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錦
感悟 《鄉土中國》
——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00周年
束錦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的經典之作,諸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和解讀,其中不乏精到的見解,但也存在以偏概全、曲解原意等種種偏頗。本文創新解讀視角,以鄉土社會中公私群己關系的構建及其整合為主線,在縱向上有機貫通該書的一系列觀點,在橫向上深入剖析公私群己關系形成的鄉土環境,由此積淀的整合方式以及交織于傳統與現代之中的歷史變遷。在推敲該書主要論點和論證思路的基礎上,本文力求還《鄉土中國》以本來面貌,并探討該書帶給我們的深深思考。
費孝通;鄉土中國;公私群己關系;差序格局;長老統治
Abstract:Earthbound China is one of Fei Xiaotong’s classic works.Many scholars have carefully studied and interpreted it in a precise way.However,there also exist some misinterpretations and misunderstandings regarding the book.From a new perspective,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analyze the earthbound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 individual-public relationship was formed,and examin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is relationship affected both by tradition and modernity.The purpose of the article is to present the original arguments of the book and it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Key Words:Fei Xiaoto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the Pattern of Difference Sequence
《鄉土中國》是一部在調查農村社會基礎上來解剖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倫理道德的經典著作,筆調嚴謹又不失詼諧,內容深邃又通俗易懂,字里行間滲透著對社會學、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獨到見解。費老在深刻把握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不同本質的基礎上,用本土化的結構功能主義視角,刻畫出一種生動的“鄉土社會”類型,正因如此,“鄉土中國”逐漸走出該書本身,成為學術界普遍認同的一個基本概念。“《鄉土中國》就是一個概念,但它是在費孝通對各種不同類型農村社區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同時它涵蓋了中國社會的結構和特質的豐富而抽象的內涵。”[1]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中國社會劇烈變革時期,在思考和探索中國的出路問題過程中,思想理論界圍繞著中國社會性質問題和中國社會史問題展開了一場空前活躍的爭論。[2]在這場爭論中,涉及到兩個重要的問題:一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特殊性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性問題,二是當時中國社會是何種性質、要進行何種革命的問題。對于這兩個問題的不同見解,不僅造成了學術上的派別,還牽涉到政治立場的問題。當時費老未及參與這場大論戰,但他在20世紀40年代后期發表的《鄉土中國》卻對大論戰中的重要問題,即中國社會的特質問題作了學術上的解答。該書出版后受到眾多國內外學者的研討和贊譽,但隨著20世紀50年代初社會學在中國各大學和研究所中被取締以及費老被打成右派,該書被湮沒封存了長達30余年。直到20世紀80年代費老“獲得第二次學術生命”之后,該書才得以重新問世。
作為舶來品,20世紀30年代末社會學在中國進入建設時期。當時中國社會學者的中心任務是如何使社會學理論與中國社會實際相結合,使社會學中國化?!傲魧W歐美的吳文藻、費孝通、林耀華、楊懋春等先后發表以單個的中國村莊資料為基礎的社區研究作品。一時間,社區研究蔚然成風,影響之大,波及海內外,被馬林諾夫斯基譽為‘社會學中國學派’?!保?]在對江蘇吳江、云南昆明等地的農村地區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結合20世紀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課程,費老應《世紀評論》之約寫成分期連載的14篇文章,也就是后來《鄉土中國》的雛形。從費老學術思想的發展脈絡看,他做的第一期工作是實地的社區研究,代表作品包括《花籃瑤社會組織》(1936)、《江村經濟》(1939)、《祿村農田》(1943)等;他做的第二期工作是對社會結構的分析,偏于通論性質,在理論上總結并開展實地研究,代表作包括《生育制度》(1947)和《鄉土中國》(1948)?!啊渡贫取房梢源硪陨鐣W方法研究某一制度的嘗試,而這《鄉土中國》卻是屬于社區分析第二步的比較研究的范圍?!保?]這是費老在學術道路上的一個重大轉折,從微觀的“實地的社區研究”轉變為宏觀的對“整個社會結構的分析”。
總體而言,除去特殊時期,眾多學者都能站在比較公允的立場來評價該書,當然更多的是對該書的肯定和傳承。大部分學者主要對該書提出的若干概念進行分析,如“差序格局”、 “無訟”、“長老統治”等等,這類研究的特點是抓住了該書的重點,但卻忽視了該書一系列觀點的內在邏輯聯系;部分學者對該書的個別觀點進行了質疑,如有的就以明清以來頻繁的訴訟為例,抓住“禮治秩序”中“無訟”的觀點進行質疑,但卻無視費老對現代司法為何難以下鄉的精辟分析;有的學者認為用“鄉土社會”的觀點來概括中國社會的特征已經過時,當下中國社會已然邁進了現代社會之列,但卻忽視了費老對“鄉土社會”的適用性分析。
