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生
海南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多項地方新法規,但是,其中兩項法規的二次審議稿中曾出現的關于“改革創新失敗免責”的條款在最終表決草案中被刪除。
人們不禁要問:“革新失敗免責”到底該不該入法,這樣的免責條款在地方性法規中是否可以有呢?
在筆者看來,“革新失敗免責”是一個第二性的問題,它無法獨立存在,要討論“免責”該不該入法,關鍵是看它的對立面是否存在,即我們的法律中是否明確規定了革新失敗“一律追責”。如果法律規定只要革新失敗,不問具體情況和原因一律予以追責的話,那么,就有必要對那些完全出于公心的改革創新失敗予以免責;假如法律根本就沒有相關的問責規定,本身就是允許“探索”和“試錯”的,那“革新失敗免責”就是一個邏輯上不存在的命題,當然沒必要興師動眾地將它寫入地方性法規。
據報道,當初海南相關條例中的“免責”條款是這樣規定的:鼓勵和支持企業和企業經營者改革創新,以及支持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在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中改革創新,先行試驗。對因改革創新未達到預期效果,但其改革創新方案制定和實施程序符合有關規定,個人和所在單位沒有牟取私利,也未與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惡意串通,損害公共利益的有關人員免于追究責任。仔細分析起來,其“免責”條件是極其嚴格的,而且依據我國現行法律法規,這些條件所列的情形本就不該給革新人帶來法律責任,沒有“追責”之說,何來“免責”呢?
在我國,雖然相關法律授權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部分行政處罰,但總體而言,絕大多數違法情形的界定及其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種類、輕重、免責條件,主要由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對于法律和行政法規規定的法律責任(包括紀律處分、行政處罰、民事制裁和刑事處罰),地方性法規不僅沒有權力增減,而且也沒有權力豁免,否則就是越權,就是違反上位法。
盡管如此,“革新失敗免責”寫入地方法規并非沒有任何意義,其積極意義主要表現在鼓勵、導向和宣示方面,同時它也具有釋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