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旭文
應對電荒需軟硬兼施
□沈旭文
近日,70%以上電煤依賴省外的電煤調入的大省山東,已開始全力實施電煤儲備30天的新戰略,這一標準是往常年份的1倍。分管省長親自帶隊四處求購電煤,以保障發電廠需求。
在全國多個省份均出現“淡季電荒”的情況下,山東提前備戰電荒的舉措引發公眾對今夏各地電力供應情況的更大關注。搶購電煤本身則充分說明,各地“沒電”的關鍵恰恰在于“煤”。
按現行規定,發改委每年都會給發電企業購買的的電煤設定價格上限。隨著近些年各類煤炭需求量的擴大,各煤炭品種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但電煤價格卻受制于國家控制而漲幅不大。在此情況下,市場化的煤炭企業為尋求更高利潤,向火電企業供應燃煤的積極性不高。而電價上調幅度比電煤價格上調幅度還要小,發電企業也陷入了“發電即虧損”的惡性循環。
面對盛夏用電高峰的到來,有關部門的當務之急正是軟硬兼施,是煤企擴大電煤供應量。所謂“軟”,具體便是由國家按照電煤購買合同提供相應數量的臨時性價格補貼,使煤企能從電煤銷售中獲得可接受的利潤,進而提高其生產積極性,擴大實際電煤產量。所謂“硬”,則是對國有煤炭企業下達硬性指標,對電煤在其總產量中所占比例劃出下限。尤其是在國資委已對煤炭行業進行整合的山西等省份,占據主導地位的國有煤企更應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不過無論是價格補貼還是行政指令,都只能作為權宜之計。要從根本上解決“市場煤、計劃電”帶來的體制性電荒,有關部門還應加強煤炭運輸能力建設,降低運輸和中介成本,避免山西部分地區因運輸不便而出現電煤在電荒時滯銷的惡性局面,徹底消除制度性電荒的威脅。
□編輯潘陽□美編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