通讀全書,不難發現在費老平實而不乏生動的筆調中,刻畫鄉土社會的一個個經典概念躍然紙上;細讀全文,才慢慢品味到費老嚴密的論證邏輯和辯證的思維觀點。筆者認為,全文的主線是鄉村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構建。第一個主題是“鄉村社會塑造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之下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第二個主題是“在這種特殊的鄉村關系格局之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如何整合的?”第三個主題是“鄉村社會的這種關系模式面臨著何種歷史變遷?”鄉村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非是“無差等的”,而是有著“親疏遠密”的,是從無數個“己”推出去的,因此,用“公私群己關系”來概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能突出鄉土特色,更符合該書原意。“因之這里所謂‘私’的問題卻是個群己、人我的界線怎樣劃分的問題?!保?]
費老開宗明義:“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保?]在這里,費老所指的基層社會實際上是指農村社會,但是我們又不能將中國農村社會與其他城市地區完全割裂開來看待。因為,“中國社會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大量人口集中居住在土地上不太廣闊的宜耕地區……要認識中國社會,認識中國人,不認識農民生活,不認識農村經濟是不行的?!保?]生產方式影響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影響生活觀念。幾千年來,農村地區的居民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是簡單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悠久的生產方式培植了中國的社會結構。“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做工業的人可以擇地而居,遷移無礙;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伺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保?]因此,受到活動范圍的限制,農村地區人們之間的生活及交往是富于地方性的,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班l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保?]因此,農民在“安土重遷”價值觀的影響下,不離鄉土、世代定居,人與人之間非親即故,彼此熟悉,農村社會成為一個“熟人社會”。
費老借助滕尼斯“有機團結-機械團結”的分析工具,通過構建一系列二元對比,進一步指出鄉土社會是一種“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是“有機的團結”,是禮俗社會而非法理社會。費老以西洋的社會結構——團體格局作為“他者”,對比反觀中國傳統社會,指出差序格局是整個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結構。他指出:“西洋的社會有些像我們在田里捆柴,幾根稻草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捆,幾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個挑里都是屬于一定的捆、扎、把。……在社會,這些單位就是團體?!瓐F體是有一定界限的,誰是團體里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保?0]而“我們的社會結構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保?1]因此,西洋社會里人們的行為依托于權利和義務,而我們是靠“關系”。“這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就是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特別是血緣關系,這種‘緣’就是社會關系的基石?!保?2]這種差序,是我們傳統社會結構里最基本的概念,也就是儒家所謂的“倫”,即人和人往來所構成的網絡中的綱紀。在差序格局中,群己的界限是相對的,這和西洋社會權利義務界限明晰大相徑庭?!霸诓钚蚋窬掷?,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內看也可以說是公的?!保?3]同時,費老也嚴謹地指出了差序格局與團體格局的相對性?!拔也⒉皇钦f中國鄉土社會中沒有‘團體’……我在這個分析中只想從主要的格局說,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差序格局和社會圈子的組織是比較的重要。同樣的,在西洋現代社會中差序格局也是同樣存在的,但比較上不重要罷了?!保?4]不少學者誤解差序格局的適用范圍,就在于忽視了費老這個重要的說明。
在這種差序格局下,從“己”推出去,首先是父母、子女,這個小圈子就是鄉土社會的基本社群——家庭。家庭在西洋是一種界限分明的團體,但在中國,“家”則伸縮自如?!啊依锏摹梢灾缸约旱奶粋€人,‘家門’可以指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親熱的人物?!保?5]在家庭這一圈之外,推出來的則是以血緣為紐帶構建起來的基本社群—— “小家族”。費老進一步認為,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還有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如政治、經濟、宗教等復雜的功能。因此,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的,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親屬差序向外擴大。但這種擴大并非是隨意的或者說是沒有限制的,因為“男女有別”的原則以及綿續社群的需要,家庭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夫婦是配軸?!爸袊募彝U大的路線是單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這一方面……在父系原則下女婿和結了婚的女兒都是外家人?!保?6]這里,費老實際上指出了這種差序格局在結構上的特征,即一種“單系”的差序格局。
