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專欄作家 陸新之
正如時間有周期一樣,人的記憶記錄著心理時間的周期。記憶有深淺、快樂、痛苦之分別,人類最深刻的記憶,是集體面臨危機的群體記憶,群體危機的記憶經過周期性應對,深入群體潛意識中,形成了集體無意識,形成獨特的世界觀和應對危機的“危機管理”措施,即方法論,進而形成群體的價值判斷。這種記憶周期性地復制并形成集體記憶,就會構成“拋錨”的力量,即時間過去了,群體還會集體將記憶拋錨于過去的事件中。在筆者看來,就經常將當下已變化了的政策、管理、資金、技術、市場類比于過去“相似”的事件,從而形成對事件的群體拋錨性判斷這一層而言,滬深股市的投資人可能符合集體記憶與記憶拋錨的所有條件。所以,A股熊短牛長,也正是中國經濟無序震蕩的一個大概率事件。
中國自重新有股市以來,當股民與股市“相見”后,就被資本市場這種新時代的投資魔方所迷戀。二十多年來,中國股民對于股市,無論漲跌,不離不棄,忠誠可嘉,成為投資史上和世界上“最可愛的人”,即使沒有回報,還是對市場依依不舍。雖然對于多變的市場不相知,但仍然纏綿不斷,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
有了這樣一群雖然想回報,卻面對風險于不顧,只癡情收益的投資者,中國股市就有希望。如果市場能公正、公開、公平地建立起游戲規則,資金就會源源不斷地輸入市場,特別是炒房已經高難度的時候。誰能提供投資者風險/收益匹配的新產品,誰就能獲得市場的相識相知,并贏得投資者的心。
中國未來會否出現如有些外資言之鑿鑿的高于迪拜的地產泡沫姑且不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群體心理極度興奮,就會將政策、法規、管理、市場、技術等限制的防洪堤沖垮,將行情拉到事后不可想象的高位;如果群體心理興奮到極點而出現強烈的政策壓縮,過度樂觀就會向過度悲觀轉變,甚至可能將行情打跌到價值線以下。
2008年的金融海嘯之后,國際經濟的變化耐人尋味。一方面,美國是一個很成熟的市場經濟,面對危機時,恢復的過程比較溫和、緩慢,但是有持續性。反過來,中國2008年的11月份以后,是通過“西醫療法”,類似打強心劑的方法,強烈地推動經濟恢復?,F在看來,我們政策的后遺癥比美國大一點。這是一個基本的背景。
在開放的背景下,有國際資本、國家資本、機構資本和居民資本四種力量共同作用于資本市場。價值規律強大無比,政策力量只有合乎價值規律,才能發揮事半功倍之功效。如果投資者順從合乎價值規律的政策方向進行投資,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收益。筆者在年初就指出,今年的股市會非常難操作。尤其是春節之后,都不是買股票的時機。要到第三季度才有轉機。
近期長江流域旱澇互換,將真正驗證筆者“物價前高后低”的判斷。長江流域的夏雨,將為秋糧的豐收提供自然條件,物價前高后低將會為貨幣政策的適度調整提供條件,即會出現貨幣政策前緊后松。如果是這樣,年前筆者預測的“股市前震后揚”就會成立。那什么行業會揚——低估值的銀行、鋼鐵、有色、機械等揚的可能性較大。
對于居民資本來講,不應以好或壞來主觀評判一個公司或股票,而是在客觀地比較后判斷其是否符合價值,然后再做結論。選擇公司或股票,起碼要進行三種比較:一是比較這家公司股票的歷史估值是否已進入自身或行業低估值區間;二是比較公司或行業估值水平與其它行業比較是否處于最低水平;三是與國際上類似行業或公司比較,這家公司或行業是否已處于低估值狀態。
未來資本市場的投資重點,應是與民眾密切相關的社會消費類的醫療、保險、教育、環保、新能源等領域。這是符合當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潮流的。當然,作為產業升級必需的裝備工業,也是綜合國力提升的硬實力,也能提供相應的投資機遇。
中國新時代 2011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