高校劃撥大面積用地新建高校園區,但造成了空間大比例尺度,仍然需要注重各建筑組團的相對集中,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為校園的長期發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如盲目地強調氣派,布局夸張的空間和廣場,開挖大面積人工湖面,建造城市尺度的馬路,設計難以維護的觀賞型草坪,對于人口眾多、土地資源緊張的我國,在節約用地與可持續發展上留有后患。許多校園修建大面積的入口廣場,由于尺度大又缺少圍合,空間超出了人的感知范圍,師生很少在這樣的空間停留,平日顯得空曠無物。
三、大學校園環境景觀設計的原則
校園環境是多種文化知識滲透交融的環境,是多元文化的組合。通過校園環境設計多樣化的形式,體現大學廣泛吸收各種知識、文化、人才,中西融合、古今貫通的胸懷和本質,形成多樣統一的園林化校園環境。
1、整體性原則
“整體設計”是現代環境設計的重要思想,在校園中人們所感受的是校園的整體,局部只有在整體脈絡中才能使人認同。校園規劃的大尺度、中等尺度直到最小尺度上的探討都是聯系在一起的。如果宏觀層次上的決策不能為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的公共空間創造先決條件,在較小尺度上的工作就成了空中樓閣。只有當環境的各個部分的需求和整體的需求達到完美平衡時,才能達到自然秩序或者說有機秩序。
2、人文性原則
研究大學校園景觀環境,離不開校園所在地區的文化脈絡。大學校園環境景觀是所在城市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創造城市的景觀形象有著重要的作用,校園環境景觀本身又反映了一定的地方文化和審美趨勢。離開文化與美學去談景觀,也就降低了景觀的品位和格調。優美的景觀與濃郁的地域文化、地方美學應有機統一、和諧共生。
3、連續性原則
視覺感知和活動參與是人們體驗空間環境的主要途徑,對校園空間連續體驗的塑造,應著重于功能使用和空間界面設計上的連續特質。強化功能分區的內在聯系,尋求功能區之間的秩序與有機聯系,使之各司其職、各得其所是規劃設計中的基本要求,也是創造連續、整體的校園空間環境的必要條件。
四、我國大學校園環境景觀生態化策略
校園環境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方面之一,大學校園景觀對人們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其他景觀所不能比擬的。正如丘吉爾所說“人塑造了環境,環境又塑造了人。”大學是培養人材,生產和開發智能的場所,它需要一個能體現這一教育機能的校園環境,而一個美好的校園環境,又有助于提高人們的修養情操,增強自信,促進人際關系與信息交流,利于培養愛校愛國精神。學生在大學期間正是道德體驗增長期,大學期間的心靈教化對他一生的成長都至關重要。
1、突出校園氛圍
設計者應把握高等教育發展趨勢,順應時代的要求,同時富于民族文化特征,吸收傳統園林和中國傳統大學校園景觀設計的精華,并借鑒國外先進校園景觀設計的理論。在整體寧靜氛圍的基礎上,不但要強調科學氛圍和學術氣氛,而且要重視提供可隨意性交流的空間,營造校園人文氛圍。
2、突出校園文化
應充分利用各種構景要素融入文化內涵成為傳播人文與科技知識的場所。如考慮在合適的地方辟出宣傳窗,宣傳先進的學術、文化思想;在校園中辟外語角,開展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活動;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或造型獨特的建筑小品,發揮它們對人心靈的感染力或震撼力;積極開展各種弘揚民族文化的文藝活動和學術交流活動等。
3、以人為本,營造多樣空間
大學校園環境應具有一定的供師生交流、聚會、健身等活動的公共場所;具備一定的個人學習、休息、觀賞等不受外人干擾的安靜角落;具備三五成群的小團體集聚高談的地方。因此,校園環境需要有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半私密空間,只有空間的多樣性,才能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愛好的師生在不同時間的需要。校園中的建筑、道路、綠化把校園分割或圍和成大大小小、的各種空間,其空間類型多種多樣,僅按功能分就有禮儀空間、教學空間、交通空間、集會空間、交往空間和運動空間等,這些空間不僅是人們一切室外活動場所,而且是構成校園風貌的重要因素。
五、結語
總之,融入人類情感的外部環境世界,應該是自然的和人工的和諧相處,相得益彰。校園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有其自然的屬性,也有師生寄予情感的文化體現。大學校園的景觀設計,在景觀空間的構成要素上,有其自身的建造方法及展示特點,景觀設計者在遵循這些個體景觀元素“生長”規律的同時,力求在實體物質的建構和組織中,滲透出意境,表達出場所感。既反映出對自然和人性的共同關照,也反映了大學校園這一場所的精神所在。
參考文獻
[1] 周逸湖,宋澤方.高等學校建筑·規劃與環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2] 何人可.高等學校校園規劃設計[J].世界建筑導報.2004,8.
[3 賈德華王萬喜.論以人為本的大學校園景觀設計[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06(l).
項目名稱 :西安市紡織城景觀生態系統規劃(2008-2020) [建]城規編第081157
作者簡介:孫大為(1984-)碩士研究生,就讀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景觀學與規劃設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