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族群研究:緣起、成就及問題

2011-12-24 07:51:22徐杰舜
廣西民族研究 2011年1期
關鍵詞:理論研究

海 路 徐杰舜

中國族群研究:緣起、成就及問題

海 路 徐杰舜

本文從緣起、成就及問題三方面對中國族群研究進行了學術梳理和論述。首先,作者回顧了1990年代“族群”(ethnic group)概念及相關理論進入中國內地學術界的背景及歷程;其次,對中國族群研究取得的成就進行了評述;最后,對中國族群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族群研究;緣起;成就;問題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 studies of ethnicity in China.Firstly,the authors review the background and history how the concept of ethnic group and its related theories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academic circle in Chinese Mainland in1990s.Then they give an evaluation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studies of ethnicity in China.Finally,the problems of the studies of ethnicity in China are addressed.

Key words:the studies of ethnicity;origin;achievements;problems

一、中國族群研究的緣起

“族群”(ethnic group)作為描述人類社會群體組織的一個關鍵詞,目前在我國的學術研究及社會生活中頗為流行。然而,據筆者檢索,在1985年以前,這一詞匯尚未見諸于中國內地的學術文獻。1985年第3期的《東南亞研究資料》發表了越南學者懷原的《老撾老聽族群和老松族群》(曉文譯)[1],首次使用了“族群”一詞。次年,楊豪發表了《嶺南與云南的青蛙族群研究》一文,介紹了嶺南與云南“以青蛙為圖騰的一民族群”[2]。在學術書籍方面,1988年覃光廣等主編的《文化學辭典》中第一次出現了“族群”一詞,并把它解釋為“一種社會群體。它根據一組特殊的文化特質構成的文化叢或民族特質而在一個較大的文化和社會體系中具有一種特殊的地位”,“有時也被當作一個‘次文化的’群體”[3]。可見,“族群”這個詞匯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才出現于中國內地的學術文獻中。

應該說,作為英文“ethnic group”的中文對譯詞“族群”,實際上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的學者在翻譯國外英文文獻中開始使用的①。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人類學學科重建以來,在內地學者與海外學者的學術交流中,“族群”一詞開始進入國內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視野。近20年來,中國內地的族群研究方興未艾,出現了一批水平較高的學術論著。時至今日,“族群”不僅成為國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頗為流行的一個關鍵術語,而且也頻頻出現于各種社會傳媒中。

筆者認為,“族群”概念及其相關理論在中國內地的引入有其深刻的學術背景,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對民族研究的反思

從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內地的民族研究深受蘇聯學術的影響,其主流敘述方式采取摩爾根的單線進化論模式。如在“民族”的定義上強調斯大林的“四個共同”的標準,在民族關系上著重詮釋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優越性。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一些內地學者開始反思我國的民族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關于“民族”的不同層次的觀點。

1989年,費孝通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一文中提出:“我將把中華民族這個詞用來指現在中國疆域里具有民族認同的十億人民。它所包括的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它們雖則都稱‘民族’,但層次不同。”[4]費孝通在此對“民族”概念進行了重新闡釋,認為“民族”包括“中華民族”和“56個民族單位”兩層含義,分屬兩個不同層次,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周星認為,費孝通對“中華民族”概念的重新定義,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為了涵蓋指稱那些超越各民族及其支系之上或在各民族之間普遍存在的族際現象與族際事實[5]。這就為重新思考“民族”概念及相關問題提供了重要思路。

1997年,費孝通又發表了《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一文,對“中華民族”和“56個民族單位”之間的關系做了進一步闡述,提出“民族認同意識的多層次論”,他認為:“多元一體格局中,56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是高層”,“高層次的認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層次的認同,不同層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層次的認同基礎上可以各自發展原有的特點,形成多語言、多文化的整體。所以高層次的民族可說實質上是個既一體又多元的復合體,其間存在著相對立的內部矛盾,是差異的一致,通過消長變化以適應于多變不息的內外條件,而獲得這共同體的生存和發展。”[6]費孝通在此指出,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高層次的認同和低層次的認同之間具有辯證統一的關系。這對我們理解不同民族群體的結構性差異問題頗具啟發,有助于學術界對民族概念、民族關系、民族認同等問題作進一步思考。

