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英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指導學生“動手實踐”,是廣大數學教師公認的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方法之一。有一個事實是,我國學生在數學觀上具有片面性。據多個關于學生數學觀的調查報告(包括中外學生數學觀的比較)反映,中國學生一般認為“數學就是解題(而且是解比較純粹的題)”,“學數學就是通過解題求得一個結果”,這與西方一些國家學生認為“數學是過程,是活動,學數學就是做數學,就是去解決一個問題,獲得一種體驗”有較大不同。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這也充分說明了動手實踐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但是實踐教育是不是只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參與社會的能力,而不注重課堂知識的傳授呢?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是!因為知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又指導于實踐的,實踐能力培養不僅不會阻滯學生學習知識,而且還可以全面推動理論性知識體系的構建,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具體的數學理論,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掌握,但缺乏感性認識,僅僅進行了抽象思維的內部活動,而動手操作中是將抽象思維進行物化,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達到內部活動和外部活動的統一,達到感性與理性的認識高度。根據教材內容和兒童生活經驗組織實踐活動,使兒童的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真正領會用手“說話”的作用。
通過最近一段時間的學習研究,筆者認為我們在實踐層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動手實踐目的性不夠,課堂上經常出現“為動而動”的形式化現象;不能準確處理好動手與表達的關系,把動手演變為無思維的“操作”;不能準確把握動手實踐的時機,喪失動手實踐的功能和作用等。因而“動手實踐、用手說話”這一教與學的方式,在促進學生學習有效性上還有待提高。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多向思維的素材和生活原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的具體體現。但是動手實踐也存在多樣性,需注意所實施的各個環節,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真正學會用手“說話”,針對以上情況我總結了如下策略:
策略一: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生活問題”互動的情景。
數學學習的基礎首先是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學教學要加強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數學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結合圖文并茂的問題情境、擬人化的動物對象,兒童化的呈現充分貫徹聯系生活和數學應用的思想,讓學生具有實際活動的機會,有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和由其他學科提出的問題的機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生活,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當然教師也要挖掘教材的隱性內容,讓學生感受到動手的快樂,陶醉于動手的快樂。
如一年級的進位加法:教材創設了一個買玩具的情境,若在多媒體上播放教學課件,學生僅僅是觀看,動手實踐機會也不多,于是我就把這情境布置到整個教室,學生在走進教室后就高興的不得了,在明確活動要求后,每一個都積極踴躍,快快買了自己喜歡的玩具,迫不及待想算出總價。本課目標之一是算法思維、算法多樣化,重點在算法的探索過程。因此留了大量時間給學生對例題的算法進行動手探索。有用圓片嘗試、有用小棒擺或在百數圖上圈圈畫畫,在位置板上圈圈畫畫計算價格的,實踐后交流了好幾種算法,有些算法教師在備課時都沒想到。鞏固環節仍根據玩具店的情境安排2個開拓練習進行動手操練。在交流時,對各種算法進行比較、分析,及時嘗試后歸納。課后發現在學其他算法時,學生的速度快多了,且每人都能想出2種以上算法。
策略二:合理化的動手操作,理性的積極思維,加以流暢簡練的語言表達。
課堂中學生動手的形式多種多樣。自己做自己說、自己做伙伴說、自己做小組說、別人做我來說、小組做我來說、老師做我來說等。動手的方法又各有千秋,如:只需動手不要動口,尋找新的思維途徑拓展思維的開放性;邊說邊做,邊嘗試邊總結;做了再說,通過比較反思表達最佳結論;說了再做,探索性地去驗證自己的想法等。無論哪種方式都比呆板的想、機械地做要生動得多,總之,在動手中,學生能感受、探索知識的產生和發展,并且在動手期間,各人有不同感悟,產生不同見解,大家可以分享,也可以疑惑,討論后再進行思考或實踐、驗證等活動,這樣把數學抽象性強的概念變為可直觀感知的內容,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話來表達剛才實踐的過程或得到的結果,增強了自信心,培養了表達能力,真正實現了用手“說話”的理想效果。
在教學《認識方向》這一課時,我創設了多種形式動手活動的教學環節使之串聯。
1.找方向,指方向
孩子們左手指東,右手指南,再雙手擊掌,我提問道:“你們兩手剛剛經過的地方是什么方向呢?”孩子們立刻說出了方向。
我接著問:“那老師直接報出一個方向,你能很快指出來嗎?”結果狀況百出,孩子一下子辨別不清東南西北了,笑聲不斷。經過老師與孩子間的“指向”互動,孩子們用手制造了狀況又解除狀況,也制造了快樂。
2.猜猜我的好朋友是誰?
