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德峰
時事評論·法制時評
申領駕照能與器官捐獻掛鉤嗎
文/孔德峰
有媒體報道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日前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國有望年內實現申領駕照時進行器官捐獻意愿登記。屆時,居民在申領駕照時將對萬一遇到車禍等意外情況死亡后,是否愿意捐獻自己的器官以及捐獻何種器官作出選擇。
看到這則新聞,頗感有些莫名其妙,申領駕照什么時候又和衛生部扯上了?據稱,這是借鑒了國外的做法。現在有些司法的、行政管理的事宜,不緊密結合我國的發展現狀,言必稱希臘。就單從邏輯上講,也不能因為西方存在類似做法,我們就要模仿。
“每個人都有選擇權。這是人權問題,不存在不愿意就是不光榮這類問題。”這話聽起來貌似很尊重人權,很尊重選擇自由。不過實際上掩蓋了這樣一種事實,那就是當登記器官捐獻意愿成為領取駕照的條件時,登記者可以有選擇登記同意捐獻或者不同意捐獻的權利,卻沒有不進行登記的權利,這難道不是一種強制嗎?
再進一步要追問的是,人體器官捐獻的意愿為什么要和申領駕照掛鉤呢,而不是要在辦理身份證、結婚證、房產證等手續時掛鉤呢?也許衛生部想當然地認為,開車是一項危險的活動,但據我所知,與駕車相比較,還有很多活動也是具有危險性的呀!
如果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問題,器官捐獻意愿應該屬于遺囑的性質,屬于個人私權利范圍內的事。因此,遺囑的做出是非常隱私的事情,并且直到其死亡發生之前,遺囑人都可以因為想法的改變而修改遺囑。衛生部門將本屬于個人私權利范圍內的事情,交給國家機關登記管理,毫無疑問是對于個人權利的不當干涉。更重要的是,如果登記人此后改變了想法怎么操作,還要祈求登記機關予以變更嗎?如果果然如此,那么個人決定遺囑內容的自由豈不是要交給國家機關來決定了?
人是社會性的存在物,社會的和諧存在以人的相互幫助為前提,因此,捐獻器官絕對是一項莫大的善事兒。但是行善屬于道德的范疇,國家機關絕沒有理由干涉公民行善。筆者誠懇地希望,一心要做善事的衛生部門官員、專家,認真做好本職工作,這種“節外生枝”、“搭車收費的事兒”還是盡量少想少干吧。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