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巽達
變“刀制”為“水治”
■劉巽達
不久前,廣東潮州古巷和增城新塘相繼發生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間的沖突。這原本是個“杯具”,但可喜的是,廣東的官員,敢于直面這個“杯具”,拿出了反思的勇氣。而且,在官員反思之后,媒體和民間也沒有止步與滿足于官員反思的成果,而敢于層層推進,直抵問題的根本,并繼而化為制度層面的“社會管理改革”。在我看來,所有的改革,歸根結底遵循著一條這樣的思路:變“刀制”為“水治”。“刀制”者,剛性、堅硬、缺乏彈性,甚至僵化、粗暴,而“水治”者,柔性、柔韌、彈性良好,乃至以柔克剛、水到渠成。如何“水治”,廣東的一些改革思路值得參考。
比如,如何從“差異化”轉變為“均等化”。城鄉戶籍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的差異化,使得外來人員沒有歸屬感。廣東曾經提過“居民化”,但和戶口連在一起,很多配套制度還跟不上,又會產生新問題。廣東此番提出,要創新流動人口管理和服務機制,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廣積分入戶制度,從制度上打通外來人員融入廣東的渠道。只有將“均等化”由淺入深、由窄而廣地推進,才能有效彰顯人格的平等和尊嚴,促成深層穩定。
還比如,如何從“撐船政府”轉變到“掌舵政府”。雖然“小政府大社會”的理念提出很久了,但是慣性依然迫使政府迎風撐船,包攬天下。由于身在一線當運動員,一旦發生社會沖突和矛盾,再變身當裁判員的空間就很小了。政府的定位應是“掌握方向”,而非直接“持竿撐船”。這樣,就能贏得主動權,就能提供社會組織的活動空間,也有利于遠離“權利尋租”等弊病。用汪洋的話說,要推動“萬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該放的權一定要創造條件,逐步下放,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否則,經濟總量越來越大,社會問題越來越多。政府要承擔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但這不等于要求各級政府直接去進行所有的管理,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務。汪洋強調,在加強社會建設中,放權給社會組織和法定機構,使其承擔社會管理的職能,政府則通過制定法律規范,當好“裁判員”。這是化被動為主動的明智選擇。
再比如,實現從“依靠群眾打天下”到“依靠群眾治天下”的轉變。黨和政府有一整套“依靠群眾打天下”的經驗辦法,但“打天下”不易“治天下”更難。如何充分運用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治天下”,廣東反思了長期以來“本地人管外地人”的社會管理基本模式。這次改革的思路是:一方面為外來人口融入城市從制度上設計通道;另一方面,多多吸收優秀外來工以各種方式參與基層民主管理。這種通過制度安排的“依靠群眾治天下”舉措,無疑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創新。對于增強外來人員的歸屬感和融洽度,化解社會沖突,促進社會和諧,無疑會是有效的。
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只有負面價值,只能停留在“杯具”層面,如果有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有以民為本的政治自覺,通過解剖“事件”,挖掘蘊藏其中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使之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標本,那才是當政者的正確立場和態度。社會管理的課題非常寬廣,政府如何從“控制”向“服務”轉變,如何變“刀制”為“水治”,考驗我們智慧的命題一個個等在后頭。但是,只要我們有緊迫感,只要我們始終牢記胡錦濤總書記提醒的“四個危險”,即“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以切實有效誠心誠意的態度去踐行社會的公平正義,群體事件的減少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