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華 浙江省臺州市政府辦公室
謹防“打拐”滑落為“打貧”
江德華 浙江省臺州市政府辦公室
日前,由于建嶸教授發起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行動,多位參與者在北京召開研討會,出臺了將于全國兩會期間擬交提案草案,從修改立法、完善救助等層面提出建議,以實現“全面禁止兒童乞討”目標。據了解,該行動在各地愈演愈烈,不少反對聲也隨之而起,認為“全面禁止兒童乞討”在另一個層面是剝奪了部分兒童的“乞討權”、“生存權”。
近段時間,在民間打拐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漸成熱點,民間與官方都顯示出極高的參與熱情,積極響應并付諸實施,取得了一定成果。隨著行動深入,作為一種“釜底抽薪”之計,“全面禁止兒童乞討”也呼聲漸高,似乎是順理成章。但問題在于,正如一些反對者所提出的,“全面禁止兒童乞討”恐傷及無辜,確實叫人難以取舍。透過爭議,如何不讓“打拐”滑落為“打貧”,似已成為一道新的公共難題。
追溯緣起,“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行動的初衷是“打拐”,營救那些被拐賣進而被迫行乞的兒童。很顯然,這個行動成立的基礎首先在于,確實存在一批這樣的乞討兒童。然而,經過近段時間各地志愿者和警方的聯手行動,截至目前的結果卻驚人一致地表明,大多數乞討兒童并非被拐賣兒童。相反,越來越多的事實已證明,乞討兒童的主體,仍是那些跟隨父母乞討的兒童。如此一來,“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行動成立的基礎,已并不牢固,甚至可以說是被推翻了。既然如此,進一步“全面禁止兒童乞討”,也就更有必要慎思慎行了。
事實上,大量乞討兒童的存在由來已久,其根源仍在于貧困問題本身。同時,各種社會保障、社會救助和社會救濟等制度建設,也需要一個長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然而,“全面禁止兒童乞討”對于消除貧困本身卻沒有任何幫助,最多只能是掩蓋一部分問題。相反,一旦“全面禁止兒童乞討”付諸實施,反將沉重打擊那些真正因貧乞討的兒童及其家庭,使之失去最后一種獲得社會幫助的手段。這樣一來,“打拐”必將滑落為“打貧”。應當意識到,社會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推出任何一項新的政策或措施,都有可能導致復雜的連鎖反應。因而,我們必須通過艱苦而深入的研究,先認清社會運行的真實機制和現實狀態,再對癥下藥找到切實可行的有效措施,而不能完全憑一腔熱情而盲目行事,以免良好的初衷反而導致不幸的結果。比如,就“全面禁止兒童乞討”的設想而言,至少應當先搞清乞討兒童的規模、構成等真實數據,并且對于其后果進行最為充分的估計,才能提出一個真正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假如按照現在所見,非但無助“打拐”,反而成了“打貧”,那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