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古小平
用好自己的錢引進別人的錢爭取未來的錢
縣級城市是一個縣域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的中心,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如何經營好這座城市,最大可能籌集城建資金,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推進城市化進程,是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解決的一項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城市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性工程,不可能依賴于行政的推動和公共財政資金的投入,更多的必須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以經濟手段加以全面推進。
首先說自然資本的營運。土地是城市經濟發展的載體,其稀缺性、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它是城市最重要和最具有潛力的自然資本。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與土地收益呈正比關系,城市的投入也可以通過土地收益來實現回報。經營城市,必須抓住土地資本這個關鍵,通過健全土地資本營運機制,實行城市土地統一管理,存量土地有償使用,國有土地股本經營,土地供應總量控制,城市土地儲備經營,經營性用地公開拍賣,使土地收益成為財政收入和城建投入的重要來源。要實行按科學合理的基準地價收購補償的原則,確保土地能收得進,讓得出,同時又能為政府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要全面實行依法公開掛牌出讓,實行向社會公開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進而形成土地收儲運作的合力;在土地運作上,要堅決實行基礎先行、環境包裝,搞好土地規劃,提升收儲土地的價值,把“毛地”變成“凈地”,“生地”養成“熟地”,“無名地”變成“知名地”,“閑地”建成“俏地”。
再說再生資本的營運。把政府無償投資建成的可經營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如水、電、路等公用設施)的經營管理權,按照“政企分開,管理與經營分離”的原則,通過依法招標、拍賣、租賃、承包等方式有償轉讓給國內外客商、企業法人、個體私營者管理,將獲取的收益用于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建資本營運方面,通過對城市道路經營權、道路清掃、垃圾清運等環境衛生項目實行公開招標。對城市排水設施和園林綠化,以轉讓經營權、養護權為主要形式,廣泛吸納民間資本和外商資本。交通資本營運方面,采取股本置換或轉讓的方式搞活公路道路經營權,環保資本營運方面,重點在城東建設好市垃圾處理站。房產資本營運方面,將老城區臨街各單位的辦公用房和土地使用權由儲備中心統一收購,實行重新包裝,置地換業,全面開放房地產交易市場,加強對房地產的宏觀調控,促進房地產業和相關產業的良性發展。
還有延伸資本的營運。延伸資本涵蓋面很廣,如城市知名度、街道冠名權等,這些由城市派生又獨立于城市有形資產之外的延伸資本,是城市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引入市場機制,對這些資本進行市場化運作。通過拍賣城市道路、廣場、公園、建筑等設施的冠名權、戶外廣告發布權等,不斷提高城市基礎設施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一方面,要發掘城市的文化內涵,培植城市的無形資本。要對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現代文化建設、市民精神風范和城市對外形象作持久的挖掘和宣傳,打好城市文化牌。
即要規范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的公司化運作。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作為城市資本營運的投資主體,要全面負責城建國有資本營運,并行使國有資本投資主體職能。城投公司直屬政府,能協調各部門,要通過政府授權委托,將城建資產和城市土地捆綁經營,積極突破資金瓶頸,籌措大量建設資金,為城市建設充當“火頭軍”和“糧草官”;要通過各種建設項目的經營投資,實現城建資金的流動。進而,聚集城建資本,積小錢辦大事;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實行徹底的招投標,產生1>1的效應。
還要實行經管項目的公司化運作。城市建設要打破一元化體制,廣泛引入競爭機制,建立和完善招標、投標辦法,推動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的競爭,以公開招標的方式,擇優選擇資源的經營者、項目經營權受讓人。這種運作方式,有利于明晰產權和利益關系,調動投資者的積極性;有利于項目融資,形成“借錢-生錢-還錢”的良性機制,減輕政府建設投入的壓力;有利于明確資產經營責任制,確保項目建設進度、質量和效益。
同時推進城建單位的公司化運作。實施城市資本營運,城建系統事業單位和企業仍然是主體和生力軍。要結合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盡快解決城建系統多年來存在的政企不分的現狀,推行政企分開、建管分離、事企分立,進行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企業參與競爭的新的運作機制。逐步把城市供水、供電、供氣、環衛園林綠化、市政養護、城市勘察、設計等事業單位轉為面向市場、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企業法人實體。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首先用好自己的錢。盤活存量是當前和今后籌集城建資金的一條重要途徑。把長期積累形成的城市資本推向市場,把閑置的資源以市場手段挖掘出來,改變靜止狀態,進入市場運動增值,獲取資金投入再建設、再生產,城市建設的關鍵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管住增量是管住、用好專項基金,發揮“以小搏大,以一當十”的功效。這樣既能保證重點項目建設速度,又能利用時間差,調劑間歇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積極引進別人的錢。按資本營運的觀念,項目本身就是資本,可以以項目生財,通過資本營運實現政府與投資者“雙贏”。既要利用好政策,將城建項目擠進國家計劃項目籠子籌集建設資金;又要制定好政策,吸引外來投資者帶資建城。對于城市經營而言,必須考慮按照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編制好重大城建項目,在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開發、統一施工、統一管理的基礎上,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公開向社會招納建設業主。
還須爭取未來的錢。要消除城市建設怕負債的思想,負債建設本身不是債務,而是必須投入的,其目的是為了尋求“動態平衡”,負債建設操作得好,可達到花明天的錢辦今天的事的效果。因而,要繼續加強政、銀、企協作,擴大銀行對城市建設的信貸投入。充分利用股份制融資、發行城建債券等形式籌集建設資金。積極摸索和實現證券化融資,這是一種建立在市場原則基礎上的籌資方式,與單純財政投資相比,具有更高的籌資效率;同時又是一種表外融資,能在不改變原有資產所有權結構的前提下更廣泛地利用社會資金,從而實現出資者多元化和資金使用權集中化的統一,有利于增強政府對城市建設的統一規劃和調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