(二)海外學者的大力引介

中國內地族群研究的倡導者首推臺灣“族群與社會研究的先驅”(李亦園語)喬健先生。1995年6—7月,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開辦的中國首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喬健做了《族群關系與文化咨詢》的主題演講,向內地學界首次系統介紹了西方族群研究的相關理論。喬健指出:“從利奇以來,經過巴斯和凱斯等人形成的一種新的觀點基本上認為,造成族群認同的主要原因不是文化的,而是社會的,是一種結構性的對抗。更進一步的是,對于族群認同的一種要求,一種社會的要求,引申出來對于文化的認同。”“族群概念及其定義的變化主要是由于人們面對的現實問題發生了變化。主要的問題是,現代社會,特別是都市里發生的人們生活中族群關系和族群之間的沖突需要一個更有效的定義來解釋。”[7]喬健的演講激起了與會學者對族群理論的極大興趣,不少學者因此開始接觸“族群”(ethnic groups)這一概念。

除喬健外,美國太平洋路德大學的顧定國 (Grego Guldin),香港中文大學的陳志明、吳燕和,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郝瑞 (Stevan Harrell)、杜磊 (Dru C.Gladney)等海外學者也積極將族群概念及相關研究引介到內地。如顧定國的《都市內部的移居以及潛在的族群聚居區》 (《社會學研究》1990年第3期),吳燕和的《族群意識·認同·文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年第3期),陳志明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認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年第4期),郝瑞的《漫水灣:漢區里的諾蘇族群性》(《涼山民族研究》1999年年刊)。郝瑞還曾于1996年9月在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作了一場關于“民族”、“族群”和“族性”的學術報告,介紹了族群理論[8]。杜磊因在中國回族族群性 (ethnicity)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在美國學術界成名,他于1991年和1998年先后出版了《中國穆斯林:人民共和國的族群民族主義研究》[9]和《中國的族群認同:一個穆斯林少數民族的制造》[10]。這些海外學者對西方族群理論的介紹及其研究成果進一步激發了中國內地學者對族群研究的興趣,逐步擴大了西方族群理論在中國的影響。

1998年7月26日—8月1日,在美國威廉斯堡威廉與瑪麗學院召開的第14屆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世界大會上,喬健和陳志明向參加會議的中國內地代表周大鳴和徐杰舜極力推薦巴斯主編的《族群與邊界》(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一書。1999年第1期《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刊登了高崇翻譯的《族群與邊界》(序言)[11]。文章刊出后反響甚大,“族群”理論特別是“族群邊界論”開始受到國內人類學、民族學界的關注。可以說,該譯文的發表是中國內地族群研究緣起的一個重要標志,它帶動了該年度族群研究的發展,推進了世紀之交的中國族群研究。

(三)年輕學者的介紹與傳播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內地部分年輕學者開始積極介紹和傳播國外的族群理論。這些年輕學者大多在國內外重點大學的人類學 (民族學)、社會學專業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具有較強的學科意識。他們或是發表論著介紹西方的族群研究,或是在教學、科研實踐中有意識地傳播,帶來了一股族群研究的學術新風。

美國布朗大學社會學博士馬戎于1988年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開設了名為“社會學的民族關系研究:民族社會學”的研究生課程。實際上,這門課程是西方社會學族群理論中的“族群或種族關系”(ethnic or racial relations)研究,但由于當時“族群”這一術語在內地學術界尚未通行,所以課程名稱仍沿用“民族”這一譯名。在授課過程中,馬戎積極介紹西方民族社會學 (族群社會學)理論的經典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并帶領研究生翻譯了有關英文參考資料,編成《西方民族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一書,1997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在1995年首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馬戎做了題為《民族關系的社會學研究》的主題演講,結合中國民族理論研究的具體實際情況,從六個方面闡述了西方社會學中民族關系研究的理論和意義[12]。

