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啟程(高級心理咨詢師)
有天分的小孩別擱筆
文/啟程(高級心理咨詢師)
最近各大媒體紛紛關注了一個來自沈陽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夏健強,喜歡畫畫,多次參加省級美術比賽,屢獲一等獎。夏健強九歲時,父親夏俊峰,一個路邊擺攤的燒烤小販,因刺死兩名城管而被捕。2009年11月15日,夏俊峰被判處死刑,2011年5月9日,遼寧高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據《中國青年報》的報道,“陰云籠罩著夏俊峰的家庭。9歲的沈陽男孩夏建強在父親殺人之后變得內向了。看到認識的小朋友,他會悄悄躲起來;看到別人一家三口在外面玩,他會低下頭小聲哭泣。”據《南方人物周刊》的報道,“對強強來說,最近要完成的頭號工程,是父親節給爸爸的禮物——一幅自己創作的畫。時隔兩年,強強仍然擔心同學和老師會知道爸爸的事情。要拍照時,他本能地用肥肥的手遮住自己的臉。”據《明報》報道:“兒子夏健強突然發問:媽媽,如果等你老了,爸爸還是不回來,你會不會覺得孤單?張晶未有細想就回答:我現在就很孤單。夏健強突然低頭不語,張晶過了一陣才發現他在偷偷啜泣,忙改口稱:媽媽有你陪就不孤單。”讀過這些生動鮮活的文字,我們仿佛置身在一個普通的底層家庭之中。成年人的世界復雜得讓人難以理解,所以有個流行詞匯叫做“無語”。但是孩子的遭際總讓人感到有話要說。
夏俊峰案的二審辯護人滕彪博士在辯護詞中說:“難道我們非得把司法當做城管的復仇之手,置夏俊峰于必死之地,讓父母失去兒子、讓妻子失去丈夫、讓9歲的孩子永遠失去父親?”在二審判決之后,夏俊峰給父母寫了信,信中說:“我們斗不過人家。告訴張晶和我姐,照顧好孩子。”在會見妻子張晶時,夏俊峰說:“你們別管我,也不要在我身上花錢了。記得一定讓孩子在畫畫上面堅持到底。”這是一位有責任感的父親。從夏建強的求救信中得知,父親在辛勞的養家糊口之余,帶著兒子釣魚、捉蝴蝶,玩騎大馬。他珍視孩子的天賦,希望孩子能夠成長為一個優秀的畫家。所以夏建強尊敬自己的父親,在求救信里他說:“警察叔叔,我爸爸是好人。”曾經在上個世紀,人們經歷過父子相殘、互相檢舉甚至劃清界限、斷絕關系的恐怖年代,所以,我想人們能夠理解,這是一份值得珍視的純潔而光明的情感,與任何具體的司法判決無關。
媒體對夏健強的關注,體現了一種溫暖而寬厚的新聞倫理。我們如何對待一個小孩,如何保護一個小孩對社會最基本的信心,這直接關系到人類的未來。《道德經》里面說;“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如果我們成年人的世界是可怕的,讓一個孩子感到恐懼絕望;那么我們就有理由害怕他的成長,因為他會懷著一顆報復社會的仇恨之心進入這個世界。后果可想而知。社會不會恒久不變,但一個人早期的獨特經歷為他奠定的內心基礎卻可能一直默默存在。說孩子是未來,絕不是一句無關痛癢的漂亮話,我們成年人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合理的、講道理的世界,未來我們就都要為這一切埋單。夏健強終究會長大,而且艱難的家境很可能會讓他無奈地擱下畫筆。假如有一天,夏健強也被迫為生計而支起燒烤攤,也要用一把水果刀削香腸花,那時的社會,是否會讓這把水果刀被迫淪為自衛的工具?擱下畫筆而舉起水果刀的那一刻,將是人類文明的羞愧。
人們注意到了夏健強筆下的暗淡和哀傷。兩年的時間,用埋頭畫畫來排解失去父親的痛苦,怎么可能一直都有當初那幅《感恩的心》的陽光心境?夏健強曾在畫上寫下一行字:“每個人都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可是,他家境的清寒,親情的失落,規則的扭曲和希望的迷失,會讓他深刻地感知“每個人”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一顆心與另一顆心之間有懸殊的差別。感激不是空洞的,對普通人來說感激是需要動力和理由的,起碼不能超過一個人的理解力與想象力的邊界。他要堅持畫畫,因為那和父愛的信任與期待有關。報道中說,他曾畫過一幅《我愛爸爸》,媽媽拿去給法官看,法官也表示感動。夏健強甚至動筆寫了求救信,這不禁讓人聯想到魯迅先生“救救孩子”的經典呼吁。我們這些成年人大都權輕力微,也并無干預司法判決的愿力與權柄,但是,回應一個無辜孩子的呼喚求助,幫助他建立和保持對生活、對社會和自我的信心,總還是夏健強筆下“各位爺爺奶奶叔叔阿姨”正當的責任。
