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素珍
離婚這筆帳
□ 本刊記者 張素珍
7月6日早晨6點半,程韻(化名)已經起床了,她今天準備正式委托律師向法院提出訴訟,與結婚已經十年的丈夫韓新宇(化名)離婚。她從抽屜里拿出為離婚準備的律師費,輕輕嘆了口氣,不知她是在感慨離婚解脫了感情的帳,還是因為離婚產生了另外一筆帳——“離婚費用”。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如今,這些細胞正隨著社會的發展被吞噬、被撕咬。一向崇尚“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親”的古老中國,正遭遇婚姻動蕩的沖擊。
根據民政部近10年發布的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報告,我國離婚人數已經連續7年遞增。最新公布的全國民政事業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共有46.5萬對夫妻離婚,較去年同期增長17.1%。
隨著離婚率的上升,敏銳的商人嗅出了商機,“婚外情調查”、“離婚咨詢”、“親子鑒定”等一系列新興業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儼然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并被冠以“經濟”之名。這些機構各司其職,分別針對離婚前的準備、離婚本身及離婚后的感情及身體康復提供“專業”的服務,并收取相應的費用。
程韻和她的丈夫韓新宇大學畢業后留京,分別進入規模較大的國企,然后結婚、生子……當兩人的婚姻亮起了紅燈時,程韻選擇訴訟離婚。
韓新宇2008年被所在單位派往廣州工作,回京看望程韻的次數越來越少,程韻心生疑慮,在廣州找了一家“婚外情調查機構”對韓新宇進行調查。程韻分別咨詢了幾家調查機構,收費均在3萬元左右,最后她花了4萬元調查出韓新宇在廣州已和另一女子同居一年。
程韻和韓新宇婚后在北京有兩套房屋,按市場估算價值為人民幣400萬元。程韻以韓新宇是過錯方為由要求北京兩套房屋均歸自己,韓新宇不同意女方提出的要求,程韻便委托律師選擇訴訟離婚,訴訟財產標的為400萬元,律師收取代理費為10萬元,立案之前,程韻先向律師支付了5萬元。
“我在委托律師之前,曾先后找過幾位律師進行過咨詢,有的是按次數收費,有的按小時收費,少則百元,多則上千元,現在還沒立案,我已經支出10萬元左右,我不清楚立案后還需多少費用?”程韻對記者說。
針對程韻的疑惑,記者走訪了康達律師事務所的周新廣律師,周律師說:依據《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三條規定, 離婚案件每件交納費用50元至300元。涉及財產分割,財產總額不超過20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2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依此法規,程女士應交納1.9萬元的訴訟費。
和訴訟離婚的方式相比,婚姻走到盡頭的雙方如果協議離婚,可以節省成本,只需要交納一些工本費和登記費。目前看來,各地規定的離婚證工本費差別不大。當然,有些地區登記部門還會收取一些服務性費用,比如照相費,甚至調解費,這些費用并不是必須交納的,當事人有權拒絕。
最近幾年,聘請律師進行協議離婚的比例逐年上升,協議中牽涉到財產分割、子女撫養的問題。雖然是好聚好散,但是面對具體的財產、子女等問題時也要全面地考慮其復雜性,一旦處理不好,離婚后也會造成不必要的糾葛,甚至可能對將來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所以在簽定離婚協議的時候,應該抱著謹慎的態度,尋求專業的法律服務。
人們對離婚的“寬容態度”,催生了上述一系列“離婚經濟鏈”的出現,并顯現出巨大的潛在客戶量,似乎足以孕育一個新的潛力市場。
截稿之時,記者撥通了程韻的電話,她正在SOHO現代城一家心理康復所接受離婚之后感情上的心理治療,每小時收費為600元。記者為程女士算了一筆帳,她為這場離婚支出的費用為16萬元。
“離婚這筆帳”,從經濟的角度出發很容易算出其支出的費用,但如果從對中國的傳統道德文化的沖擊、對維護社會的穩定角度出發,可能沒有任何一位經濟學者能夠理出其中的社會成本。
□ 編輯于俊霞□ 美編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