1999年以前,除馬戎外,潘蛟、納日碧力戈、龐中英、周大鳴、彭兆榮、孫九霞等一批學有所成的內地年輕學者也發表了一些有關“族群”的理論探討和案例研究的論文②。高原、翟勝德等人還發表了西方學者有關族群性理論的譯文③。由上可見,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內地部分年輕學者已經開始關注西方族群理論并在具體研究中加以應用,這為國內族群研究的學術積累奠定了重要基礎。

以上三大原因是從人類學學科史發展的視域對中國族群研究的緣起進行追溯。如同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族群研究興起有其復雜深刻的社會背景一樣④,20世紀90年代中國族群研究的緣起也與當時中國社會文化大變遷的宏觀現實背景密不可分。1979年以來,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在經濟體制上逐漸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在這一巨大的社會變革中,中國社會各群體之間的流動十分頻繁,無論是農民進城務工,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各少數民族之間的接觸與交流以及國內外公民之間的跨境流動都大大增加,這就使得城市移民問題、少數民族文化適應問題、族群認同問題等日益凸顯,傳統的“民族”概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已難以適應分析各種社會群體差異,解釋復雜的族群互動以及整合多元文化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在民族研究的某些概念和理論上有所創新和發展,以更好地描述和解釋這些新情況、新問題。

二、中國族群研究的成就

從總體上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族群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

(一)譯介了一批國外著作

作為從西方“舶來”的概念和理論,中國的族群研究欲與國際學術接軌,必須首先把握該研究領域的基本理論和最新動態。在這一基礎上,才能談得上從事“本土化”的學科建構。因此,對西方族群研究成果的譯介是中國族群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中國學者在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二:

一是對西方族群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進行評述,如對“民族”、“族群”和“族群性”等概念的源流及演變的梳理,以及對族群理論流派、族群認同、族群關系等研究的綜述。其中一些評述較好地體現了作者對族群研究的觀點和看法,表明了國內學者并非一味“盲從”西方族群理論,而是結合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情境對其適用性和可能遭遇的困境進行了深入思考⑤。

二是相關譯著的出版。除前述《西方民族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族群與邊界》(序言)外,國內族群研究的主要譯著有馮客 (Frank Dikotter)的《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斯蒂文·郝瑞的《田野中的族群關系與民族認同:中國西南彝族社區考察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200年版)、埃里克森 (Thomas Hylland Eriksen)的《族群性與民族主義:人類學透視》(敦煌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霍尼格 (Emily Honig)的《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馬丁·N·麥格 (Marger,Martin N.)的《族群社會學》(華夏出版社2007年版)、《西方民族社會學經典讀本:種族與族群關系研究》(馬戎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等,為國內研究者學習和借鑒族群理論提供了重要參照。

(二)初步建構了族群研究的知識體系

在引介西方族群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國內一些學者重點對其進行了理論探索,初步建構了族群研究的知識體系。如納日碧力戈的《現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構》(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馬戎的《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在族群概念、族群認同、族群理論、族群關系等方面,相關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⑥,基本達成了一些“共識”:在“民族”和“族群”的概念辨析方面,現代漢語中“民族”的概念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所指和意義,當涉及國家確認的56個民族時,“ethnic group”與“民族”無法在中西文語境里完全置換或對譯;“族群”一般是從文化的角度去定義的,不具有主權要求,“民族”則是強調政治方面的意義,具有民族國家的意味[13];族群認同一般是在族群交往中產生的,用以區別我群 (in-group/we-group)與他群 (out-group),它是自我認同與社會(他人)認定的結合;族群認同理論流派主要有“文化論”、“邊界論”、“原生論”、“工具論”、“建構論”等,應從主客觀結合的角度綜合地審視族群認同問題;族群關系既可以指不同民族之間的關系,也可以指民族內部各種群體之間的關系,一般可從語言使用、宗教信仰、人口遷移、族際通婚、經濟結構、國家政策、歷史發展等方面進行考察。

