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 陽
監管部門肩上的重任
□潘陽
近些年,我們在給各種社會問題“開藥”之時,“加強監管”越來越多地成為一味主藥。原因很簡單,僅憑道德約束難以讓社會實現良治,還必須有行政和法律制約,這其中,有關部門的監管必不可少。
盤點近期熱點新聞,我們既遭遇了多個領域出現的舊病新疾,也看到了有關部門在加強監管方面的積極努力,如何擁有讓人放心的監管,值得期待。
今年是我國保障房建設大提速的一年,根據中央部門的戰略部署,要在年內保質保量完成開工建設1000萬套保障房的硬任務。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地方政府念起了“歪經”。江蘇、河南等地被曝將在建的教師宿舍和企業員工宿舍納入保障房房源,使得這項安居工程嚴重縮水;福建龍巖市經濟適用房被某些公職人員“團購”,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占申購者比例近20%;此外,湖南衡山縣電力局、安徽電力公司、央行蘇州支行等違規集資建房,也有將保障房變成“翻版福利房”的嫌疑。
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保障房體系建設被公眾寄予厚望,也被視為讓房價回歸理性空間的有力舉措。然而,目前出現的種種亂象表明,一些利益集團的違規牟利已成群眾“安居樂業”的攔路虎。要想恪守保障房的公益屬性,身負監管之職的有關部門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與保障房建設領域的監管不力相比,食品安全領域的問題也不容小覷。食品安全問題久病不治,生產環節的違規操作難辭其咎,監管環節的疏漏也是一個突出問題。上周二,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7.4%的人認為監管部門應該對頻發的食品安全事故負責,其中89.7%的人認為監管部門應負“主要責任”。這組調查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對監管部門的期待,也給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指明了道路——回歸到完善制度、健全法制的軌道,進一步明晰責任。
5月17日,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國家稅務總局透露:2010年審計機關對部分中央部門已報銷的可疑發票抽查發現,近兩成發票為假發票。
公款消費不透明,發票管理不規范,財務把關不嚴格,“渾水”財務給了一些人“摸魚”的機會。查處出來的假發票挽回不了納稅人的錢打了水漂的損失;假發票無形加大了民眾為社會埋單的成本。“招待費是個筐,什么都能裝”的順口溜表達的是普通民眾的不滿。
在這樣的背景下,監管部門承擔著提振民眾信心的重任。可喜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積極的信號:近日,上海、浙江、廣東等地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了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審計部門要求揪出發票中的“李鬼”,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加強監督檢查,嚴肅查處開具虛假發票的違紀行為,對情節嚴重的,堅決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報銷虛假發票,將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己有,其行為已構成職務侵占罪的,司法機關要堅決追究刑事責任。凡此種種,都讓我們感受到了政府建立和完善監管制度的誠意。
當然,這些只是第一步,更須以制度化的手段建立嚴苛的問責機制,無論是保障房領域出現的問題,還是食品安全、公共消費領域出現的違規現象,一旦明晰了相關主體的責任,就要依法對其進行嚴厲問責。只有監管和問責形成配套機制,才能不負民眾的期待。
□編輯周婕□美編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