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茂盛
(曲靖師范學院體育學院,云南 曲靖 655011)
文明沖突論下的奧林匹克運動冷思考
葉茂盛
(曲靖師范學院體育學院,云南 曲靖 655011)
“文明沖突論” 自上個世紀被提出以來,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認同與支持。當我們用這一西方人的理論研究同樣源自西方的奧林匹克運動時,一些被我們忽略的事實逐漸浮出水面:文明沖突論較好地揭示了奧林匹克運動中某些國家融合和某些國家分裂的必然性;源于同一文明的國家共同采取抵制奧運會的行動是具有文化合理性的;西方文明在奧林匹克運動中處于絕對主導地位;以及在奧運會申辦中的文明沖突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文明沖突論;奧林匹克運動;文化
上個世紀,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提出了“文明沖突論”。這一理論被用來構建人們理解全球世界政治的模型,并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它喚起了人們對文化因素的注意,文明的分析框架也因此被東西方國際關系學家所關注和使用。同時“文明沖突論”也提出了對“普世文化”的反對:“在未來的歲月里,世界上將不會出現一個單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將有很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擁有世界上的主要權力?!盵1]2
文明沖突論被越來越多的西方與非西方的學者所接受,并被用于各種國際現象的研究中。但是到目前為止將之引入奧林匹克運動研究的學者及成果仍然較少。在以往的奧林匹克運動研究中人們更喜歡從經濟、政治、文化等角度進行探討。今天,當我們用文明沖突論的觀點重新審視奧林匹克運動時,將不難看出一些顯而易見卻又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問題。
人類的歷史是文明的歷史,在整個歷史上文明為人們提供了最廣泛的認同。在用以思考人類的發展上,文明提供了不可取代的思路。
古往今來眾多學者雖然在文明的比較分析上各持己見,但是在文明性質的認同和變化的中心命題上仍存在著較為廣泛的一致:文明被看成是一個文化的實體。文明和文化都涉及一個民族全面的生活方式,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它們都包括“價值、規則、體制和在一個既定社會中歷代人們賦予了頭等重要性的思維模式。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客觀因素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類歷史上的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世界上的偉大宗教。
當代大多數學者認為:當代的主要文明有中華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和西方文明。它們基本上可以列舉如下:
1.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主要包括中國和中國以外的東南亞以及其他地方華人群體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鮮的相關文化。它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少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前,甚至還可能再往前追溯一千年。所有學者都承認存在著單一的獨特的中國文明,或存在兩個前后相繼的中國文明,其中一個在公元初世紀前后繼承了另一個。一些學者又將稱中華文明為儒教文明或中國文明,雖然儒教文明是中國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但是中國文明卻不僅是儒教文明,而是超越了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中國,所以稱為“中華文明”(Sinic)更為合適。
2.日本文明
日本文明是中國文明的后代,但它是另一個獨特的文明。它與作為政治實體的日本國重合。日本文明出現于公元100—400年之間。少數學者曾經將日本文明和中華文明合稱為遠東文明,現在看來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3.印度文明
長久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在南亞次大陸存在著的一個或一個以上相繼的文明,它至少源自公元前1500年。自公元前2000年以來,印度教雖然幾經變化,一直是南亞次大陸文化的中心,也是印度文明的核心,現在它依然起著這種作用。和中華文明一樣,印度文明也超越了國家的范圍,甚至包括一些當地的穆斯林社區和更小的少數文化。
4.伊斯蘭文明