(三)個案研究得到重視

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民族”概念一直是民族學特別是民族理論研究的基石,對“民族”和“族群”概念內涵及外延的討論,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功,對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研究范式轉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中國族群研究的初始時期,學界重點是對“族群”和“民族”的概念辨析及西方族群理論流派的評述。

近年來,中國族群研究出現了一種新趨勢,其關注點開始轉向以西方族群理論為指導或參照,結合中國不同區域、不同族群的實際情況開展深入的田野個案研究,重點關注族群認同、族群關系和族群文化,代表性著作有黃淑娉主編的《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和《廣東族群與區域文化研究調查報告集》(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李遠龍的《認同與互動:防城港的族群關系》(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徐杰舜等的《從磨合到整合:賀州族群關系研究》(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丁明俊的《中國邊緣穆斯林族群的人類學考察》 (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菅志翔的《族群歸屬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定義:關于保安族的一項專題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梁茂春的《跨越族群邊界:社會學視野下的大瑤山族群關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覃德清的《民生與民心:華南紫村壯漢族群的生存境況與精神世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張麗劍的《散雜居背景下的族群認同:湖南桑植白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巫達的《族群性與族群認同建構:四川爾蘇人的民族志研究》 (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等。其中,菅志翔的研究在評述西方族群理論和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基礎上,結合保安族的個案,對中國及蘇聯民族研究的理論與實踐進行了反思,具有一定的創新價值[14]。通過田野調查,中國學者以本土的案例,對源自西方的族群理論進行了詮釋、檢驗或反思,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前期研究中重理論輕個案的偏向。

(四)學術交流進一步深化

從1998年至2008年十年間,中國民族學、人類學界先后召開了5次以族群研究為主題的學術會議,針對有關問題探討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高。

(1)“民族”概念暨相關理論問題專題討論會:1998年12月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現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和《世界民族》編輯部聯合舉辦,邀集60多名在京學者及翻譯家、記者參與,討論的主題有:“民族”一詞的啟用及其在中文不同語境中的涵義;“民族”的中外文通約問題;“民族”可否音譯為minzu[15]。(2)慶賀容觀夐教授從教50周年暨族群與族群關系學術研討會:1999年12月18—19日在中山大學召開。會議就“族群概念的出現和運用”、“關于族群和族群關系的實證個案研究”、“宗族與族群關系”、“全球化與族群和族群關系研究”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16]。(3)“族群理論與族際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10月22—23日在中南民族學院 (現中南民族大學)舉行。與會者圍繞“族群”理論及其適用范圍、“族群”理論與方法在我國民族研究中的應用、歷史與現實中的族際交流狀態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17]。(4)“族群、民族:概念的互補還是顛覆”學術研討會:2007年12月1—2日由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舉辦。會議圍繞“族群”與民族概念的關系,以及它對既有民族理論的意涵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形成不同觀點,充分反映了當前我國學界在族群、民族理論上的爭論焦點及未來走向[18]。(5) “族群:理論與實踐”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年10月20—21日在貴州民族學院舉行。會議探討的主題包括族群概念、族群理論、族群認同、族群關系、族群文化等多個方面。與會者多角度、多層次地討論了族群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大大拓展了族群研究的視角,豐富了族群研究的內容[19]。

(五)社會影響逐漸擴大

近年來,隨著族群研究在中國的演進及傳播,其社會影響逐漸擴大,主要表現在:

(1)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2000年以后,內地出版的人類學教材一般都辟有專章論及族群研究,如莊孔韶主編的《人類學通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孫秋云主編的《文化人類學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徐杰舜主編的《人類學教程》(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不少學術期刊都將族群研究文章作為人類學的重要專業論文刊發。《廣西民院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于2003年曾開設“族群問題爭鳴”專欄,開展族群研究的學術探討和爭鳴。一些高校的人類學、社會學學科中設有族群研究課程。如中央民族大學潘蛟教授的“族群認同和民族主義理論”,北京大學馬戎教授的“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高校博士、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也開始注重族群研究⑦。近年來,馬戎教授提出了“族群問題去政治化”,更是引起了學術界正反兩方面的熱烈回應[20]。

