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海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接二連三發生的一系列與教育有關的事件引發社會熱議,從綠領巾、紅校服、學生測智商、教室走廊為差生設考場,到中學生援交、中學生賣腎臟購買蘋果手機、南京一名女大學生出價陪睡5晚為的是換一臺蘋果手機。到大學生逃課厭學現象嚴重,大學校園盛行60分萬歲,學生會官僚化等問題。再到稍早前某位知名大學教授,對自己的研究生揚言,畢業后若是沒有百萬身價別來見我,還有大學教授喜歡在學生與同事面前擺闊炫富,以及各種科教評獎貓膩不斷,大學學術腐敗、行政化猖獗等無不折射出享樂主義、金錢至上、物質刺激等教育功利化現象,教育功利思潮呈全面蔓延態勢。
教育原本是非功利的,教育的目的旨在培養適應社會生活的公民。強調的是人的公共屬性和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也即大我而非小我的培養。教育之所以要如此定義,就是要盡量地放大“公共性”,抑制小我和私欲的膨脹。克服人之本能的自私性和排他性。進而確保人類相互依存,彼此和諧相處。這正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標志。
教育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件公共事務,古希臘教育就是這樣誕生的。亞里士多德主張,“教育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事業”。這種教育觀源于希臘人深厚的城邦公民生活意愿。為了過好共同生活,所以人們自愿地組成城邦,一般來說城邦利益大于個人利益。不過,因為教育得當,培養出來的公民能夠較好地適應城邦公共生活,所以在古希臘,城邦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基本上是一致的。城邦的根本目的在于讓全城邦的人過上一種幸福和諧的生活。
在這種教育公益性原則的指導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公益心、責任意識與社會擔當、致力于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公民,否則城市生活的幸福感就無從談起,和諧社會也沒有民眾基礎。然而,這些年在功利主義思潮的毒害下,教育正在一步步滑向功利化的深淵,培養出來的人滿腦子的功利盤算,凡事都要先來個得失算計。有些事咋一看,好像是德行不好,其實只是一種趨利避害的功利行為。這種功利主義不好用缺德來譴責,但是這種思潮一定是導致社會風氣敗壞和道德滑坡的思想根源。
導致教育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背景主要有:慘烈的高考競爭,日趨緊張的就業壓力,金錢至上的價值觀,快餐式的成功學的渲染,以及教與學的買賣關系等等。在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考大學成了教育的惟一目的,全社會圍繞這個目標,把孩子捧著、簇擁著。為了不使自家孩子在名利場上失利,教育資源開始向權貴、財富傾斜;優等生通吃、狀元秀走俏、特長生吃香、學生會干部受寵等加劇了教育功利化風氣的蔓延。教育不再是育人成人,而是教人成才,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人的全面成長,而是為了一紙文憑或者一個就業競爭籌碼。在這種功利主義教育思潮的長期影響下,受教育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悄然發生著變化。
教育功利化的典型表現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而自負,無視他人的感受,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甚至是不擇手段地算計別人。
托克維爾早在19世紀就說過這樣的話:“每個人都只顧自己的事情,其他所有人的命運都和他無關……至于他和其他公民的交流,他可能混在這些人之間,但對他們視若無睹;他觸碰這些人,但對他們毫無感覺;他的世界只有他自己,他只為自己而存在。”
然而這種只為自己活著的世界是很可怕的,也是十分可悲的。在美國波士頓猶太大屠殺紀念碑上,一個叫馬丁的德國牧師留下了沉痛的懺悔之語:“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會員,我不是工會會員,我不說話;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不說話;最后,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話說今天早已不是法西斯主義猖獗的時候,但是道理是相通的。教育越遠離公民教育的本性,教育的積極社會效應就越差,社會就越遠離公民社會。
筆者的一位同事,日前告訴我這樣一件事,說她的一位在美國生活了多年的同學,在聚會時,跟大家分享他的人生感言是,要想自己過得好,必須先要他人過得好。能夠讓他人獲得幸福的人,才是最快樂的人。
極端的自私自負,毫不顧及他人感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個社會這樣的人多了,自然就會出現道德滑坡。然而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今天的市民素質如何,基本上是由其當初所受的教育決定的。因此弘揚良好的社會風氣,必須全面向公民教育回歸,徹底地去教育功利化。
據報道,世界各國普遍面臨重歸公民教育這個艱巨的任務。德國就十分強調,對學生的公民教育一定要深入社會生活的細節,比如,警察帶著一隊幼兒過馬路,是一位成人公民對未來公民的示范教育。德國公民教育重視青少年社會責任感等公民精神的培養,他們認為教育不僅僅是為經濟增長提供人力資源,還要為公共生活輸送“社會資源”。公民能力最主要的內容就是推動和改進社會事務狀態的能力。顯然,好的教育培養出來的是具有豁達的胸襟,有強烈的公益心和正義感的公民,因此他們能引領社會、改造社會,而功利主義只能培養社會的附庸者。
米歇爾·福柯說,我們“必須保衛社會”。筆者以為,保衛社會要從改變教育入手,從教育去功利化做起,使教育回歸公益本性。
