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梅
新時期以來黨的民族經濟發展觀
——從鄧小平到胡錦濤的民族經濟發展理念與實踐
付金梅
本文梳理了新時期以來黨的幾位領導人在民族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原則、戰略和措施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以及在這些思想指導下進行的一系列實踐方面的探索。黨的民族經濟發展思想,體現了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
改革開放;民族經濟;民族發展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thoughts of importance,principles,strategies and measures about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were advanced by leaders of CCP in new period,are dug over,as well as some exploring practice.Developing national economic thoughts of CCP reflect marxist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its inheritance progressing with the time.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up;national economy;national development
(一)發展民族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民族地區要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共同繁榮,使社會主義的民族關系呈現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局面,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是不可能的。鄧小平的共同富裕的思想,其本質在于共同,這其中自然包括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共同富裕的價值理想是整個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根本價值導向。在1999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江澤民號召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指出這既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本質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體現,也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2],中國共產黨人要充分認識做好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黨的領導人一貫重視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多次強調加快經濟建設步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滅產生民族間摩擦的根源,在經濟方面逐步實現事實上的平等,才能避免兩極分化,縮小民族間的差距,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
(二)發展民族經濟是解決民族問題,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
發展經濟、改善生活是我國現階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各種民族問題的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伴隨著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舉國上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與此同時,中國的民族問題依然存在,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區域上看,民族地區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二是從民族內部來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沒有改變。發展經濟是解決民族地區存在的這些矛盾和問題的根本方法。這是黨的馬克思主義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場。
(三)發展民族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沒有西部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3](344),民族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地理條件限制、發展基礎薄弱、市場開發條件差、自身發展能力弱等原因,包括西部地區在內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西部地區較之改革開放前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是從全國范圍來說,仍大大低于全國的平均發展水平。可見, “民族地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4]因此,加快中西部包括民族地區的開發建設,促進全國范圍內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對于促進各民族的團結進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四)發展民族經濟是維護國家穩定和邊防安全的重要基礎
1.“市場布局優、盈利能力強”。在當前公司內外市場比重達到5∶5的格局基礎上,加快對內外市場尤其是國際市場高端業務的占領擴張,進一步轉變市場進入方式,多渠道參與市場競爭,不斷開拓新的區域市場和新的服務領域。在盯住市場產值的同時,在成規模、創品牌、降成本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市場創效盈利能力。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少數民族地區在一段時期內,同東部和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還可能有拉大的趨勢。但是如果這種發展差距長期被忽視,得不到有效解決,就可能產生一些威脅國家安全和穩定的不利影響。在我國,敵對分子可能利用民族地區的相對貧困這一點進行煽動、挑撥、制造分裂和動亂。鄧小平曾經敏銳的注意到這一點,指出如果在發展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兩極分化,隨之而起將會出現民族矛盾、區域間矛盾、階級矛盾,乃至中央與地方的矛盾,這“就可能出亂子”,[5](364)就會威脅國家的穩定。江澤民也指出: “沒有西部地區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3](344)那么如何實現穩定呢?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努力實現這些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這是保證民族地區的穩定、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的大局面、鞏固我們國家的邊防“強大的物質基礎和思想政治基礎”。[3](344)這“不僅是個經濟問題,而且是個政治問題”。[6](182)
(一)堅持發展的原則
新時期以來黨的領導人始終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并把它作為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則。鄧小平提出以發展作為觀察民族地區的原則和標準,這不僅徹底糾正了過去“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的“左”的錯誤傾向,而且抓住了我國民族地區工作的重點與核心,有利于民族地區實現工作重心的轉移。他認為,“發展才是硬道理”,在民族地區“我們的政策是著眼于把這些地區發展起來”, “觀察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是看那個地區能不能發展起來。”[5](247)江澤民把“發展”范疇引入民族問題,指出“民族問題既包括民族自身的發展,又包括民族之間,民族與階級、國家等方面的關系”[6](181),這是關于民族問題理論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最突出的貢獻。加快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是我們社會主義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則。”[6](183)在新世紀,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更加明確地提出“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共同繁榮發展”[4]是現階段我國民族工作的主題之一。
(二)維護人民利益原則
民族地區無論是進行各項改革還是發展經濟,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不斷改善民族地區人民的生活。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最終也要體現在民族地區人民生活的明顯改善上。改革開放以來,黨制定民族經濟發展方針和政策,都把是否有利于改善民族地區人民生活,維護民族地區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鄧小平指出:“我們十分注意照顧少數民族的利益。”[5](362)在談到西藏問題時,鄧小平同志說我們的政策, “關鍵是要使西藏人民提高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7](1212)“關鍵是看怎樣對西藏人民有利”,“不僅西藏,其他少數民族地區也一樣。”[5](247)江澤民繼承了鄧小平發展民族地區經濟要維護人民利益的重要原則,指出在民族地區開發資源和建設項目時,“一定要注意讓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得到利益和實惠。”[2]在新世紀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之際,胡錦濤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眾”[4],十七大報告通篇貫穿的“以人為本”的理念,更是把維護民族地區人民利益的原則至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尊重民族意見的原則
