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衛
摘要:“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歷史課與恰當的導入是分不開的。巧妙的導入,不僅能吸引住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積極思維,勇于探索,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下面是我在歷史課教學中常用一些導入方法,供大家參考。
Abstract: "Good beginning is half success".A successful history and fitting ducting can not be divided. The clever introduction can not only attract students, arouse the students seeking knowledge desire, and spark the wisdom of the students. It can make the students think and explore positively, actively to obtain knowledge; Below is my history class teaching introductory methods for your reference.
關鍵詞:導入, 小學,歷史
Key Words: import, the elementary school, history
一、復習導入法
這是一種常用的、傳統的導入法,是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引入新課,即用已知知識做鋪墊,促進知識的延伸過渡,它有利于知識間的銜接,使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因果關系,體現著溫故而知新的教學思想。如講述《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一課,通過復習內地與臺灣的歷史關系(三國時衛溫到夷洲和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琉球)說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進而過渡到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是一種侵略行為,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侵犯,為維護領土主權和領土完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 “逐荷虜”,收復臺灣。
二、問題導入法
中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通過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如《貞觀之治》一課中,我設計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誰嗎?”“她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她稱帝后有何作為?”這幾個疑問緊扣學生的注意力,他們迫切希望得到答案,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新課的學習中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故事導入法
學生喜愛聽故事,在上課前講一段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故事,可吸引學生注意力和興趣。在講《金與南宋對峙時的中國》時,我在上新課講了一段“岳母刺宇”的故事:“宋朝有一個人叫岳飛,他在其母親教導下,從小立下了報國殺敵的遠大志向,勤學苦練,學了一身好武藝,又熟讀了許多兵書。當時,北方金國軍隊南下侵犯宋朝,到處搶劫、殺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虜了,國家和人民遭受災難。為保家衛國,岳飛報名參加了抗金隊伍。出發前,岳母親手用針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并對他說:‘不要掛念家里,希望你永遠為國效忠,誓殺金賊!岳飛牢記母親的話。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很快成為一名抗金名將。”講完后我問學生:同學們還想不想聽岳飛抗金的故事?”學生回答:“想聽。”我說:“好,這節課就給大學講述有關岳飛抗金的歷史事跡。”學生興趣起來了,盼望我講新課。
四、詩詞導入法
詩詞語言精煉、生動、優美,學生喜愛朗讀。背誦。因此可以利用學生易懂或熟識的詩詞導入新課,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情感。我在講《開元盛世》一課時,我先朗誦杜甫《憶昔》一詩: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然后問學生:“你們理解杜甫這首詩的含義嗎?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繁榮富庶景象,天下太平,遠行安全。那么這種景象是怎么得來呢?” 由于學生被詩的意境感染了,聽起課來聚精會神,這節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五、解釋標題導入法
歷史課每一節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標題,這個標題或者是對本節課主要內容的概括,或者是對本節課所屬歷史階段基本歷史特征的描述。所以我在的教學中,總結出一種可以用解釋標題的方法導入。例如我在講《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一課時,就是用解釋標題的方法導入的。具體做法:標題板書后,指導學生認真研讀,然后指出標題中最關鍵的一個字是“站”,然后著重分析“站”的含義,引導學生復習總結: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社會狀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身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人民的生活極為艱難。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真正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壓迫在人民身上的沉重負擔解除了,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揚眉吐氣,社會地位提高了,生活狀況改善了,這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含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標志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新中國成立的這段史實。
六、談話導入法
上課伊始,教師可先通過一個歷史片段的描繪,誘導學生進入特定的歷史環境,然后師生共同談論熟悉的人和事,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親切感,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例如《鴉片輸入和禁煙運動》一課,我先通過對電影《林則徐》的描述來開頭,喚起學生的回憶,增強感性認識,然后導入新課的學習。現在有不少歷史題材的電影,歷史課中可以充分利用,來加強教學效果。
七、文字圖片導入法
例如講《第二次鴉片戰爭》一課時,我先展示兩幅圖片:①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的遠贏觀殘跡;②當時畫工繪制的圓明園全景。同時,以法國作家雨果的一段文字作旁白:“有一天,兩個強盜闖入了圓明園。一個動手搶劫,一個把它付之一炬。原來勝利就是一場掠奪。在將來交付審判的時候,一個強盜就會被叫法蘭西,另一個就會叫英吉利”。然后對學生說:“今天,我們就要重新剝開這已凝結了140多年的傷痛,回顧這場民族的災難和屈辱。”這樣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又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八、電教媒體導入法
電教媒體能把抽象的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具體事物用形、光、聲、色等多種功能相結合的方法,使事物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富于感染力,可激活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我在教學中國史《蔣家王朝的覆滅》一課開始前,我播放一曲威武雄壯的戰歌:誰能阻擋 /誰能阻擋那黃河的萬里奔流 / 誰能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 / 百萬大軍向前進攻 / 那萬惡的蔣匪幫 、封建和獨裁一起滅亡 。同時配以一組解放戰爭勝利的投影片來渲染課堂氣氛,令學生在這雄壯的歌聲中,精神振奮、 思緒激昂;戰歌回蕩,學生看到了15歲的劉胡蘭面對敵人的鍘刀毫不畏懼的浩然正氣,看到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偉岸英姿,看到了百萬雄師過大江的英雄氣概,看到了五星紅旗飄在總統府的勝利凱旋……在學生思緒激蕩時,我抓住時機提出“同學們,讓我們帶著戰歌去看看蔣家王朝是怎樣覆滅的吧!”這一電教情境的過渡導入,作用于學生的感官,不僅使學生產生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在整個課堂中始終處于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態,從而獲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
總之,以上的幾種導入法,雖然形式各異,但殊途回歸,目的都是為了使化抽象為具體,融趣味于嚴肅。當然,法無定法,教師應當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每節課的課堂導入。每節課都不能千篇一律的使用某一方法,而要幾種方法相互交叉使用,才能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