家庭制度不僅直接影響著個人發展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甚至制約著整個社會的行為規范。林語堂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家庭制度是中國社會的根基,由此而生發出各種社會特點,這個家庭制度以及鄉村制度——家庭制度的更高一級階段——可以用來解釋中國社會中的所有問題?!瓘募彝ブ贫戎猩l出家庭觀念,從家庭觀念中生發出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保?7]
在論述了公私群己關系構建的鄉土環境與結構特征之后,費老指出了鄉土社會中公私群己關系的整合方式:差序格局引申出“伸縮自如”的道德體系,對傳統的服膺形成了禮治秩序,在鄉土社會權力結構中起主要作用的則是長老統治。
在費老看來,道德觀念是用以維持該社會的生存和綿續的行為規范,包括行為者的信念和社會的裁制,社會結構的差別能夠引起不同的道德觀念。相對于西洋社會的“團體道德”而言,我們傳統社會則是一種“維系著私人的道德”。西洋社會中的宗教觀念和團體格局使得團體成為超于個人的“實在”,“這樣每個個人人格上的平等才能確立,每個團體分子和團體的關系是相等的”。[18]與此相反,在差序格局中這種凌駕于個人之上的普遍平等是不存在的,“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復禮’……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體系的出發點。從己向外推以構成的社會范圍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每根繩子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19]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所有價值標準是不能超脫差序的人倫而存在的?!爸袊牡赖潞头?,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20]孔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辟M老則指出:“我見過不少痛罵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親貪污時,不但不罵,而且代他諱隱。更甚的,他還可以向父親要貪污得來的錢,同時罵別人貪污?!保?1]“親親相隱”的道理是相通的,維系這種關系一端的正是私人道德。
穩定社會秩序需要社會運行主體普遍遵循的行為規范,在鄉土社會中這種規范就是“禮治”。“禮是社會公認的合式的行為規范。……如果單從行為規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保?2]在安土重遷,“不分秦漢”的鄉土社會里,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祖輩的經驗?!耙勒罩鼍陀懈?,不依照了就會出毛病。于是人們對于傳統也就漸漸有了敬畏之感了。如果我們對行為和目的之間的關系不加推究,只按著規定的方法做,而且對于規定的方法帶著不這樣做就會有不幸的信念時,這套行為也就成了我們普通所謂‘儀式’了?!保?3]人服從禮是主動的,禮并不是靠一個人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法律卻是要依靠國家的強制力量為后盾的。同時,費老指出了禮治得以維持的條件?!岸Y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在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ㄖ魏投Y治是發生在兩種不同的社會情態中的?!驗槎Y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保?4]
梁漱溟先生曾指出:“西洋中古社會靠宗教,近代社會靠法律。而中國社會如吾人所見,卻是以道德代宗教,以禮俗代法律。此即是說:在文化比較上,西洋走宗教法律之路,中國走道德禮俗之路。”[25]在主要依靠禮治來維持社會秩序的境況下,中國鄉村中的許多糾紛確實是通過調解而非訴訟來解決的。“人們總是避開法庭,95%的鄉村糾紛是由那里的長者們來解決的。牽涉到一項訴訟中去,本身就不光彩?!鶕袊恼握軐W,無為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m合一個鄉村的東西,其基本精神也適合于城鎮?!保?6]費老從禮治秩序出發來解釋這一現象。在鄉村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禮”,就成了沒有規矩,是一個道德問題?!耙粋€負責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維持禮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獄。如果有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為有人破壞了傳統的規矩?!保?7]費老所謂“無訟”,并不是說鄉村社會斷然沒有“官司”,而是指出“打官司”恰是教化不夠的表現,農村人從內心里有“與官司撇清關系”的傾向?,F代司法體系并不能夠順利替代鄉土社會原有的“無訟”觀念。“中國正處在鄉土社會蛻變的過程中,原有對訴訟的觀念還是很堅固地存留在廣大的民間,也因之使現代的司法不能徹底推行?!谥袊鴤鹘y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認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統一規則,而現行法卻是采用個人平等主義的?!保?8]費老以鄉間“和奸沒有罪,丈夫毆傷奸夫卻有罪”的案例說明:“現行的司法制度在鄉間發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壞了原有的禮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M一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一番改革。”[29]當一種新的制度尚未實際發生作用之前,舊的制度就已經被打碎,不穩定的因素由此滋生,費老所言不值得我們警醒嗎?
