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福漢
擔心“抹黑”疑似諱疾忌醫
□ 鄭福漢
在首批廣東省東莞城市形象智囊團成員聘任儀式暨座談會上,領導講話結束后,記者被要求離場,不參加座談會環節。事后,東莞城市形象智囊團成員就此回應稱:因為擔心專家談到負面的聲音時,被媒體選擇性地報道,給東莞城市形象抹黑,希望能諒解。
一個公眾關注的座談會,專家發言卻拒絕記者采訪,理由是擔心被選擇性報道“抹黑”,作為傳播學專家,其解釋與回應的確十分專業,卻難令公眾與記者信服。
選擇性報道是一個十分專業的術語。通常指的是記者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對新聞事實、素材進行篩選、取舍,從而對社會輿論與公眾意見產生一定影響的報道手法。
選擇性報道其實并非新聞真實的天敵。新聞報道幾乎從誕生那天起就無法避免成為選擇性報道的宿命。因為,海量信息如果不被選擇,幾乎就無法進行報道。《紐約時報》前任總編輯愛德溫?詹姆斯就曾說:“我們每一天收到100萬字新聞稿,而只能用12.5萬字——這是一個選擇的過程。”
可以說,目前除了重大突發事件,幾乎所有的報道都是“選擇性報道”。當然,選擇的過程也對如何更準確地反映新聞事實構成挑戰。更何況在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媒體不僅要傳播新聞,更需要傳播的新聞能吸引受眾。于是,一些記者在選擇新聞素材與話題時,為了追求商業利潤、提升關注度,劍走偏鋒、以偏概全,盡管選擇的事實“真實”、“客觀”,但蘊含著信息不全面的危險,如果讀者僅僅根據這些“片面”的“選擇性報道”進行判斷,會產生對不同程度的曲解與誤讀。
這恐怕就是東莞專家擔心“選擇性報道”可能導致“抹黑”負作用的由來。但正如走進飯店,廚師提供的飯菜經過了選擇、加工,就餐也不能確保一定沒有大腸桿菌,我們是不是因此就連餐館也不進了?到醫院去治病,也可能因為醫生選擇藥物、治療方法的失誤造成傷害,我們是否就應該諱疾忌醫?
選擇性報道作為新聞報道不可避免的一種方式,其負作用不可回避,但也完全用不著夸大,更不能成為拒絕新聞報道與信息公開堂而皇之的理由與借口,并影響到公眾合法的知情權、監督權的維護與實現。
這種心態與事例,在現實中比比皆是。一些公眾關注的案件,拒絕記者旁聽,甚至于傳播學的專家、教授,也擔心關于城市形象的這樣公眾關心議題的研討、發言被媒體誤讀,將采訪的記者拒之門外。凡此種種,頗有因噎廢食的味道,是典型的對于新聞媒體報道可能引發負面影響的“防衛過當”。
在信息化時代,新聞媒體對于社會文明進步的作用有目共睹。況且,客觀事實不是記者手中可以任意揉搓擺布的面團,選擇性報道也不是扭曲真相、歪曲事實的“靈丹妙藥”。相關部門與有關人士大可不必對選擇性報道反應過度,更不宜對合法、正當的新聞采訪干預、限制。
一個社會要想進步與發展,應有包容、寬容新聞媒體的雅量與胸懷,要知道記者與媒體也一樣會犯錯。公眾也應提升自己運用與辨識新聞報道的素養與能力,讓建立在蓄意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基礎上的炒作沒有市場。媒體與記者更應提升精準取舍新聞事實的能力與修養,恪守職業道德規范,做到像思想家托克維爾所說:“決沒有硬要事實遷就觀點,而是讓觀點以事實為依據。”如此,我們才能透過媒體一起捕捉這個時代與社會真實的脈動。
□ 編輯 潘 陽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