其實夏健強的問題并不是他個人的。在面對混亂動蕩的成人世界時,每個小孩都是迷失其間的弱者。《道德經》上說:“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兮;俗人察察,我獨閔閔兮。惚兮,其若海;恍兮,若無所止。”這是說,在喧鬧的人群中,一個孩子感到孤單渺小,脆弱迷茫。是迷失在與世浮沉的人潮人海,還是順應自己的天性,找到精神發展的方向,這取決于他是否葆有一份基礎性的信任與信心。這會體現在一個孩子舞弄畫筆的興致,透過取景框看街景的眼神,體現在他對待肢體暴力的態度,他和陌生人建立深層次信任關系的能力……總之,生活的方方面面。夏俊峰案中被刺死的城管申凱,就出自單親家庭,由母親養育成人。關于他是否曾有打傷其他小販的記錄,以及案發當場他是否正在猛烈毆打夏俊峰,都是法庭辯論的焦點。
兩年時間,災難性的考驗,強迫一個小孩變得心事重重,變得成熟有擔當。所以我推薦他一部美國電影《自由作家》,相信這個古靈精怪的小天才已經能夠讀懂。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女教師艾恩·格魯維爾,志愿來到洛杉磯一所社區中學,輔導那些1992年種族暴亂之后憤怒而緊張的非裔和亞裔中學生。這些身為黑幫成員的學生們自暴自棄,頹廢暴躁,他們竟統統不知道納粹大屠殺。艾恩老師推薦他們讀集中營中的小女孩安妮·弗蘭克的《安妮日記》,鼓勵他們提筆,開始“自由寫作”,記日記,給予自己的生活以意義。開始閱讀,把自己的命運放置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中去理解。1997年,他們自己創作的《自由作家》出版;2002年,師生共同建立了“艾恩·格魯維爾教育項目”(EGEP),幫助那些活在種族歧視和暴力陰影之下的孩子們。看,筆有多神奇!也許父親讓夏健強“在畫畫上面堅持到底”,就有類似這樣的、借此擺脫人生魔咒的深意。夏健強別灰心,人生多艱,可你真的有必要好好堅持。
沈陽小孩夏健強是個象征,象征著掙扎在底層苦難中的生命靈性與藝術潛能。幫助他,也是個象征,如果我們行動起來,可能我們也能有自己的EGEP去支持更多的孩子。《道德經》上說:“天將救之,如以慈衛之。”救救一個孩子,保護一個孩子的信心與信任,需要我們的慈心。支持一個喜歡畫畫的孩子有條件畫下去,幫助一個在親情與罪惡之間困頓的孩子理解更廣大的時代真相,這是對生命最具體的恩慈。■
編輯:盧勁杉 lusiping1@gmail.com
你是承擔得起家庭的人嗎?
1.在你童年的記憶中,父母的形象大致是:
a.和睦的,恩愛的,對我很好。b.很艱難地生活著,哭哭鬧鬧撐到了今天。c.至少其中有一個不愛我,也不愛這個家。
2.“家”對你而言意味著:
a.最愛的人在的地方。b.心靈休憩的港灣。c.能滿足我生活需求的地方。
3.當家人或家庭面臨苦難時,你會:
a.家庭的苦難就是我的苦難,苦難會使我與家人更緊密聯結。b.痛苦地承受,無望地挨著,生活本就沒什么希望。c.對家人心生報怨,如果情況太糟,可能考慮另起爐灶。
4.當家人讓你失望時,你會:
a.TA并非一無是處,我會努力讓TA振作起來,更好地生活。b.非常傷心,感到生活失去意義。c.怨恨TA,怨恨生活的不公,不理TA,隨TA去吧。
5.當你讓家人失望時,你會:
a.愧疚,為了這個家的完整和幸福也要改變。b.對自己也感到失望,希望能得到家人的原諒和幫助。c.干脆和這個家一拍兩散。
6.你認為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是:
a.夫妻愛的結晶,血脈的延續,也是夫妻生命的延續。我要讓孩子有個幸福的家。b.有了孩子,家庭更穩固,身為父母,責任更重了。c.家庭中自然會出現的家庭成員,其實心里并不想承擔這份重任。
7.當伴侶有了新歡,要放棄這個家庭時,你會:
a.盡最大努力挽留,但不會失去自己的尊嚴與理智。b.傷心欲絕,苦苦地哀求TA留下。c.隨便,我也早就厭煩了。
(分值:a. 3分 b. 2分 c.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