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鄔金浜
文化反思
腐敗亞文化:對邊緣腐敗的麻木和寬容
文/鄔金浜
所謂“腐敗亞文化”,是由社會學中“亞文化”這一概念衍生出來的,特指腐敗群體乃至社會人員,在對待腐敗行為和腐敗現象時所產生的一系列畸形的、扭曲的判斷和認知,這種判斷和認知是反主流的,也即是,此種“文化”是與主流的廉政文化相背離的,它奉行“潛規則”,背離“顯規則”,追逐不法利益,固守既得利益。
“亞腐敗”的存在,是由于許多人的頭腦中存在著一種“亞腐敗觀念”,具體說,就是認為,“公家人”用公款吃喝、公款娛樂、公款旅游是正常的也是應該的,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是天經地義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是“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用了白不用”,等等。這樣的“亞腐敗觀念”,可謂所在多有。
如果再深入探究,就會發現,“亞腐敗觀念”的存在是因為在其背后有著一種“腐敗亞文化”的支撐。
“腐敗亞文化”在思想上的表現,就是“官本位”意識濃厚。這與我國長期處于封建社會有關,自古以來,就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如今還多了“商而優則仕”,總之,以官為貴。時至今日,當官仍然是不少人奮斗的目標。這是因為當官與特權、與享受,都緊密相連,也就是說,在許多人的頭腦里,當官是為了獲得實惠獲得享受。坦率說,一些人做官的動機就是沖著這些實惠和享受來的。這些形形色色的實惠和享受,許多就是邊緣腐敗行為。
“腐敗亞文化”在認識上的表現,是對亞腐敗的麻木和寬容。顯然,許多人對亞腐敗危害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對這些人來說,往往覺得貪污受賄之類的腐敗才危害嚴重,不嚴厲懲治會亡黨亡國。但是,對于亞腐敗,其態度則大為不同。他們認為,自己一不偷,二不搶,三不貪,吃點喝點抽點,雖然一肚子酒精,一身的尼古丁,但并沒有往兜里揣錢,不算什么。即使有錯,也常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推脫,甚至認為這是工作需要。這種錯誤認識導致的后果就是邊緣腐敗的泛濫。
“腐敗亞文化”表現在官場上,就是存在著潛規則。不必諱言,現在,不少地方的官場上已經形成了一種風氣,并且固化成了一種官場“游戲規則”。比如接待,在有些地方,喝酒后還不能就此“休息”,還要“洗”一下,熱情的,“洗”完了還要搓幾圈。這套“接待流程”,上級機關的官員和基層干部都已到了認為“正常”的地步。如果缺少了某些“項目”,接待者反而先自不安。再比如送禮,上級機關的官員到了別的地方人家都“安排”禮物了,就你這個地方他們“考察”、“評比”完了走的時候“兩袖清風”,你如此“一本正經”,那就是不懂“行情”。假若這個上級機關的官員手里掌控著資金、項目或者擢升你的權力,那么,在大家都在按“牌理”出牌的情況下,就你不按“牌理”走,那“出錯”的肯定是你。同樣,別人下基層都“滿載而歸”,只有你滿臉的“馬列”,這也不收那也不要,還要給人家講上一通道理,那你也就會成為“異類”。有人形容說,在官場,面對實惠和利益,就像一輛公共汽車,要么你就擠上去,要么就等下一班,千萬不要站在車前“螳臂當車”,否則,你就會成為大家嘲諷甚至是同事提防的對象。這種潛規則往往會導致那些思想健康、作風正派的人無法在亞腐敗盛行之處之時正常地工作和生活。于是,一些“識時務者為俊杰”的人漸漸地也就主動適應官場潛規則,從而被“同化”。這也導致了邊緣腐敗“被動”地泛濫開來。
“腐敗亞文化”表現在監督管理上,是存在著明顯的軟弱化現象。其實,相當多的邊緣腐敗,都至少屬于違紀,也就是說,對邊緣腐敗,幾乎都有相關的“不準”、“嚴禁”的黨紀政紀條例規定著。然而,為什么就是屢禁不止,乃至不斷地泛濫?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邊緣腐敗或存在著違規不違紀、違紀不違法或存在著法(紀)不責眾的片面和錯誤的認識,因而制定規定時,常常失之于寬、失之于松、失之于軟,不必諱言,很多條文不是剛性而是彈性的,形象地說,不是高壓線,而是橡皮筋。有些地方和單位對邊緣腐敗的監管甚至完全缺失,這就在無形中使搞邊緣腐敗者無所顧忌。
一種文化一旦被人們所接受,它對人們的行為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影響將具有根本性、長期性、廣泛性。同樣,“腐敗亞文化”如果被社會普遍認同,其后果將不堪設想,它會“培養”對腐敗行為的默許性,會使人們對腐敗行為產生一種認同、羨慕和接受心理,容易使人們對社會的是非、黑白等道德界限產生模糊甚至錯位,進而對不健康、不道德的行為,甚至對錯誤思想和犯罪行為,從麻木到寬容,從寬容到縱容,久而久之,腐敗開始成為一種人人都要去適應的生活方式,甚至開始成為社會中一種被人們接受或默認的價值。果如是,將非常可怕。因此,努力在全社會倡導和弘揚廉潔文化,揭開“腐敗亞文化”的危害,深入剖析它對人們思想認識上的腐蝕、對官場行為規范的扭曲、對監管工作的干擾顯得尤為必要,唯有如此,“腐敗亞文化”才會消隱。
(本欄目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曹一繪制)
編輯:靳偉華 jinweihua1014@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