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欲專精,豈可無境界?即如讀書之事,不能入境界,又何能陶性情,拓胸襟,增見識,長才干?讀書之境界,古人闡述良多,今借佛家“山水”之論,一表略識之感慨。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讀書如賞山玩水。初入名山,但見奇峰中蒼松虬勁,怪石間翠柏森森,千年古樹煙霧繞,霞光透云林盡染;才見異水,又觀風吹時碧波蕩漾,雨過處荷葉蹁躚,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張潮在《幽夢影》中說:“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讀書時,品文字,味情致,涵“山水”之佳處,詠“山水”之清芬,此得讀書第一境界也。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之巍峨,則思心志之俊潔;見水之委曲,則慕品性之柔婉。子期憑琴聲之突兀,感伯牙之“巍巍乎志在高山”,依琴音之低回,悟伯牙之“洋洋乎志在流水”,知音佳話傳千古。但讀書,可怡情,亦可塞智,盡信書不如無書。世人盡言公瑾為人促狹,豈不知諸葛亮有何周瑜艷羨之處?瑜娶江東美女小喬,亮之伴侶以面丑馳世,瑜知音樂,娛樂場中“曲有誤,周郎顧”,情趣高雅,而亮在山區(qū)研究木牛流馬,瑣碎費神。瑜雖比亮年長六歲,但已是赤壁之戰(zhàn)前敵總指揮,而亮那時僅是一個搞聯(lián)絡(luò)事宜的配角。其實,在歷史上,不管是斗智還是斗力,亮與瑜從沒正面交手過,相反的是,在瑜活著的時候,亮同后人蘇東坡一樣,面對瑜的風采業(yè)績只有仰慕的份兒。倘世人竟相信周瑜死時會說出“既生瑜,何生亮”的話來,那豈不是被羅貫中忽悠了?讀書,能體書中之情感,悟書中之真?zhèn)危_自己之胸襟,展自己之智慧,此得讀書第二境界也。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從文字的“山水”中走來,已識“廬山”真面目,回首“廬山”風光,心中自是超然物外,澄澈淡定了。此時“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但那“山水”肯定別有一番意味:那已是心懷為之陶冶、慧鋒為之磨礪,以臻“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境界的“山水”了。至此,可稱已得讀書第三境界也。
(編輯 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