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池墨
《精神衛生法》能否保障正常人的權益
文/池墨
歷時26年,數易其稿的《精神衛生法(草案)》日前公開征求意見,該草案對精神疾患從診斷到治療以及出院等多方面作出詳盡規定,以確保患者權益,防止出現“被精神病”。(《新京報》6月11日)
公眾期盼已久的《精神衛生法》終于呼之欲出。然而,該法的出臺背景未免讓人有點尷尬,因為近年來“被精神病者”增多,嚴重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因此,也成為推動《精神衛生法(草案)》出臺的一個主要動因。
《精神衛生法》本來是為了保障精神障礙患者的合法權益,然而,推動法律進程的卻是“被精神病患者”的增多,這多少讓人感覺不是個滋味。
在數易其稿的《精神衛生法(草案)》中,有兩個輿論認為的“亮點”:一是禁止強迫進行精神病檢查,其次是不得無故限制人身自由。這其實算不上是“亮點”,而只是“再次重申”罷了?!稇椃ā访鞔_規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因此,我們只要按《憲法》辦事,公民的人身自由就能得到保障,“被精神病”的幾率就會減少,哪里還需要《精神衛生法》來“再次重申”呢?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公民卻被限制了自由,甚至被當成“精神病”送進了精神病院,這顯然是違反《憲法》的行為。但是,因為侵害行為的主體是地方政府,所以,對于這些違法行為,法律機關也只能睜一眼閉一眼。對于那些“被精神病者”,法律也是愛莫能助!
《精神衛生法》不僅僅是為了保護精神障礙患者的權益,也是為了保障“被精神障礙患者”的權益,這對于立法者來說,無疑有點尷尬。不過,即便如此,《精神衛生法》的即將出臺也是值得期待和鼓舞人心的。因為確實需要有一部法律對地方政府任意將公民劃為“精神病”的行為明確說“不”!規范權力行為,才能保護公民不被“精神病”傷害;明確權力責任,讓權力對法律有敬畏之心,才能防止公民“被精神病”。■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