伊斯蘭文明主要以伊斯蘭教為精神核心,在其長期的發展中逐漸粘合而成為一個整體。伊斯蘭教起源于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然后迅速傳播,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并向東伸展到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所以許多獨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于伊斯蘭文明之中,包括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馬來文化。
5.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出現在公元700—800年之間,在學者眼里一般分為三大部分: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長久以來“西方”被普遍用來稱呼西方基督教世界。在宗教革命的影響下,歐洲和北美將天主教和新教文化結合在一起,而拉丁美洲一直是天主教的世界(雖然主觀上一些拉美人在自我認同上存在分歧,但是拉丁美洲認可被看作西方文明的次文明),這樣,西方就包括了歐洲、北美、拉丁美洲以及其他歐洲人居住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另外,荷蘭、法國和英國的殖民者共同在南非創造了一個多板塊式的歐洲文化。
6.非洲文明
非洲的發展受到外力的嚴重影響,非洲大陸的北部及非洲東海岸屬于伊斯蘭文明。歐洲的殖民活動將基督教帶到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再加上其本土的一些文明,這些造成了非洲大陸的分裂。所以大多數學者尚不承認在非洲大陸存在一個獨特的文明。但是隨著非洲人的非洲認同感在日益發展,可以想象這個地區可能會粘合成為一個獨特的文明。在一些國際事務中非洲文明各組成部分正在逐漸靠近,越來越像一個整體。
各文明產生后先后經歷了最初的遭遇、近代的沖擊和當代的相互作用等三個階段。當代的相互作用階段是文明間的關系中最為頻繁和緊張,也最為平等和互惠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西方所造成的文明間的政治思想沖突正在被文明間的文化和宗教沖突所取代。代表晚期西方文明的產物——意識形態已經衰落,一個多文明的體系正在形成,一種基于多文明的國際分裂局勢也正在形成。
奧林匹克運動中多次出現了令世界人民歡欣鼓舞的積極性“政治事件”,以前我們一直解釋為體育的政治功能的一種表現。但是,當我們用文明沖突論的觀點來解釋時會發現其中深藏的必然性。
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朝鮮和韓國的代表隊在“半島”旗的引導下共同組隊參賽。兩個由于冷戰被意識形態分裂長達50年的國家終究由于共同的文化而逐漸靠近。當時的媒體稱之為“朝鮮半島走向統一的信號”和“奧運會的偉大勝利”。其實,類似的事件早在1968年第十屆冬季奧運會上就已經出現過。當時的主辦國法國作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拒絕承認民主德國,并因此拒絕發給民主德國簽證。于是在開幕式上,我們看到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作為一個代表隊參賽(之后,兩個德國最終統一)。
類似的情況還有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中國澳門在奧運會及各項國際大賽中的逐漸靠近、統一。正如亨廷頓所指出的:“人們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他們認同于部落、種族集團、宗教社團、民族,以及在最廣泛的層面上認同文明……民族國家仍然是世界事務中的主要因素?!盵1]8深受同一文明影響的兩個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具有難以磨滅的吸引力。
同樣的,文明沖突論也正好闡釋了前蘇聯和獨聯體在奧運會中分崩離析的必然性。
1976 年蒙特利爾奧運會開幕前,20多個非洲國家退出奧運會,其中有7個已經注冊參賽的國家宣布不派團參加奧運會。事情的起因僅僅是因為奧委會允許新西蘭參加奧運會。這些國家抗議的原因卻是新西蘭在奧運會之前,與同屬西方文明并且堅持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南非進行了一場橄欖球友誼賽。在這一事件中,剛剛崛起的非洲文明顯示了她非凡的文化粘合力。黑非洲成功的以一個文化整體的形象出現在奧林匹克運動中。
之前的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上,因為蘇伊士運河沖突導致6個阿拉伯國家退出。
1. 奧林匹克運動奧林匹克委員會成員
奧林匹克運動源自西方,其西方文明主導的意味猶如其名稱一樣的顯而易見。這首先表現在奧林匹克運動的決策層有西方人士主導。“在國際奧委會的123名委員中,一大半(52.6%)來自歐美國家?!盵2]歐洲主導地位的強大程度甚至對年輕的奧運選手也產生了深深的影響。例如在2000年9月16~27日在奧運村舉行的運動員委員會選舉中,有5216名運動員(為全體參賽運動員的47.26%)參加投票,候選人共44名(非洲5名、美洲6名、亞洲9名、歐洲22名、大洋洲2名),結果當選的8人分別為北美洲2名、歐洲5名和大洋洲1名。全部來自西方文明!