(2)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產生輻射作用。有學者認為,在當今社會和學術界,“族群”已被普遍看成是對人們進行分群的一種工具性概念。探討這樣一個概念在社會研究中的工具價值,對于理解人類社會群體現象如國族、民族、族群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21]。“族群”不僅是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它也是其他人文社會科學關于社會群體研究的一個基礎性概念工具。我們不難看到,在現今的政治學、歷史學、民俗學、文學、藝術學、國際關系學等研究領域中,族群的理論和方法正在被越來越多地借鑒或應用。

(3)對政策的調整有一定影響。近年來,我國一些重要的行政機構和學術機構先后更名,采用“ethnic group”或“minzu”來代替“nationality”這一傳統表達法。如“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已從自50年代沿用至90年代末的The State Nationality Affair Commission改為The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Affairs;2008年,中央民族大學的英譯名也由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改為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三、中國族群研究存在的問題

盡管中國的族群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但其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一)“族群”概念泛化

“族群”是一個頗具彈性的詞匯,其涵義本指“人們在交往互動和參照對比過程中自認為和被認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系,從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疇”[22],但隨著“族群”一詞的傳播,它現今似乎已成為社會中表征各類人群的通用詞匯。但凡涉及具有某種形式認同的人類群體,有人往往貼上族群的標簽[23]52,比如“新新族群”、“90后族群”、“白領族群”乃至“追星族”、“哈韓族”、“丁克族”等。實際上,這些分類只與ethnic group的group相關,與前面的ethnic幾乎毫無關系。即便在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研究領域內,一些學者也不太注意對“族群”概念的內涵及外延作科學界定,既沒有遵循族群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定的雙重屬性,也沒有對族群分類的外顯邊界 (客觀文化)及內隱邊界 (主觀心理)充分探討;有學者將ethnic group同時翻譯為“族群”和“民族”;甚至不加區別地直接以“族群”取代“民族”。于是,有學者對族群概念應用的“泛化”現象提出了批評[24-25]。、學術研究需要一定的規范和通則,學者們對族群這一“關鍵詞”或“公共概念”的探討應達成一些基本共識。比如,“族群”的內涵和外延是什么?它主要表示哪一種特定的人類群體?“族群”與“種族”、“民族”、“社群”等概念的區別與聯系何在?這不僅涉及學術研究的規范性,而且對推進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學科建設也具有積極意義。

(二)理論探討尚待深化

陳志明認為,中國學者族群研究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對西方族群理論的了解,因而難以與國外學者進行理論對話[26]。一方面,一部分注重中國本土田野調查的學者對國外族群研究的理論不甚了解,雖然積累了一定的民族志材料,但難以就有關問題展開深入的理論闡釋,與海外學者對話乏力。例如郝瑞、杜磊等西方學者曾就中國彝族和回族的族群認同問題進行過研究,但很少有中國學者與之進行深層次的理論對話⑧。另一方面,一些年輕學者因缺乏豐富的田野經驗,雖然能夠運用西方的族群概念對我國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問題進行“解構”和“反思”,但卻提不出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與計劃,始終給人隔靴搔癢之感[23]53。誠如李紹明先生所言,“在民族學、人類學理論上,尤其在族體理論方面,必須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民族志資料,進行認真研究,提出新的見解,作出新的貢獻。”[27]因此,中國學者不但需要學習和了解西方的族群理論,而且也要開展深入細致的田野調查,才有可能與國外學者開展富有成效的理論對話。

