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歌
“土匪搶親”是文化亂象
■張冰歌
去過陜西省寶雞市吳山景區的朋友大都看到過“土匪搶親”游戲,你可以扮作被搶的“新媳婦”,也可以扮作手持駁殼槍的“土匪”。然而,寶雞吳山景區煞費心機推出的這個旅游項目,許多游客并不買賬,“這個旅游項目宣揚‘土匪文化’,分明是把恥辱當光榮,與寶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大環境格格不入”。
前段時間,黃山市普仁灘景區開發了名為“紅色實戰”的旅游項目,讓游客扮日軍搶“花姑娘”重現“鬼子進村”。對此,輿論一片喊打之聲尚余音繞梁。如今,寶雞吳山景區又來了“土匪搶親”,還美其名是挖掘當地“土匪文化”,著實是對文化的糟蹋。

寶雞吳山景區為何要用“土匪搶親”來招徠游客?原來是有一定的歷史背景:1920年前后,軍閥混戰,當地出了許多土匪,最多時候發展到3000多人盤踞于此。這些土匪霸占民女、搶糧抓人,干盡了壞事。鑒于此,當地政府“挖掘”了這一“土匪文化”。
更令人費解的是,對于這一“土匪文化”,當地不少人士認為“蠻有創意”,甚至有人指出“不怕質疑,就怕沒有人知道吳山”。言下之意,不管是什么“文化”,能吸引游客、增加收入就好。
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曾說過:文明的、知識的、道德的、真善美的文化尊嚴一旦被踐踏被玷污,被糟蹋的文化反過來一定還會糟蹋人的精神。寶雞吳山景區所推出的“土匪搶親”,正是對文明的、知識的、道德的、真善美的文化尊嚴的踐踏和玷污。
發展旅游并沒有錯,搞點噱頭營銷也無可厚非,問題是搞什么?寶雞吳山景區雖曾有3000多土匪盤踞,但給當地人民留下的是慘痛的記憶,這本身就不是什么文化。如果非說是文化,也只能算是個“糟粕文化”,就算拿來做噱頭,上演的也該是“人民軍隊剿匪”、“人民群眾抗匪”等場景,而不是“土匪搶親”之類。
當歷史成了消費品,當公共資源的公益性被利益替代,哪怕是厚重的文化承載也可能被娛樂起來。只能說寶雞吳山景區把文化旅游娛樂到了極致。我們不能指望一邊兜售消費主義價值觀,另一邊能讓文化真的厚重起來。只有公共資源回歸公益性,才能解決當下以文化為名的行業亂象,展示出文化的真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