基層社會的整合涉及到政治權力的問題,費老在以上論述的基礎上,探討了他對鄉土社會中權力結構的看法。他分別從社會沖突和社會合作的不同視角,指出客觀存在著的兩種權力,即基于“階級壓迫”之上的“橫暴權力”和基于“共同授予”之上的“同意權力”。但是,在農業社會中,橫暴權力是受到限制的。費老以當年在廣西瑤山所做調查為例證,指出與工業性的侵略不同,漢人在征服過程中,侵占瑤人的土地,而并不占其為奴隸,瑤人也不肯做漢人的佃戶。由于鄉土社會并不是一個富于抵抗能力的組織,因此,也恰是皇權的發祥地,但是由于農業的帝國是虛弱的,因此皇權并不能滋長壯健,能支配強大的橫暴權力的基礎不足。有了這個經濟的拘束,為了皇權自身的維持,鄉土社會中同意權力就有了發揮作用的空間。可是由于社會分工的限制,同意權力的擴大也受到了限制?!霸谶@里我們可以看到的是鄉土社會里的權力結構,雖則名義上可以說是‘專制’‘獨裁’,但是除了自己不想持續的末代皇帝之外,在人民實際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掛名的,是無為的。”[30]這里的“無為政治”并不是回歸到中國傳統政治中的一種理想,而是費老在對傳統農村社會考察中發現了它存在的現實基礎,即國家機器行使權力工具的時候,當運用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所獲得的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不如“無為”所獲利益的時候,“無為政治”就發生作用了。
權力真空需要填補,在“無為政治”中,究竟是何種權力作用于鄉土社會呢?費老指出了第三種權力類型——教化權力。他認為這種權力既不是橫暴性質,又不是同意性質;既不是發生于社會沖突,又不是發生于社會合作;它是發生于社會繼替的過程,是教化性的權力。這種權力在親子關系里表現最明顯,“養不教,父之過”,但又并不限于親子關系。在變化很少的社會里,文化是穩定的,文化性的東西是被社會不成問題地加以接受的規范,其基礎是同意,但文化對于社會的新分子是強制的,是一種教化過程。事實上,這種社會固然是沒有的,但是鄉土社會卻是靠近這種標準的社會?!盎柲挲g”暗合的“長幼之序”便成為鄉土社會中教化權力發生效力的最佳注解。由此,費老跳出了鄉土社會政治權力研究所常用的非此即彼的“民主—專制”分析框架:“所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來衡量中國社會,都是也都不是,都有些像,但都不確當。一定要給它一個名詞的話,我一時想不出比長老統治更好的說法了。”[31]長老統治實則是一種包含上述三種權力內容的復雜權力結構,整個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制度安排和權力運作,都是以這樣一種社會關系模式為基礎的。
不少學者認為,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先生完全采取了“靜態分析”的方法,這也成為該書遭到非議和曲解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不然,在書中靜態的描述和動態的視角是結合運用的,費老的觀點也是極其辯證的,倒是不少學者前赴后繼地機械運用了作為“詞匯”的“血緣”、 “地緣”、“名實分離”,而沒有真正琢磨清楚費老到底在說什么。恰是這最后三篇,費老結合“血緣和地緣”、“名和實”、“欲望和需要”這三組對應的概念指出了社會變遷中公私群己關系的走向。費老雖然著眼于當年的農村社會,卻也放眼望到了未來。
費老認為,在缺乏變動的文化里,長幼之間發生了社會的差次,年長的對年幼的具有強制的權力,這是血緣社會的基礎。在傳統鄉土社會中,人口流動較少,家族這個基本社群包含著地域的涵義,血緣和地緣近似于合一。因此,“在穩定的社會中,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不分離的?!谒?、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緣固定了。生,就是血,決定了他的地?!赜蛏系目拷梢哉f是血緣上親疏的一種反映,區位是社會化了的空間?!保?2]但在一個變動較大的社會,就不易成為血緣社會。即使是鄉土社會也無法避免由于人口繁殖、土地報酬遞減律等因素帶來的社群的分裂。“社會生活愈發達,人和人之間的往來也愈繁重,單靠人情不易維持互相間權利和義務的平衡?!保?3]隨著鄉土社會中商業的萌芽和發展,純粹的血緣關系已經逐步被打破并向地緣社會和契約社會變遷。但費老又指出,這種變遷不是一種絕對的、有明顯分界的變遷。“到現在固然很少社會能完全拋棄血緣繼替,那是以親屬來擔負生育的時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會結構如果發生變動,完全依血緣去繼替也屬不可能。生育沒有社會化之前,血緣作用的強弱似乎是以社會變遷的速率來決定?!保?4]最后,費老預見性地指出:“從血緣結合轉變到地緣結合是社會性質的轉變,也是社會史上的一個大轉變?!保?5]
完全靜止的社會是不存在的,鄉土社會不過比現代社會變得慢而已。在《名實的分離》開篇,費老就嚴謹地指出:“把鄉土社會看成一個靜止的社會不過是為了方便,尤其是在和現代社會相比較時?!保?6]社會繼替僅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會結構中的流動,而社會變遷卻是指社會結構本身發生了變動。在社會繼替的過程中產生了長老權力,而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卻產生了另一種新的權力類型,費老稱之為“時勢權力”。“社會變遷常是發生在舊有社會結構不能應付新環境的時候。新的環境發生了,人們最初遭遇到的是舊方法不能獲得有效的結果,生活上發生了困難。……舊的生活方法有習慣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復人們的需要,它終必會失去人們對它的信仰,守住一個沒有效力的工具是沒有意義的,會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損失”。[37]在長老統治和社會變遷的雙重影響下,“注釋”成為一種重要現象。 “注釋是維持長老權力的形式而注入變動的內容?!陂L老權力下,傳統的形式是不準反對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認這形式,內容卻可以經注釋而改變。結果不免是口是心非。……在變得很慢的社會中發生了長老權力,這種統治不能容忍反對,社會如果加速地變動,注釋式歪曲原意的辦法也就免不了?!保?8]故而,名實的分離乃是在社會變遷的情境下所不可避免的,“文化英雄”手中的“時勢權力”也因此有了用武之地。