(三)學科基礎需要夯實

中國的族群研究是在廣泛吸納西方的族群理論和其他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的基礎上興起和發展的[28]。雖然中國的族群研究肇始于20世紀90年代,但有關族群問題的記載早從西周時期的“華夷之辨”就開始了。從中國文化傳統的“天下觀”到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中國族群研究有許多“本土化”的學術遺產需要整理和繼承。馬戎認為,要真正建立和發展基于中國本土的歷史和現實,同時也能與國際學術界接軌的族群理論,必須注重三個方面的理論與實踐來源:一是中國歷史傳統上處理族群關系的理論與方法;二是歐美各國關于族群和族群關系的理論;三是蘇聯的民族和民族關系理論[29]。總體上看,中國的族群研究目前還處于初始時期,在這三方面的工作做得都還不夠,標志性成果不多。因此,現階段的中國族群研究需要進一步增加學術積累,夯實學科基礎,促進該學術領域研究水平的提升。

(四)跨學科研究仍需加強

中國的族群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這幾個學科,研究方法以田野調查和文獻研究為主,多學科理論及方法的綜合運用并不多見;研究主體以某一學科的個人為主,跨學科的團隊合作較少。相比之下,國外的族群研究更注重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綜合應用,如民俗學、語言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研究主體的跨學科參與及合作意識也比較強。應加強跨學科理論和方法的應用,促進不同學科研究人員的共同參與,在族群研究這一開放的“學術場域”內進行廣泛的對話與交流,以推動中國族群研究向縱深發展。

注釋:

①1971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芮逸夫主編的《云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十冊《人類學》卷中收錄了“族群”(Ethnic Group)一詞,說明至少在20世紀70年代初,“族群”開始出現于臺灣學術界。

②參見潘蛟:《勃羅姆列伊的民族分類及其關聯的問題》,《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納日碧力戈:《民族與民族概念再辨正》,《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龐中英:《族群、種族和民族》,《歐洲》1996年第6期;彭兆榮:《民族認同的語境變遷與多極化發展:從一個瑤族個案說起》,《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周大鳴:《族群與文化論:都市人類學研究(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孫九霞:《試論族群與族群認同》,《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

③參見[荷]尼科·基爾斯特拉著,高原譯:《關于族群性的三種概念》,《世界民族》1996年第4期;[荷]尼科·基爾斯特拉著,翟勝德譯:《社會經濟政策與族群性概念》,《世界民族》1997年第1期。

④20世紀50年代之前,西方國家對新移民以及不同種族的人,多半持“熔爐說”的看法,認為不同種族、族群、民族文化最終都會不分彼此,融合成一個新的、更大的群體。20世紀60年代開始,反種族壓迫運動與民權運動席卷歐美國家,強調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應受到歧視。在這場運動的影響下,大多數西方國家同意主流社會必須尊重少數不同文化群體的意愿與選擇,即由之前的“熔爐說”逐步轉向“文化多元主義”。這一宏觀社會思潮的變遷為族群研究在歐美國家的興起奠定了重要基礎。

⑤參見納日碧力戈:《民族與民族概念再辯正》,《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阮西湖:《關于術語“族群”》,《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李祥福:《族群性研究的相關概念與基本理論》,《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5期;徐杰舜:《論族群與民族》,《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郝時遠:《對西方學界有關族群(ethnic group)釋義的辨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潘蛟:《“族群”及其在相關概念在西方的流變》,《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范可:《中西文語境的“族群”與“民族”》,《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⑥參見徐杰舜主編《族群與族群文化》(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關凱《族群政治》(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等相關論著。

⑦據筆者于2010年10月24日對“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和《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2001-2010年間,以“族群”為關鍵詞的碩士學位論文總計有70篇,博士學位論文17篇。

⑧馬海云、周傳斌曾以《伊斯蘭教在西北蘇非社區復興說質疑:對寧夏納家戶村的再認識》(《民族研究》2001年第5期)對杜磊《中國穆斯林:人民共和國的族群民族主義》中有關寧夏納家戶村的“民族志描述”表示質疑。李紹明也曾發表《從中國彝族的認同談族體理論:與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商榷》(《民族研究》2002第2期)與郝瑞就彝族族群認同問題進行對話,郝瑞以《再談“民族”與“族群”:回應李紹明教授》(《民族研究》2002年第6期)作為回應。但中國族群研究中類似的學術爭鳴現象并不多見。

[1]懷原.老撾老聽族群和老松族群[J].東南亞研究資料,1985(3):91-98.

