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午晴
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動力
■陳午晴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當代中國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形態亦出現了新樣式、新格局、新品質。生活壓力不斷加大,很多從未遇到的問題困擾著人們。然而,從總體上看,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顯得生機盎然、活力四射、豐富多彩、昂揚向上。用老百姓自己的話說,這種生活變化就是: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了,更有奔頭了,更有動力了。借助“動力”這個比喻,可以說,當代中國人生活形態變化的表象背后有著強大的生活動力。作為社會發展的社會心理資源,生活動力體現了一種時代精神和社會心態的風貌。那么,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動力有些什么特征?處在什么水平,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經過多次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動力狀況呈現一個相對穩定的多元化格局。得到民眾普遍認同的生活動力有九項:一是子女發展期望,主要表現為努力為子女將來的發展創造條件;二是個人利益追求,主要表現為希望賺更多的錢;三是追求家庭幸福,主要表現為追求家庭生活和睦、美滿;四是追求人際優勢,主要表現為讓別人更加看得起自己;五是追求一生平安,主要表現為希望平平安安過一生;六是盡力做好本分,主要表現為努力做好份內的事情;七是實現自我價值,主要表現為要充分發揮個人的才能;八是為社會做貢獻,即努力為社會做出較大的貢獻;九是追求生活情趣,即追求生活中的情趣快樂。
總體上看,對上述九項生活動力,民眾認同的人數比例都比較高,或是在總體的八成左右,如自我價值追求、為社會做貢獻、追求生活情趣;或是接近總體的九成,如個人利益追求、追求一生平安;或是基本達到、甚至略超出總體的九成,如子女發展期望、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際優勢、做好本分。也就是說,民眾當中對這九項生活動力的認同人數不是正態分布,而是偏正態的,即趨向于正面的“認可”與“贊同”。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說這九項生活動力在民眾當中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或者說它們構成了當代中國人主要的生活動力。
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生活動力強度排在第一位的是子女發展期望;第二位是個人利益追求;第三位是并列的追求家庭幸福和追求人際優勢;第四位是追求一生平安;第五位是做好本分;第六位是自我價值追求;第七位是為社會做貢獻;第八位是追求生活情趣。
無疑,由于身心特質、生活條件及生活經歷的不同,不同群體的價值觀念和心理需求自然有所差異,因而其生活動力的內在格局亦不盡相同。
(一)性別與生活動力
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對于子女發展期望、追求人際優勢及追求生活情趣三項生活動力,男女之間不存在區別;在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一生平安及盡力做好本分三項生活動力上,女性明顯強于男性;而在個人利益追求、實現自我價值及為社會做貢獻三項生活動力上,男性明顯強于女性。
(二)年齡與生活動力
對于年齡與生活動力的關系,考慮到中國社會發展的迅速變化及其對生活動力的影響,我們以不同的出生年代來劃分年齡組,即1949年前出生的人群、50年代生人、60年代生人、70年代生人及80后生人。統計結果顯示,只有“為社會做貢獻”這項生活動力與年齡關系不大,也就是說,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群在為社會做貢獻這項生活動力上無顯著差別;而其它八項生活動力均在各個年齡組上呈現出明顯不同的分布。具體情況如下:
對于子女發展期望,60年代生人的得分最高;其次是70年代生人;再次是50年代生人;最后,1949年前出生的人與80后年輕人得分差不多。
對于個人利益追求,60年代生人的得分最高;其次是70年代和80年代生人;再次是50年代生人;1949年前出生的人得分最低。
對于追求家庭幸福,1949年前出生及50年代生人得分最高;其次是60年代生人;再次是70年代生人;80后年輕人得分最低。
對于追求人際優勢,80年代生人的得分最高;其次是70年代、60年代和50年代生人;1949年前出生的人得分最低。
對于追求一生平安,1949年前、50年代及60年代生人得分較高;其次是70年代生人;80后得分最低。
對于盡力做好本分,與追求一生平安類似,1949年前、50年代及60年代生人得分較高;其次是70年代生人;80后得分最低。
對于實現自我價值,80后和70年代生人的得分最高;其次是60年代和50年代生人;1949年前出生的人得分最低。
對于追求生活情趣,80后得分最高;其次是70年代和60年代生人;最后,50年代生人和1949年前出生的人得分差不多。
總體上看,在子女發展期望和個人利益追求兩項生活動力上,中年人較強,年輕人和老年人較弱;對于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一生平安、盡力做好本分三項生活動力,年齡與其之間類似正比關系,即年齡愈大,其動力愈強;而追求人際優勢、實現自我價值及追求生活情趣三項生活動力與年齡之間則類似反比關系,即年齡愈大,其動力愈弱。換個角度來說,1949年前和50年代生人在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一生平安、盡力做好本分三項生活動力上表現比較突出;60年代生人除了同樣在追求一生平安和做好本分動力上表現突出,更是在子女發展期望和個人利益追求兩項生活動力上獨占鰲頭;70年代生人在實現自我價值動力上表現比較突出;80后同樣在實現自我價值動力上表現突出,不僅如此,80后還在追求人際優勢和追求生活情趣兩項生活動力上具有絕對優勢。
(三)受教育程度與生活動力
本項研究將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劃分為大學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高中、初中、小學及未受正式教育等5個組別。統計結果顯示,受教育程度與九項生活動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關聯。具體情況如下:
對于子女發展期望,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表現得最突出;其次是未受正式教育及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群;相對來說,大學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得分最低。
對于個人利益追求,得分最高的是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而小學、高中和大學三個人群的得分差不多;相對來說,未受正式教育的人群得分最低。
對于追求家庭幸福,未受正式教育的人群得分最高;其次是小學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再次是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大學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得分最低。
對于追求人際優勢,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得分最高;其次是大學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未受正式教育及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群得分最低。
對于追求一生平安,未受正式教育的人群得分最高;其次是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群;再次是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接下來是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大學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得分最低。
對于盡力做好本分,未受正式教育、小學及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得分最高;其次是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大學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得分最低。
對于實現自我價值,大學和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得分最高;其次是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再次是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群;未受正式教育的人群得分最低。
對于為社會做貢獻,大學文化程度的人群得分最高;其次是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再次是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接下來是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群;未受正式教育的人群得分最低。
對于追求生活情趣,大學文化程度的人群得分最高;其次是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再次是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接下來是小學文化程度的人群;未受正式教育的人群得分最低。
總體上看,在子女發展期望、個人利益追求及追求人際優勢這三項生活動力上,中等文化程度的人較強,而低等文化程度和高等文化程度的人較弱;對于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一生平安及盡力做好本分這三項生活動力,受教育程度與其之間基本上是一種類似反比的關系,即受教育程度愈高,其愈弱;對于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做貢獻及追求生活情趣三項生活動力,受教育程度與其之間則是一種類似正比的關系,也就是說,受教育程度愈高,其動力愈強。從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的角度來看,小學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在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一生平安上表現比較突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在子女發展期望、個人利益追求及追求人際優勢上表現比較突出,特別在個人利益追求動力上首屈一指;高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子女發展期望、追求人際優勢及實現自我價值上表現比較突出;大學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在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做貢獻及追求生活情趣三項生活動力上表現比較突出,特別在為社會做貢獻和追求生活情趣動力上獨占鰲頭。
(四)政治面貌與生活動力
此處,政治面貌被劃分為群眾與中共黨員兩個組別。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對于子女發展期望、追求人際優勢和追求生活情趣這三項生活動力,黨員與群眾之間不存在什么區別;在個人利益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一生平安及盡力做好本分四項生活動力上,群眾明顯強于黨員;而在實現自我價值和為社會做貢獻兩個生活動力上,黨員明顯強于群眾。
(五)城鄉身份與生活動力
統計分析結果表明:對于實現自我價值這項生活動力,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之間不存在什么區別;在子女發展期望、追求個人利益、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際優勢、追求一生平安、做好本分六項生活動力上,農村居民明顯強于城市居民;而在為社會做貢獻和追求生活情趣上,城市居民明顯強于農村居民。
(六)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與生活動力
