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 穎
媒體要擔起自己的責任
□董穎
建黨90周年之際,不少媒體展開了重訪革命老區(qū)、報道優(yōu)秀黨員、采訪先進事跡的系列報道。最近,一位在都市報做記者多年的朋友對我說,“原來身邊有這么多值得報道的好人好事,怎么以前沒注意?”的確,這位記者進入報社就專注于負面新聞,養(yǎng)成了“不批判不立題、不揭露不成文”的寫作習慣。而這,也是近幾年我們不少媒體在新聞報道上所形成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
學過新聞的人都知道,“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可現在的一些新聞報道,動輒便從一則“人咬狗”的新聞進行引申,演化出“今后可能每天都發(fā)生人咬狗”,或“今后大部分人都要咬狗”的結論。似乎不這樣不足以吸引他人眼球,就不能引起讀者共鳴。一個企業(yè)出了問題,要放大到整個行業(yè)也許都這樣;一個領導出現了問題,要聯想或懷疑周邊所有干部都有牽連。這大可不必。
翻開報紙,“揭露”“黑幕”“業(yè)內人士報料潛規(guī)則”……比比皆是。似乎我們的企業(yè)或是社會風氣真的已經惡劣到一定程度。可實際呢?
去年有機會和食品研究領域的幾位專家同桌吃飯,其間有人向專家問起該給寶寶選什么奶粉,并說出一串進口奶粉的名字。專家沉吟了一會兒,答道:“選國內的知名品牌就行,其實我們國家的奶粉一點不比進口奶粉差。”隨后幾位專家表示,在國內被揭露出的問題奶粉畢竟是少數,而且后來進口奶粉也查出三聚氰胺。但是,輿論一邊倒的聲音,硬生生把眾多媽媽推向了進口奶粉,一時間,國人對國貨不敢問津。
我們總是說,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些話題、現象、事件等,應怎樣客觀、全面、公正地報道。一位報刊總編私下感嘆:“現在是批評容易,表揚難。”言下之意,如果是質疑、揭短或否定,很簡單,好寫又叫座;而想說些好話,反倒難。弄不好還會招來罵名,讓人以為要替什么人說話,甚至是收了什么好處。
個別媒體,甚至在每年3.15前夕,放出話來——“一定要再揪出一兩個龍頭企業(yè)”。這實在讓人扼腕嘆息。難道我們的媒體,是以放倒國內名牌來吸引眼球的嗎?要知道樹立起一個民族企業(yè)品牌,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在這樣的風氣下,媒體人應冷靜下來想一想:應該呈現給讀者一個什么樣的世界。不可否認,我們是有一些企業(yè)和干部出了問題,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其數量絕對是少數,大部分的企業(yè)和干部是有良知的,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如果以偏概全,用放大鏡去凸現問題,會讓讀者產生不信任甚至恐慌的情緒。
媒體要強調自己的社會責任,這是眼下進行新聞報道應該掌握的起碼原則。對于那些類似“紙餡包子”般不符合邏輯常識,或是低級無聊的所謂熱門新聞,不盲目跟風炒作,多問問為什么;對于那些眾口一詞,輿論一邊倒的新聞,要多角度地進行分析解剖,還事實以本來面目,讓廣大讀者通過報道,看到全面而真實的世界,充滿生活的信心。這才是新聞人所應該堅守的準則。
□編輯潘陽□美編閻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