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玲玲
一、教材分析
《開辟新航路》是人教版必修2第二單元第5課。本課從三個方面介紹新航路開辟的歷史:開辟新航路的原因、經過以及影響。本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興起與發展,下啟為早期殖民擴張,資本原始積累提供前提,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絕狀態,世界市場雛形出現。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通過初中學習已對新航路開辟有了簡單的了解。但知識沒有體系化,缺乏辯證地對歷史現象進行分析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可層層設疑,進行問題探究。鼓勵大膽發言,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利于啟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理解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根源、社會根源、政治根源和主客觀條件,使學生認識到地理大發現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2.掌握新航路開辟的過程:迪亞士抵達好望角、達·伽馬直通印度、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以及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學會辯證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能夠比較并正確認識東西方航海史上的壯舉。
3.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比較并正確認識新航路開辟對歐洲和亞、非、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結果,感受歷史發展的對立統一性。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情景再現、地圖動態情景演示、史料分析、表格歸類、歷史對比等方法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與經過。
2.通過討論法引導學生比較新航路開辟對歐洲和亞、非、美洲所造成的不同結果,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新航路開辟的過程,感受學習探險家勇于進取的開拓精神,并認識到中國古代科技的先進性。通過對新航路開辟影響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它是歷史的進步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結果又充滿血腥味與罪惡感。
四、教學重點
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和影響。
五、教學難點
新航路開辟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六、教學準備
1.教師:分析教材,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搜集歷史資料,制作多媒體教學軟件。
2.學生:先預習教材,搜集有關航海家們探險的故事。感受其中艱辛,教師事先將學生分組以備展開課堂討論。從而正確認識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七、教學過程
【導入設計】世界上有七大洲,四大洋。今天看來是個簡單的問題,但得出這一認識卻歷盡艱辛的,展示兩幅地圖:(一幅15世紀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和現在的世界地圖)由學生觀察比較兩幅圖找出區別。(學生回答)
【教師解說】15世紀歐洲人繪制的世界地圖只有歐洲、非洲和亞洲的一些地方,沒有大洋洲、美洲、太平洋,更沒有南極大陸了,但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情況發生了改變,究竟是什么改變了人們的認識呢?由此導入本課。
第一目:開辟新航路的經過。
【教學方法】第一步:利用多媒體展示傳統歐亞之間的舊航路(舊航路經過地中海)。問題設置1:那么什么是新航路呢?
【學生回答】“新航路”指歐洲人開辟的不經過地中海通往世界各地的航路,稱為新航路。
第二步:根據學生課前準備,搜集的材料。選出四名學生代表介紹四名航海家歷程。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記憶與理解。教師指導學生利用“新航路開辟的動態示意圖”填寫表格,做到講練結合,準確把握新航路開辟的時間、國家、人物和航線。
第三步:問題設置2:歐洲航海家是克服重重困難,追波踏浪,才開辟了新航路,從這些勇敢的航海家身上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發呢?
【學生回答】探索,開辟精神,恒心,毅力。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過渡】既然存在舊航路,那為什么西歐人還熱忠于開辟新航路呢?探索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第二目:開辟新航路的原因。
【教學方法】第一步:展示一幅西歐商人清點錢幣圖片和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一段材料。問題設置3:為什么這一時期歐洲人對黃金有這么強烈的渴求?培養學生結合課本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從而得出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根源。
第二步:展示一段《馬可波羅傳記》選段,問題設置4:為什么歐洲人舍近求遠,不經過地中海到達東方“尋金”呢?引導學生回歸課本尋找答案:新航路開辟的社會根源,商業危機。
第三步:教師先提問:“最先探索新航路的國家是哪兩個?”學生根據初中知識作答。問題設置5:為什么西、葡可以領先一步最先走在開辟新航路的前列呢?(教師總結:兩國地處大西洋沿岸;熱忠于傳播天主教;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政府有力量支持遠洋探險)這樣找出新航路開辟的政治根源與宗教熱情。
【教師總結】經濟根源、社會根源、政治需求、宗教熱情這些構成了新航路開辟的必要性。經濟根源、社會根源與宗教熱情說明歐洲人有著開辟新航路的強烈要求,而商業危機又使得他們不得不去做這件事。但做成一件大事,光有動機和動力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一定可能性,即主客觀條件。
第四步: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歷史縱橫》,假如你是一位航海家,具備什么條件你才敢進行遠洋航行呢?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可能性。
【歸納要點】
1.必要性
經濟根源: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社會根源:歐洲人對黃金渴望,出現“尋金熱”。
商業危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了東西方舊航路。
政治需求:西、葡統治者通過開辟新航路掠奪財富,鞏固封建統治。
宗教熱情:傳播天主教熱情。
2.可能性
主觀條件:西、葡統治者支持。
客觀條件:歐洲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的發展。
【知識拓展】展示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我國遠洋航海業:從15世紀初鄭和率龐大船隊七次下西洋,比西方遠洋航行早了近半個世紀,但為什么沒能推動中國歷史的發展進入新階段呢?(教師引導學生從目的和結果上思考,再由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鄭和下西洋目的是宣揚國威,以天朝上國自居,發展了同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而西歐的遠洋航行為追求黃金和掠奪財富,進行了資本原始積累。
第三目:開辟新航路的影響
【教學方法】西方史學界把15-17世紀稱為“發現的時代”、“擴張的時代”說明新航路的開辟給人類帶來的巨大意義,同時給全世界帶來的影響也是多層次的,教師指導學生結合課本最后一目和幻燈片中材料展開課堂討論:“新航路開辟帶來的是曙光,還是災難?”并要求學生證明自己觀點,注意“論”從“史”出。(學生充分討論后)
【教師總結】
1.積極影響
(1)經濟上: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雛形出現。
【概念講解】商業革命:歐洲和亞洲、非洲、美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展,世界市場擴大,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極大推動了西歐商人資本的發展。
(2)政治上: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
【概念講解】價格革命: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奪,大量貴金屬源源涌入歐洲,造成金銀價值下降,物價猛漲。在“價格革命”過程中,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暴利,封建主勢力衰落,勞動人民日益貧困。因此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促使階級關系發生變化,加速封建制度的解體。
(3)文化上:各地文明發生接觸與碰撞,開始走向融合。
2.消極影響
對外關系上:開始了早期殖民擴張與掠奪,給亞非拉人民帶來災難。(下一課即將學習,教師點到為止)
【課堂小結】幻燈片展示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練習題。徽省
(作者單位:安徽省天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