《從欲望到需要》是該書的最后一篇,也是最容易忽視的一篇,不少學者在解讀該書的時候對這部分只字不提,實則是一種疏漏。費老從社會學角度對欲望和需要進行了區分,指出這兩種不同的動機的行為規定性,并分析了人的行為從由欲望引導到由需要引導的變遷及這種變遷的條件。費老指出:“從欲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39]他認為,在鄉土社會里人們可以靠欲望去行事,不一定會制定計劃,結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條件。但這種印合并不是自覺的,并不是計劃,而是一種文化事實。但在現代社會中,“原來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帶來生活上的滿足時,人類不能不推求行為和目的之間的關系了。這時發現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動機,而是為了達到生存條件所造下的動機?!@里我們把生存的條件變成了自覺,自覺的生存條件是‘需要’,用以別于‘欲望’”。[40]這是一個隨著文化和生存環境的變化,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遷過程中人的行為由自發、無計劃性向自覺、理性化轉變的過程。
中國正在經歷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雙重轉型,這是一場廣泛而又深刻的歷史巨變。廣大農村地區也在戰火紛飛和政治博弈的掩映下經歷了從傳統的禮俗社會時期到國家社會高度一體化的人民公社時期,再到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領域快速發展的村民自治時期。當下,農村地區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變化,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體制不斷發展,農民也逐步分化為“農業勞動者”、“鄉鎮企業工人”、“外出務工人員”以及“農民企業家”?!半m然,由于市場作用,農耕經濟由單一種植業向多種經營發展,鄉村工業和非農產業的發展,使得農民走出家庭,離開土地從事生產勞動,鄉土社會由血緣地緣為本位逐步向業緣拓展……然而,進城農民與農村非農產業的離土農民的根,仍然扎在鄉土血緣和地緣關系中。”[41]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就需要進一步認清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特點及當下中國的特殊國情,這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
但無論如何,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內,依生育關系和親情關系而定的差序格局是客觀存在的。[42]且不說“門房親戚”、“家鄉人”、“遠親”之類,恐怕就是“干爹”、“干媽”也不勝枚舉,要不“裙帶關系”、“以權謀私”哪來的載體呢?當然,由差序格局而生的傳統文化中也有好的一面,這正是需要積極發揮的。現代社會需要法治,但僅僅依靠在陌生人社會里大行其道的“人人平等”的法律關系來規范和調節各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是不夠的。差序格局帶來的是無數個以己為中心的同心圓,可以用親情、傳統、經驗等等來感化并引導人們的思想;而良善的法治猶如將同心圓的每一圈漣漪聯結起來的“綱”,可以用文字寫就的條文來規范并衡量人們的行為,惟有兩者互相倚靠才能夠使這張立體的大網得以形成,使整個社會關系變得“有機”。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玉樹大地震中,如若沒有漣漪般傳遞的“推己及人”的親情和道德,就不會涌現出如此多參與自救與救災的災民、社會慈善人士以及民間救助機構。而若不是缺失“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親情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那么就不會發生一連串如此慘烈的校園血案。在人與人結成的社會里,要向著“美好社會”[43]邁進,就需要各種行為規范,包括法律、道德、傳統、經驗等等來規范公私群己關系,保障社會的運行秩序?!拔覀冊诮ㄔO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44]
馮友蘭先生說:“任何翻譯的文字,說到底,只是一種解釋?!保?5]解讀又何嘗不是一種解釋?本文的觀點也終究只是一種解釋罷了??陀^運行著的國家與社會是不以人們對他的認知而變化的,只有當這種認知內化為共識并外化于人的行為時,此情形方可改變。當然,作為引領民族和國家延續發展的領導層的認知與行為尤為重要。誠如費老所言:“從整個社會看,一個領導的階層如果能追得上社會變遷的速率,這社會也可以避免因社會變遷而發生的混亂。”[46]
斯人已逝,風范長存!謹以此文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00周年!
[1]楊雅彬.近代中國社會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744.
[2]詳情可參見溫樂群,黃冬婭.二三十年代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史論戰[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
[3]趙定東,楊政.社區理論的研究理路與“中國局限”[J].江海學刊.2010(2).
[4]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94.
[5]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5.