中國共產黨制定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時歷來重視考慮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尊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意見,堅持讓少數民族自己管理自己民族內部事務。鄧小平指出:“從當地具體條件和群眾意愿出發,這一點很重要。”[8](316)江澤民也指出:“今后凡是與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密切相關的重大改革,必須重視各個地方和民族的特殊情況,注意聽取當地的意見,先試點后推行。”[6](186)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這也是尊重民族意見的一個重要體現。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可以在自治區域內享有充分的自治權利,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同本民族、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采取適合本民族、本地區的特點的方式和步驟,發展經濟文化事業,達到各民族共同繁榮的目的。胡錦濤用了三個“體現”論述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內涵,即它“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體現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原則,體現了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的統一”,[4]這充分顯示了黨和國家一貫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包括經濟發展在內的內部事務的精神,反映了尊重民族意見的原則,凝結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實踐經驗與政治智慧。
(四)發展特色經濟原則
整體來說,西部民族地區不同于東部沿海地區,西部各個省份也特色各異,因此民族地區的發展必須首先弄清本地區的優勢劣勢,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發展特色經濟。從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的民族地區“適宜發展什么就發展什么,不適宜發展的就不要去搞”,到江澤民提出“堅持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堅持從本地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地區優勢”,[2]再到胡錦濤針對西藏提出的“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路子”,體現了不同時期黨中央領導人在以特色經濟實現民族地區發展思想上的繼承與創新,以及對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規律的把握。
(一)發展戰略
采取什么樣的戰略步驟實現民族經濟發展,是鄧小平民族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黨中央和鄧小平根據中國的特殊國情,在經濟政策和社會發展道路上所作出的戰略選擇。鄧小平說:“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一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5](277-278)江澤民在鄧小平“兩個大局”的思想指導下,審時度勢,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認為這是“黨中央總攬全局、面向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決策”。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多次強調堅定不移地把西部大開發繼續推向前進。西部大開發實施以后的2000年到2008年,國家已安排西部大開發新開工重點工程102項,投資總規模17400多億元,2009年國家計劃西部大開發新開工18項重點工程,投資總規模為4689億元。這些重點工程的開工建設,對貫徹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推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了“兩個大局”和西部大開發這樣國家宏觀層面的戰略安排之外,還有興邊富民行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扶貧開發等補充性的戰略安排。2005年5月,由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的國務院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了《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 (2005—2010年)》,力圖通過五年左右的努力,幫助人口較少民族聚居的地方,加強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改善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群眾增收和社會進步,努力提高當地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水平。《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把貧困人口集中的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疆地區和特困地區作為扶貧開發的重點。這一系列戰略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改變落后的現狀和維護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決心。
(二)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幫扶措施
黨和國家強有力的扶持和幫助,以及漢族和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現代化的啟動和發展必不可少的措施。在改革之初的1978年,為了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鄧小平就提出“國家應當從各方面給以幫助,特別要從物質上給以有力的支持。”[8](152)而且這種幫助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5](246)除了政策上的安排外,鄧小平也多次談到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指出沿海地區在幫助內地發展,不要一下子負擔太重,開始時可以做某些技術轉讓。他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又進一步指出到20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發達地區在自身繼續發展的同時,要通過多交利稅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大力支持不發達地區。江澤民指出,“要加強比較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工作,大力發展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橫向聯系,……這是發達地區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6](184)黨的十一五規劃建議提出要“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機制”、“健全扶持機制”。[9]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一直堅持采取有效措施,給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以有力的幫助,不僅加大對民族地區支持的力度,同時通過政策引導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人才等投入民族地區的開發,建設一批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同時還組織發達地區對民族地區進行支援,通過產業轉移,技術轉讓,對口支援,聯合開發等方式支援和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自力更生
國家的幫助和發達地區的支援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決定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關鍵仍在于他們自身的努力。一個民族的生存與復興,最終只能依靠它的自力更生和奮發圖強。過去是這樣,今天和將來依然是這樣。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要獲得較快的發展,歸根到底要依靠民族地區各族人民“進一步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充分發揮和依靠當地各族人民的積極性、創造性,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6](184)不斷增強“自我發展活力。”[6](186)胡錦濤結合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進一步指出要“真正把各項優惠政策和各方面的扶持幫助轉化為自我發展的能力”,[4]只有這樣,民族發展才能獲得持久的動力。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黨和政府不只是向民族地區“輸血”,更注重“造血”,以“授人以漁”的方式增強民族地區的自我發展的能力。一個重要的體現就是加大力度培養少數民族干部,提高民族地區的教育文化水平。從1990年開始,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組織了5000多名西部地區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干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煉。2008年,西藏有小學885所,在校生311997人,是1978年的1.5倍,初級中學96所,是1978年的2.2倍,初中在校生139920人,是1978年的8倍。西藏“普六”縣由2003年的55個增加到74個,“普六”人口覆蓋率由2003年的79.6%提高到100%;“普九”縣由2003年的17個增加到70個,“普九”人口覆蓋率由2003年的30.9%提高到96%。2009年3月底,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通過自治區“兩基”評估驗收,至此,新疆93個縣 (市、區)全部通過了“兩基”評估驗收,全區“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100%。[10]
綜上所述,新時期以來黨的幾位領導人關于民族經濟發展的思想與實踐不僅體現了黨致力于發展民族地區經濟、努力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和共同進步的一貫決心,而且也體現了前連后續、一脈相承,又發展創新、與時俱進的辯證關系。
[1]李勇.淺談鄧小平的民族經濟理論思想[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8).
[2]江澤民.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三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9年9月30日(第一版).
[3]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胡錦濤.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9年9月30日(第一版).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鄧小平思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8]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05年10月19日(第一版).
[10]中國西部開發網,http://www.chinawest.gov.cn/web/index.asp
〔責任編輯:陳家柳〕
Research on Developing National Economic Thoughts of CCP in the New Period——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Deng Xiaoping to Hu Jintao
Fu Jinmei
F063.6
A
1004-454X(2011)01-0156-005
【作 者】付金梅,貴州大學馬列主義教學部,博士。貴陽,5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