2.奧運會競賽項目與參賽情況
在奧運會的競賽項目中,源于西方的運動形式占據了壓倒性的地位。其中,夏季奧運會的28個大項301個小項中除了柔道、跆拳道等極個別的項目外,均為西方運動項目。
同時,非西方文明國家的奧運參與水平也比較低。以2000年悉尼奧運會為例,其參賽的10651名運動員中有近一半(49.6%)來自于歐洲,再除去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拉丁美洲等同屬西方文明國家的運動員,那些來自于非西方文明國家運動員的數量明顯少得多。再考慮到這些國家的人口數量占到世界人口79%這一事實,其奧運參與狀況還遠不能使人滿意。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上,有71個國家和地區奧委會派出的運動員不足5人,這些國家和地區多數屬于非西方文明。
奧運會極少在非西方文化傳統的城市舉辦,這已經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中顯而易見。然而申辦過程顯現出的文明沖突卻被我們所忽略了。

表1 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申辦城市投票情況
如表1所示,在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申辦投票中,我們看到了戲劇性的一幕。
在第三輪投票中,我們可以看出北京得票數要高于悉尼。但是在第四輪中悉尼卻后來居上。很明顯原本投票給曼徹斯特的委員們多數把手中的票投給了同屬西方文明的悉尼。顯然這一幾乎完全是沿著文明界限進行的投票,把舉辦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的資格給了悉尼,而不是北京。
類似的行為并不是孤立的。位于拉丁美洲的里約熱內盧獲得2016年第31屆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在普通人看來似乎是奧林匹克運動對從未舉辦過奧運會的南美洲的照顧。但是事實上這不過是西方文明對拉美文明——西方文明的次文明(或者可以直接表達為西方文明)的認同表現。
更為嚴重的是,在同一場競爭中,非西方文明城市甚至沒有了出場的機會。伊斯蘭文明下的城市多哈同樣進行了申辦2016年奧運會的各項準備工作,而且條件不錯。但是就因為其氣候適合在12月進行比賽,國際奧委會就以時間不合要求為由拒絕其進入申辦城市的最后競選中。其實如果要鼓勵區域和民族性的賽事舉辦熱情,2016年奧運會的舉辦時間并非不能調整到12月舉辦,而且實際上1964、1988、2000年的夏季奧運會就都不是在7~8月舉辦的。[3]這一固步自封的行為極大的傷害了申辦城市的熱情。
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它認為:人類在文化上正在趨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價值、信仰、方向、實踐和體制。它被非西方國家頑強地抵制著。
19世紀西方國家曾使用“白人的責任”思想為西方擴大對非西方社會的政治經濟統治做辯護。進入20世紀后在西方強大的軍事及經濟能力支持下,這一思想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現在,這種思想擴大為西方世界試圖在全世界建立的“普世文明”,它十分傲慢的認為:由于蘇聯共產主義的垮臺,西方就永遠的贏得了世界,穆斯林、中國人、印度人以及其他文明的人們將倉促地把西方文明作為唯一的選擇來接受。
反觀現在的奧林匹克運動,我們不難發現,非西方文明的形象頗為暗淡與虛弱。國際上對如何在更多的國家,特別是非西方國家開展奧林匹克運動展開了長久的討論。但是這些討論卻都集中在如何幫助這些國家改善接納西方體育的條件。典型的西方中心主義!完完全全地忽視、漠視著非西方文明國家多姿多彩的體育文化!既定的西方模式已經深深地制約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奧林匹克運動高喊著以“促進世界和平、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為宗旨,其自身思想卻體現 出早已過時的“普世文明”觀念。
展望未來國際體育文化的發展,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多元的體育文化世界。當今,世界各民族的體育都在走向現代化,但這并不會使體育交流成為多余,反而會使交流更加發達。這是因為:第一,隨著現代化建設進程而帶來的各民族體育的振興,促使人們去進行更為廣泛、更為頻繁的體育交流。第二,人類的心靈永遠需要互相溝通和理解,人類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周期性需要不斷向外拓展才能滿足。人類的文化發展需要在多樣化的異質文化中取得靈感和借鑒,這是人類文化交流永恒的內在動力?,F代化為這種永恒的內在動力轉化為對象化的活動開辟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國際性賽事中為各文明的體育發展、交流與融合留出一定的余地早已成為尊重多元體育文化的一種必然選擇。奧林匹克運動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關鍵點:世界正在從根本上變得更加現代化和更少西方化,如何接受這種變化將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新課題。
[1][美]塞繆爾·亨廷頓,周琪 等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2.
[2]任海等.奧林匹克運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104.
[3]易劍東.如何確保奧運會世界首要賽事的地位[J].體育學刊,2009(10).
The Cold Thinking About Olympic Movement Under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YE Mao-sh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Qujing Normal University, Qujing 655011, China)
Since the last century,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has been support by more and more scholars. When it be used to study the Olympic movement, we can see some ignored fact: It reveals a better integration of certain countries and certain countries, the inevitability of division; Civilized countries the same support for other countries to boycott the Games action is a civilized rationality;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the Olympic movement in absolute dominance; In the Olympic bid,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clash of civilizations; olympic movement; culture
G113
A
1008-9128(2011)03-0053-03
2011-04-15
葉茂盛(1982-),男,河北衡水人,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責任編輯 自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