師:我們動動靈巧的小手,試著做一個方向板。
課堂上指導學生動手折正方形紙,對折對折再斜對折,在折好的“米”字格上填上各個方向,最后利用折好的方向板對準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位置,在教室中觀察并告訴大家你的好朋友在你的什么方向?讓其他同學猜一猜你說的這個方向的好朋友是誰?
整個活動在學生自主操作中進行,讓其利用自己精心制作的成果聯系實際找朋友,讓孩子感受到實踐成果的價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尋寶大行動
為獎勵本節課綜合表現前四名的小組,老師把獎品放在了教室的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同學班級的小組合作,共同尋找出屬于自己小組的獎品。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學習“方向”這樣比較單一的知識,僅僅是看,是不能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的,于是我把這個情境布置到教室,學生知道后高興的不得了,在明確活動要求后,每一組都積極踴躍,挖寶藏似的尋找自己期待的寶貝。不僅起到了鼓勵表揚的作用,又引發孩子極大興趣,讓坐久的低年級小朋友活動起來,利用整節課學習的知識結伴尋找,用手給大家帶來驚喜,用手探索,用手說話。
策略三:適應教學過程的需要,開展有效的動手策略。
動手活動不能表面化和形式化,要讓動手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即使教師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當課堂上出現新的狀況,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實際,不能按部就班,要敢于放棄,隨機靈活教學。如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還缺幾個”一課上,我設想的是列式后,讓學生動手操作雙色片進行思考:如何求加數?(正好符合例2的思路)誰知大部分同學直接回答用數的分拆,根本不愿意用雙色片擺,認為太慢。這時按預先所想一定要擺一擺,學生反而失去學習的興趣。于是我把動手操作放在變式題時,讓學生放圓片并說說理由,大家看各自擺的結果討論對錯,都興致勃勃的。
策略四:教師要挖掘教材,提高自身素質,注重學生實踐評價標準,養成學生良好實踐習慣。
新課程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教學活動要向孩子的生活世界回歸。新教材圖文生動活潑,形式多樣,不僅給老師很大的發揮和創造空間,特別是給予學生實踐活動的機會更多,改變學生是教育的被動者的傳統觀念。教師要挖掘教材的隱性內容,使教材成為學材。不必再依靠重復練習,反復強化來維持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是其樂融融的。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前提是要在理解新教材的基礎上。
教師的知識結構是制約駕御新教材的瓶頸,指導學生不能盲目動手,確保實踐活動有效,這取決于教師的實踐活動的設計水平了。而實踐有效與否還必須重視形成性評價,時刻把學生在課堂中的實踐情況參與程度作為評價指標,讓學生獲取多重收益。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動手實踐習慣。在日常的動手中注意培養學生認真傾聽,合作交流,有條不紊的習慣對教師組織此類活動起到重要作用。
在教學中有效動手,能夠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種能力都在相應的實踐中發展起來的。由于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逐步到抽象邏輯思維,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看過才能明白做過才能理解,又由于學生個性能力等因素,不善于或羞于表達的孩子很多。因此應該通過挖掘新教材來開展有效的動手實踐活動,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學習轉化為豐富、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脫離數學單一枯燥的想法,感受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愉快的事。同時在動手、經歷、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善于思考,敢于嘗試、樂于探究。
在教學中有效動手,能夠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學習數學,比呆板地想、機械地做要生動得多。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能夠多向交流,使課堂氣氛活躍而輕松。學生從不愿學到想學,從想學到愛學,從愛學到樂學。“動手說話”給學生學習書本上的數學知識搭建一座展示的平臺,讓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
因此,我認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如果多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可以改變傳統教學中“耳聽口說”的簡單化學習模式,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識,并可鼓勵學生求異創新,可以進一步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使得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既掌握了知識,同時又提高了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
請教師和孩子們一起,積極用手“說話”。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指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