[6]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6.
[7]費孝通.社會調查自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5.
[8]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
[9]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9.
[10]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5.
[11]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6.
[12]孫立平.“關系”、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J].社會學研究.1996(5).
[13]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0.
[14]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7.
[15]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5~26.
[16]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9.
[17]林語堂.中國人[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180~181.
[18]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2.
[19]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3.
[20]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6.
[21]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6.
[22]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0.
[23]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1.
[24]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2~53.
[25]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57.
[26]林語堂.中國人[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208.
[27]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4.
[28]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7.
[29]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8.
[30]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63.
[31]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68.
[32]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0.
[33]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3.
[34]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69.
[35]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5.
[36]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6.
[37]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7.
[38]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80.
[39]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81.
[40]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85.
[41]卜長莉.“差序格局”的理論闡釋及現代內涵[J].社會學研究.2003(1).
[42]有學者指出“差序格局”包括的社會關系范圍在進一步擴大,姻緣關系、擬似血緣關系與業緣關系滲入其中。參見謝建社,牛喜霞.鄉土中國社會“差序格局”新趨勢[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43]1990年12月,在日本東京召開“東亞社會研究國際研討會”,在進行主題演講時,費老闡述了其“美好社會”思想。有學者指出,費孝通的“美好社會”思想與和諧社會思想有著密切聯系。詳見張麗寧.論費孝通的和諧社會思想[J]學海.2005 (5).
[44]江澤民文選(第3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0.
[45]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12.
[46]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78.
〔責任編輯:袁麗紅〕
Comprehending Earthbound China——To Celebrate Fei Xiaotong 100thAnniversary of Birth
Shu Jin
C911
A
1004-454X(2011)01-0148-008
【作 者】束錦,江蘇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南京,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