公共資源是指由政府投資、主要擔負科教文化傳播功能的公益性資源,包括我們常說的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少年宮等場所。公共資源服務的主要特征是公益性、免費性和開放性。如果失去這些特征公共資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然而縱觀當下的實際,仍然有一些公共資源由于受多重功利因素的制約,其科教傳播的公益價值難以得到發揮,相反被普遍用于創收斂財,這是對科教文化公共資源極大的浪費。
全社會科普文化淡漠,使得公共科教資源離市民需要漸行漸遠。學校科學教育是否健全,是否受制于功利主義的蠱惑,就看其是否有健康的科普文化。然而當下的科普文化無論是校園還是社會其現狀都令人堪憂,就學校而言,長期以知識灌輸和分數掛帥統治科學教育,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等構成科學素養的重要內容被一筆帶過,科普教育在校園基本處于被邊緣化的境地。一句話,因為升學顧不上科普教育。
就社會而言,政府對發展科普事業非常賣力,不惜投入巨額資金,建起了一流的設施,可是一旦完工了,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卻不再受人重視。一個吊詭的事實是,大凡公共科教設施,校外培訓生意火暴,科普宣傳冷冷靜靜。筆者以為產生這種吊詭現象的原因一是主辦單位受利益驅動,二是家長對科普教育重要性認識不夠。主辦單位在校外培訓利益的誘惑下,借故政府投入不夠,將主要心思用在創收而不是推廣科普教育。而廣大市民由于受教育功利情緒的干擾,缺乏對公共科教資源利用的積極性。這與歐美發達國家形成鮮明對比,本來歐美等發達國家就有深厚的利用公共資源進行科普教育的傳統。筆者在編寫《科學的修煉》一書的時候,有這樣一個驚人的發現,許多科學家都經歷過一個美好的甚或是富有傳奇色彩的,科普教育的童年時光,有的從小就喜歡閱讀科普書籍,那是因為他們有利用圖書館的習慣;有的喜歡參觀科學館、科技博覽會,在那兒他們滿足了極大科學興趣;還有的從小就開始動手進行科學實驗,那是因為他們有家庭實驗室的便利,父母為的是滿足孩子科學探索的欲望。我時常在想,歐美家長帶孩子參觀科學館、博物館為的是激發孩子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對孩子進行科學啟蒙教育,這或許就是在培養未來的科學家。而我們的家長卻熱衷于逼著孩子上培訓班,目的是為了考一所好學校。可見兩者的科學教育觀完全對立,一個是立足長遠,為孩子的終身發展負責而進行的全面的科學素養教育;而另一個則是為了眼前升學的需要,不得不舍棄孩子對科學的好奇心,犧牲孩子的想象力。而這一點恰恰被校外培訓市場抓了個正著,可以說正是廣大家長,一手締造了公共資源創收贏利這個市場。
顯然,在歐美這些公共資源只能用于免費的科普傳播,即使個別單位想從中牟利,那也將面臨巨大的民意壓力。在我國,我們不僅沒有給這些機構施加必要的壓力,反而助長這些公共資源大肆創收的欲望。難怪有主辦單位這樣認為,與其讓那些無人問津的科普資源長期閑置,還不如拿來辦校外培訓班呢。
學校本該實施的公益教育職責沒有完成,無形之中卻孕育了一個龐大的校外文體培訓市場。國家教育方針明文規定,義務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全面發展。可是這些年由于高考指揮棒效應被一再放大,在各級學校都是主科吃香、小學科靠邊站。隨著學業競賽壓力的不斷前移,如今連幼兒園都被拖進了升學競賽的戰車。于是,知識學習代替了教育,人的全面成長所需要的音、體、美、勞等素質統統被趕出校門。
但是,人的成長畢竟是多元的,人的潛能也一定是多樣性的。學校不能滿足學生對音、體、美教育的需求,校外培訓就有了市場,就像學校不補課,校外補課班很快就會熱起來一樣。加上特長生加分、為未來就業競爭增加籌碼等因素的考量,一些有“眼光”的家長,早早地把目光瞄準校外音、體、美培訓。
當然,個別孩子由于天賦和愛好等原因 ,在藝術、體育等方面,從小參加較為專業的培訓是必要的。但如此大面積,普及性的甚至是盲目的藝術、體育培訓,顯然是受到教育功利思潮的影響。事實上,許多家長并沒有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不是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而是覺得這樣做將來一定會有某種“好處”回報。
不過即使是家長再糊涂,一些單位再精明,一個基本的原則無法改變,那就是公共資源的公益性是確信無疑的。一些公共資源經過這些年的扭曲式發展,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后果,甚至有市民開始想當然地認為,少年宮、科技館就是辦培訓班的。現在到了該還原公共資源公益本性的時候了。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幾年前聯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公共資源要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切實把公益性原則落到實處。“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不得開展以贏利為目的的經營性創收。對集體組織的普及性教育實踐活動和文體活動要實行免費”。
我們知道許多問題解決起來必須有一個過程,這是一種現實的選擇。在目前這樣一種功利思潮泛濫的形勢下,一步到位還原公共資源的公益本性不太現實,筆者以為有一種過渡性的安排,能夠有效提高公共資源的利用率,那就是強制公共資源單位與學校教學進行緊密合作,把少年宮、科技館辦成學校科普教學的實驗室,要求學校和資源單位必須完成規定的教學課時。至于音、體、美、勞等內容,筆者以為還是要全面回歸學校,因為這是學校教育的本分。
教育功利化趨勢如果不及時加以有效遏制的話,由此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必將呈愈演愈烈之勢,功利化就是引發全社會道德滑坡的前奏。事實上,這些年社會風氣的敗壞,見利忘義、見死不救等事件的頻發,尤其是像小悅悅事件,我們都能看到功利化教育的影子。揭露教育功利化的現象,闡明教育功利化的危害,目的是為了幫助人們樹立教育危機意識,及早從功利主義的泥淖中解脫出來,重歸教育的公益本原,還教育養育公民的公益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