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睿
【摘要】文章介紹了滄州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現狀,同時簡述了面對現狀所采取的有效保護對策。
【關鍵詞】滄州;自然資源;環境保護
1.生態環境現狀
滄州市地處渤海西岸、華北平原東部的黑龍港流域,地勢平坦多洼淀。目前的生態系統主要是人工生態系統和半自然生態系統。按照地域大致可分成四類:一是滄州市區、各縣市城區為代表的城市、城鎮生態系統;二是運河以東的鹽漬化農業生態系統(包括滄縣、孟村、鹽山、南皮、海興等縣市的部分地區);三是運河以西及滄州南部地區的生態農業建設區(包括任丘、河間、獻縣、肅寧、東光、吳橋、泊頭、南皮、等縣市的部分地區;四是近海區域包括黃驊、海興等縣的部分地區及渤海新區的近海生態系統(即濱海荒漠化、鹽漬化生態系統)和沿海生物多樣性生態開發保護區等。截至2010年底,全市創建完成了2個國家級環境優美城鎮、8個省級環境優美城鎮、2個國家級生態村,5個省級生態村。
2、自然資源現狀
2.1水資源
滄州多年平均水資源量12.3億方,其中地表水資源量5.96億方,地下水資源6.92方,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80方,畝均102方,僅為全國人均的8%,不足全省人均的60%,是全省資源性缺水最嚴重的地區。為維持國民經濟發展,不得不大量開采地下水,年均超采量達3億方。地下水過度開采,不斷加劇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裂縫等環境、地質問題。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滄州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綜合考慮全市各項發展規劃,測算2015年P=50%時,全市需水量為19.41億方,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缺水量將達5.33億方,
2.2、土地資源
滄州市轄區內18個縣(市、區),土地調查總面積為2146萬畝。其中耕地1183萬畝,園地137.8萬畝,林地43.6萬畝,草地27.7萬畝,城鎮村及工礦328.2萬畝,交通運輸用地77.2萬畝,水域及水利設施217.4萬畝,其他土地130.1萬畝。
滄州海岸為典型的淤泥質海岸,地勢平坦,潮間帶和淺海面積寬闊。潮間帶以上10公里范圍內多為鹽堿荒地,為我市提供了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
2.3、土壤植被
滄州土壤主要由近代黃河、海河兩大水系各河流沖積物人為利用改造及不斷發育熟化而成,因其不同源流、不同時期沉積、不同層次交錯、顆粒大小及河水分選而呈現復雜的自然土壤類型,共有半淋溶土綱、半水成土綱、水成土綱、鹽堿土土綱和初育土土綱等5個土綱,褐土、潮土、鹽土、濱海鹽土、堿土和鳳沙土等7個土類,以及普通潮土和鹽化潮土等16個亞類、壤質潮土等38個土屬,共計222個土種。滄州原屬華北植物區系溫帶落葉闊葉林植被,隨著人類活動已日益變遷,人工植被類型較多,有各種溫帶農作物和多種果樹。
3.自然生態環境變化趨勢
近年來滄州市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有所減緩,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有效推進,自然保護區體系不斷完善,受保護地面積持續增加,2010年末達到410.83平方千米,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86%。對緩解生態環境惡化起到較大作用。但我市生態環境承載力仍然較弱,農村生態環境需進一步改善。
4.生態環境主要問題
滄州市特殊的土地條件,日益干化的氣象條件,使滄州市受保護地面積、城市人均綠地面積等生態建設較為滯后;境內主要河流均為過境河流,受上游污水來水的影響大,境內河流水質大多數為劣五類;長期超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積的地下水漏斗和地面沉降,生態環境用水與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滄州市大面積沙灘裸地,直接影響著城鎮環境質量整體水平的提高;滄州全市濕地面積較大,補給水源保證程度低,維護濕地水的供需平衡、防止濕地萎縮任務越來越艱巨。
5、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對策
面對嚴峻的水資源狀況,滄州始終把跨流域調水作為解決缺水問題的根本舉措,不斷完善調水線路,初步形成了近期抓引黃,遠期抓引江的工作思路。特別是2008年以來,滄州引進戰略投資者,建設了楊埕水庫。這是繼大浪淀水庫(蓄水量1億多方的全國最大平原水庫)之后,滄州又一座大型蓄水設施。任丘、肅寧、東光等八座小型水庫也正在積極開展前期工作,大浪淀水庫入黃驊、南皮、孟村、鹽山以及楊埕水庫入渤海新區、海興等供水工程已經建成或即將建成。這都為解決滄州缺水問題奠定了工程基礎。
滄州海水和層咸水資源豐富淺層咸水資源,再加上越來越多可回用的污水,加以優化配置、合理利用,有效緩解了用水壓力。一是關于海水利用,渤海新區國華滄東發電廠發揮水電聯產優勢,利用發電余熱淡化海水,目前在已投運海水淡化能力3.2萬噸/日的基礎上,規劃的20萬噸/日海水淡化裝置也即將投入運行,年產淡水量可達7600萬方;二是關于淺層咸水利用,在農業上大力推廣咸淡混澆技術,經測算,年可替代淡水8800萬方。在工業上,對于中小企業,如紡織、鑄造、水泥制品等水質要求不高的循環冷卻水等,可直接利用淺層微咸水;三是關于再生水利用,目前我市投運污水處理廠16家;全市污水處理能力49萬噸/日,處理后的水源可用于城市中水回用或農業灌溉,前景可觀。
全面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控制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建設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深入推進河北省農村小康建設“十千百”工程,以全面建設文明生態村為切入點,以加大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力度為突破口,以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建設為重點,擴大“百鄉千村”整治范圍,推進農村地區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處置示范工程建設。強化農村生態環境監管,控制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過程中污染物排放,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加強土壤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建設。在全市范圍內土壤污染調查的基礎上,全方位評估土壤污染情況,建立優先修復污染土壤清單,提出土壤分區控制、利用和保護對策,開展土壤污染修復試點工作。
參考文獻
[1]滄州市統計局《2010年統計年鑒》
[2] 張文杰,伊明,吳海嵐.滄州市水資源優化配置研究[J]長江水文網.201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