此處將民眾對自己社會經濟地位的評估劃分為三個等級,即較高、中等、較低。統計結果顯示,對自己社會經濟地位評估不同的人群除了在追求家庭幸福這項生活動力上沒有顯著差異之外,在其它八項生活動力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對于子女發展期望,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高的人群較強;其次是社會經濟地位評估中等的人群;最后是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低的人群。
對于個人利益追求,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低和中等的人群沒有什么區別;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高的人群則較弱。
對于追求人際優勢,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高的人群較強;其次是社會經濟地位評估中等的人群;最后是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低的人群。
對于追求一生平安,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低的人群較強;其次是社會經濟地位評估中等的人群;最后是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高的人群。
對于盡力做好本分,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低和中等的人群較強;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高的人群則較弱。
對于實現自我價值,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高的人群較強;其次是社會經濟地位評估中等的人群;最后是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低的人群。
對于為社會做貢獻,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高的人群較強;其次是社會經濟地位評估中等的人群;最后是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低的人群。
對于追求生活情趣,社會經濟地位評估中等的人群較強;其次是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高的人群;最后是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較低的人群。
顯然,從社會經濟地位評估與生活動力之間關系的變化趨勢來看,在子女發展期望、追求人際優勢、實現自我價值及為社會做貢獻這四項生活動力上,社會經濟地位評估愈高,其得分愈高,兩者基本上是一種類似正比的關系;在個人利益追求、追求一生平安及盡力做好本分三項生活動力上,社會經濟地位評估愈高,其得分愈低,兩者基本上是一種類似反比的關系;在追求生活情趣這個生活動力上,則是社會經濟地位評估中等的人最強。
當代中國人生活動力的多元化格局及其強度排序,可以說是理解和刻畫社會心態的基調。根據上述分析,子女發展期望排在首位,追求家庭幸福排在第三位,追求人際優勢位列第四,三者都屬于第一檔次;而追求一生平安和盡力做好本分依次排位第五和第六,同屬于第二檔次。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人影響甚大。換言之,就生活動力而言,當代中國人堅定地秉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事實上,中國人歷來將子女看成自我乃至家族的延伸、擴展,家庭是生活的基本形態,親情是精神家園,人際關系則是最原初、最直接、最重要的社會認同來源(其它社會認同來源還有社會角色和社會類別)。此外,對子女發展期望也體現了一種在時間上的“未來取向”;另外,一生平安和做好本分不僅是人生的基本要求,也同樣是直接需要為之努力追求、自我進行道德約束的價值目標。正如“望子成龍”、“修齊治平”、“先做人后做事”所反映的那樣,中國文化中的這種內在生活動力至今幾乎未曾改變,可以說是堅如磐石。
有意思的是,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動力格局中,個人利益追求赫然位列生活動力強度排行榜的第二,屬于第一檔次;再有,實現自我價值和追求個人生活情趣兩個生活動力雖然分別位列第七、第九,但這兩個生活動力強度竟然也都達到“比較認同”的水平。將實現自我價值、追求個人生活情趣與個人利益追求關聯起來看,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動力格局可以說是彰顯了一種鮮明的個人自主意識,即個體以一種主體的姿態,獨立自主、自由自覺地在社會生活中關注、追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包括個人利益追求、實現自我價值及追求生活情趣,乃至生活品味、刺激體驗、自我展示、自我獨特性,等等。無疑,這種個人自主意識的彰顯既是當代中國人生活動力格局的一個重要特質,也是中國人生活動力的一個巨大變化。其深刻意義在于,幾千年以來一直強調“重義輕利”、“崇公抑私”的中國文化可能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以個人利益追求、實現自我價值、追求生活情趣為代表,一種公開的、明確的個人自主性追求業已構成當代中國人生活追求的一個主旋律。
當然,當代中國人在生活動力上的個人自主意識并未掩蓋、削弱其社會責任意識。事實上,為社會做貢獻這個生活動力的強度同樣達到了“比較認同”的水平。誠然,為社會做貢獻這個生活動力與個人利益追求、實現自我價值及追求個人生活情趣三個生活動力之間的相關程度都不高,但畢竟具有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說,當代中國人在生活動力上的個人自主意識與社會責任意識非但不是絕對地相互沖突,反而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促進關系。其實,若非社會制度扭曲、失范,或是異質價值涉入,個人自主意識并不必然走向唯利是圖、極端自私的取向,社會責任意識也并不拒斥個人利益追求、實現自我價值及追求生活情趣。
以新時代的社會約束為前提,在個人自主意識與社會責任意識之間合理、正當地碰撞、分界、交匯、融合,當代中國人或許將揭開公私關系乃至個人與社會關系上的嶄新篇章。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