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根森
依照憲法和選舉法的規定,我國實行選舉權的普遍原則和實行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相統一的制度,充分保障了選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日前,網上有一篇題為《人大代表候選人是否有條件限制》的文章,該文隨意對選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進行解讀,說“有選舉權不一定就有被選舉權”、“‘五種人’是沒有被選舉權的”、“文盲或準文盲不宜作為人大代表候選人”等等。該文對選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解讀,不符合憲法和選舉法的規定,有必要加以糾正。
選舉權的普遍原則是我國人大代表選舉的一項基本原則。憲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選舉法第三條重申了憲法的規定。根據上述規定,在我國,只要符合以下三個條件,都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一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這是確認公民身份的法律依據;二是年滿18周歲,這是公民成年的標志,可以獨立作出判斷和選擇,具有了行為能力;三是未被剝奪政治權利,剝奪政治權利是刑罰的一種,只能由司法機關根據犯罪性質、危害程度以及情節輕重,依照法定程序決定。凡是具備以上三個條件的人,都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以任何其他理由將其剝奪。也就是說,中國公民的選舉權不因公民天生的差別和后天的經濟、教育等條件的差異而受到影響,充分體現了選舉權的平等性、普遍性和我國公民享有選舉權的廣泛程度。因此,不能以所謂“文盲或準文盲”為由而非法剝奪選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我國實行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相統一的制度。我國憲法和選舉法規定的選舉權是指公民可以參加選舉活動,按照本人的意志投票選舉人大代表的權利,即投票選舉的權利;公民的被選舉權是指公民可以被提名為代表候選人,進而有可能被選舉為人大代表,具有當選為人大代表的權利。我國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基本上是統一的,即凡有選舉權的選民就同時享有被選舉權。憲法和選舉法有關公民享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或者公民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規定,對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表述都是用一個“和”字把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緊密結合起來,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對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的表述都是分開的”。
198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對公民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問題作出了進一步明確的規定。其主要內容一是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選舉權利的,經選舉委員會確認,不行使選舉權利。精神病患者本身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由于其患病失去了行為能力,喪失了行使政治權利的能力,因此,經選舉委員會確認確實無法行使選舉權利后,暫不行使其選舉權利。二是因反革命案(現為“危害國家安全罪”)或者其他嚴重刑事犯罪案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的人,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在被羈押期間停止行使選舉權利。三是下列人員準予行使選舉權利:被判處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沒有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沒有決定停止行使選舉權利的;正在取保候審或者被監視居住的;正在被勞動教養的;正在受拘留處罰的。以上所列人員參加選舉,由選舉委員會和執行監禁、羈押、拘留或者勞動教養的機關共同決定,可以在流動票箱投票,或者委托有選舉權的親屬或者其他選民代為投票。被判處拘役、受拘留處罰或者被勞動教養的人也可以在選舉日回原選區參加選舉。以上所列人員不論是精神病患者還是“五種人”,本身都享有選舉權利。精神病患者只是在其患病失去了行為能力,喪失了行使政治權利的能力,經選舉委員會確認確實無法行使選舉權利后,暫不行使其選舉權利。因危害國家安全罪或者其他嚴重刑事犯罪案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的人,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在被羈押期間,暫時停止行使選舉權利。法律并沒有規定“五種人”沒有被選舉權!
198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關于正在服刑的罪犯和被羈押的人的選舉權問題的聯合通知》對于過去已判刑、但沒有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嚴重刑事罪犯和被羈押正在受偵查、起訴、審判的人是否準許行使選舉權問題,作出了進一步的規定,“依照法律規定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在被羈押期間停止行使選舉權利;其他未經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停止行使選舉權利的,應準予行使選舉權利。”“凡是需要剝奪選舉權利的,也可由人民法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判處附加剝奪政治權利。”
綜上所述,公民只要依法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到選舉日為止年滿十八周歲,未被剝奪政治權利,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以任何其他理由將其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