[2]楊豪.嶺南與云南的青蛙族群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1986(3):68-80.

[3]覃光廣等主編.文化學辭典[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8:664.

[4]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1989(4):1.

[5]周星.黃河上游地區多民族格局的歷史形成[A].周星.民族學新論[C].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273.

[6]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10.

[7]喬健.族群關系與文化咨詢[A].周星,王銘銘主編.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下冊)[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486.

[8]牟小磊等.美國華盛頓大學人類學系主任郝瑞教授在廈大人類學所作“民族”、“族群”和“族性”的學術報告[R].中國人類學學會通訊,(196).

[9]Dru C.Gladney.Muslim Chinese: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0]Dru C.Gladney.Ethnic Identity in China:The Making of a Muslim Minority Nationality[M].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1998.

[11]高崇譯.族群與邊界(序言)[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16-27.

[12]馬戎.民族關系的社會學研究[A].周星,王銘銘主編.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下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498-532.

[13]羅柳寧.族群研究綜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4):6-7.

[14]菅志翔.族群歸屬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定義:關于保安族的一項專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5]周旭芳.“1998年‘民族’概念暨相關理論問題專題討論會”綜述[J].世界民族,1999(1):77-80.

[16]徐桂蘭.人類學的重要課題族群與族群關系:慶賀容觀夐教授從教50周年暨族群與族群關系學術研討會[M].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35-39.

[17]王實.“族群理論與族際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6):64-66.

[18]潘蛟.“族群”與民族:概念的互補還是顛覆[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22-28.

[19]牛銳.推動族群研究向縱深發展:第七屆人類學高級論壇綜述[N].中國民族報,2008-10-31(6).

[20]謝立中主編.理解民族關系的新思路:少數族群問題的去政治化[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1]菅志翔.族群:社會群體研究的基礎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138-139.

[22]潘蛟.族群[A].莊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339.

[23]沙力克.“族群”與“民族”的國際對話[N].人民日報,2001-11-2(7).

[24]陳心林.族群理論及其在我國應用的反思[J].青海民族研究2010(2):53.

[25]郝時遠.中文語境中的“族群”及其應用泛化的檢討[J].思想戰線,2002(5):60-70.

[26]陳志明.從費孝通先生的觀點看中國的人類學族群研究[A].喬健[等]主編.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74-183.

[27]李紹明.從中國彝族認同談族體理論:與郝瑞教授商榷[J].民族研究,2002(2):38.

[28]周大鳴.關于中國族群研究的若干問題[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9.

[29]馬戎編著.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1-23.

〔責任編輯:付廣華〕

The Studies of Ethnicity in China:Origin,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Hai Lu,Xu Jieshun

C912.4

A

1004-454X(2011)01-0051-008

【作 者】海路,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教師、博士后。北京,100081;徐杰舜,廣西民族大學漢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南寧,530006

猜你喜歡
理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无码| 亚洲综合第一区|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www欧美在线观看|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97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 久久夜色精品|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免费看a级毛片| 免费aa毛片|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9丨情侣偷在线精品国产|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人与鲁专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中文字幕资源站| 色综合激情网|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久久伊人操| 欧美精品另类| 毛片免费试看| 67194亚洲无码|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1偷拍一区|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www.91中文字幕| 91麻豆国产视频| 日本免费a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国产另类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国产在线视频二区| 国产成人三级| 2021国产精品自拍|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三区|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8| 国产区91| 在线毛片网站|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尤物视频一区|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黄色爱视频| 欧美精品高清|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午夜毛片免费看|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亚洲综合18p|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