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 高蕾 潘新潮
【摘要】城市道路綠地是城市綠化的骨架,也作為人們了解一座城市的重要感覺和視覺場所,它也直接的左右著人們對城市的感覺。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環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進而探討如何將環境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道路綠地景觀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針對使用者的心理特點,設計出人性化的城市道路綠地景觀。
【關鍵詞】心理學;道路;綠地景觀;應用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是人們相互接觸的必經場所,是人們渴求交往的最終歸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偌大的一個廣場幾乎沒有幾個人在那里活動,馬路上的車輛來來往往,交通堵塞;道路兩旁的綠地建設很多都沒人使用。導致這樣的現象,多是由于設計師在設計中忽略“人性”的因素所造成的。
因此,如何才能夠使城市道路綠地發揮它最有效的功能,就需要把環境心理學和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建設相結合起來,調查使用者的心理狀態,準確把握人們在道路綠地環境刺激下能夠產生的心理反應,并從中尋找他們中的規律,然后把它運用于設計之中,因地制宜,設計出人性化的道路綠地環境景觀。
1.環境心理學的內涵
環境心理學是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關系的一個應用社會心理學領域,又稱人類生態學或生態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是從工程心理學或工效學發展而來的。工程心理學是研究人與工作、人與工具之間的關系,把這種關系推而廣之,即成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這里所說的環境雖然也包括社會環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環境,包括噪音、擁擠、空氣質量、溫度、建筑設計、個人空間等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是統一的,二者都對行為發生重要影響。
2.我國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的現狀
在最近幾十年來,由于現代化工業化的不斷發展,交通事業迅猛發展,汽車也隨之迅速增加,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這樣使得城市的交通網絡以及類型越來越復雜,汽車排放大量尾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尾氣對人體會產生慢性危害,而且城市中的塵埃到處飛揚也不利于人們的生活,然而,過去人們在道路兩旁植的綠化樹已經不能夠滿足現在城市交通的發展。
所謂的街道綠化,就是在街道兩旁種了許多樹,花,草,利用這些植物的特性來調節城市的環境,降低大氣污染,減少噪聲,凈化空氣等等,使人們有一個舒適安逸健康的生活環境
在我國,城市綠化隨著城市道路的發展而發展,基本上做到了綠化發展與道路發展同時并進。綠化方法也隨著城市的發展而隨之變化,與以往單一的在路邊植樹不同的是,在現在的街道旁邊,基本上做到一年四季都會有綠樹,有些城市甚至做到四季有花,道路常綠。比如在廣西的南寧,被評為“綠城”,“適宜人居住的城市”之一,在南寧的道路兩旁,隨處可見高大茂盛的熱帶水果樹,還有綠油油的灌木樹,還有四季常開的花卉,最大限度的發揮了綠地的生態效果。
3.城市綠地景觀設計的意義
城市的主要骨架是由城市道路構成,它是城市能否正常運轉的重要條件。創造良好的適合人居的環境,這樣不僅增強城市的印象性,城市的形象綜合價值還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從而促進城市生態平衡和推動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城市景觀設計的本質是協調城市文化、生態、物理要素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相互關系。然而,一個城市的特有的氣質主要表現在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建設上,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建設體現了一個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成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經濟、文化、政治水平。城市景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建設,因此,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建設是一個城市發達的高度概括。
例如,新加坡是亞洲的一個島國,位于馬來亞半島南端,它的總面積約646平方公里,北面通過柔弗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連,南面是新加坡海峽與印尼島嶼遙遙相對。眾所周知新加坡是世界知名的花園城市,從上個世界60年代起,新加坡結合市區重建計劃逐步建設并完善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系統,形成了今日具有完整城市道路綠地景觀體系的一個生態良好的熱帶城市風貌。
然而,在新加坡,它的公園體系由公園串聯網絡、鄰里公園、和區域公園組成,規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8平方米。城市設計者根據人口分布的狀況和城市設計的要求,新加坡在八十年代增加自然保護區、沙灘、海岸線和公園,以創造熱帶島嶼的環境。目前,新加坡公園總面積約2560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6.4平方米,公園網絡已初步形成,維持了城市生態的平衡。在城市中心區,綠地廣場、鄰里公園、區域公園布局均衡,這樣既滿足了人們聚會、休閑、鍛煉等活動的需求,也創造了豐富的空間景觀。
4.在現實中的應用
根據我國城市綠地建設的現狀和城市綠地建設的重要性,城市綠地景觀有如下三大體系應用:城市道路體系、城市公園體系、城市廣場體系。在各個體系中,需要考慮到環境心理學在其中的作用。何為安全,顧名思義即為意味著沒有危險且盡善盡美。人類的最基本需求之一是安全,在城市道路的建設中應該遵循“安全第一”這個準則。道路綠化需要符合的要求有:符合車輛行駛視線不被阻擋和和凈化空氣的要求,在設計道路綠地過程中,應該考慮到綠地要遮陽擋蔭、防止眩目、減塵、降低噪音等功能; 當人們進入一個區域,第一件事就是要了解自己身邊的環境。通過人們的五官感受來接受環境的信息,并且利用自己以往的經驗,把周圍的綠地環境在大腦里形成一個整體的影響。人們通過環境知覺來初步感受和評價道路綠地景觀,人類有自己的私密空間,但是人們也要有自己廣闊的自由空間。社會向心與社會離心的空間概念是由環境心理學家曾提出的。居住中心、公園、城市廣場綠地等,在廣場上要添加能夠更大面積遮陽的樹木,草坪要向城市居民全面開放,草坪單單只有草,還要添加遮陽避雨的地方,比如小涼亭之類的建筑,在生活區綠地中的植物品種的選擇要盡量按照具有觀賞價值較高的觀葉、觀花、觀果植物等來選擇。
5.環境心理學在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建設的發展前景
隨著城市現代化的不斷發展,環境心理學在城市道路綠地景觀建設中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好環境心理學才能更好的建設適合人類居住的家園,才能使我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得到發展。在將來,城市建設者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著重建設城市:道路綠帶、交通島綠地、廣場綠地和停車場綠地,相信只要人們科學的應用環境心理學建設城市,城市將會變得更加人性化。環境的綜合體主要體現在一個城市景觀,設計師應該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人們的感受,設計出符合人們愿望的城市道路綠地景觀,這樣才能促進人們的活動持續有效的發展,體現城市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
6.結語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人們在一個城市里對綠地建設,形成了一個城市特有的個性,而且隨著綠地的建設,也反映出了這個城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同時也顯示了這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有多高。人們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都從這里體現出來了。使道路綠地環境人性化將有利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只有認真深入了解道路綠地的未來使用者將如何使用并評價道路綠地,把環境心理學所學得的研究資料轉化成設計思路,這樣才能做出最有效的道路綠地景觀設計。
【參考文獻】
[1]任倩嵐,蔣燁.環境心理學在城市廣場空間環境人性化設計中的應用[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09.
[2]趙鑫,呂文博.環境行為學在植物景觀營造中的應用初探[J].渤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
[3]石洋,閆紅偉.淺析環境心理學理論在公園設計中的應用——以昆明市翠湖公園為例[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