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敏 濮于宇
紅色記憶 傳奇浙江
■李佳敏 濮于宇
從南湖紅船揚帆起航的那一刻起,中國共產黨駕駛這艘紅船,已經駛過了90年的光輝歷程。在這90年里,浙江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留下了深刻的浙江印跡。
尋根溯源,撫今追昔。在建黨90周年之際,我們沿著前人留下的紅色印跡,共同追憶這些發生在浙江的重要歷史事件。
作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重要的“紅色經典”之一——《共產黨宣言》,影響了幾代共產黨人。譯者陳望道的名字,也永遠留在了中共90年的歷史長卷中。
20世紀初葉,一批思想先進的中國青年先后旅日求學,陳望道正是其中之一,留學期間他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對陳望道的一生而言,1920年是一個重要坐標。這一年,29歲的陳望道收到《民國日報》邵力子的來信,得知上海《星期評論》社的戴季陶請他翻譯《共產黨宣言》,對方還提供了該宣言的一個日文版和李大釗從北大圖書館借來的英文版。
在隨后的日子里,陳望道把自己“關進”了浙江義烏老家的柴房,廢寢忘食翻譯全文。在如今那間已經破舊得幾乎蹤影難覓的柴房中,還留下了他一邊翻譯一邊吃粽子,誤把墨汁當紅糖放進嘴里的一段佳話。
今天,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陳列的《共產黨宣言》珍貴譯本上,我們依然能辨識出,最初陳望道將馬克思的名字翻譯為“馬格斯”。1920年《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出版,從此開啟了這部紅色經典在中國土地上的廣泛傳播。
在蕭山衙前鎮鳳凰村的一個山岡上,一座烈士墓碑高高聳立。她深情俯瞰著這片紅色的土地,把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昭示給后來者。烈士墓的主人名叫李成虎,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第一個農民運動的領袖之一。
1921年夏天,在共產黨人沈定一指引下,頭戴氈帽,已經68歲的李成虎發動并組織了農民協會,同地主奸商斗爭,農民們搗毀了哄抬糧價的米店,迫使地主和官僚寫下同意農民在西小江養魚的字據。
這讓農民看到了團結的力量,提高了斗爭的信心和勇氣。9月27日,衙前農民協會成立,沈定一等人起草了中國現代農民運動史上第一個革命斗爭綱領——《衙前農民協會宣言》和《衙前農民協會章程》。
雖然已近古稀之年,但充滿斗志的李成虎依然被大家稱為虎將,短短一兩個月時間,這波農民運動的風潮遍及蕭山、紹興、上虞3縣共82個村,但很快被軍閥當局血腥鎮壓,李成虎也被逮捕。這年冬天,李成虎英勇就義。



衙前農民運動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有組織有綱領的農民運動,被稱為“全國農民運動歷史的最先發軔者”。這次農民運動雖然時間不長,但它揭開了中國現代農民革命斗爭的序幕,顯示了農民群眾潛在的偉大力量。
水鄉嘉興,歷史長河中駛過多少槳聲帆影,但唯有一葉紅船,彪炳史冊、享譽神州。
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于是,以李大釗和陳獨秀為首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但是,7月30日晚,因會場遭法租界巡捕搜查而不得不改變會議地址。
到哪里去才合適呢?正在大家躊躇之際,上海代表李達的夫人王會悟提出去嘉興南湖召開會議的建議,得到大家一致認同。
跌宕起伏中召開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過了黨的第一個綱領,討論了實際工作計劃,決定集中精力領導工人運動,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一大在南湖的這艘船上閉幕。“開天辟地”、“煥然一新”,毛澤東曾用這八個字來形容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非凡意義。
凝聚著黨誕生歷史的一艘普通畫舫也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了聞名中外的紅船,也成為了中國共產黨揚帆啟航的地方。
“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慶工農。重來正值清明節,煙雨迷蒙訪舊蹤。”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故地重游時,在紀念船上留下了讓后人回味的詩篇。
西湖,不僅以景色風光秀麗、歷史文化深厚而聞名于天下,而且見證著中國共產黨人革命斗爭的光輝歷程。中國共產黨在創建初期,曾在美麗的西子湖舉行過一次特別會議,為黨的歷史卷軸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22年8月,年輕的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們,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討共產黨與國民黨兩黨合作的形式問題。
陳獨秀主持會議,馬林將共產國際的指示信讀了一遍后,詳細闡述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馬林講話后,與會人員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
會議整整開了兩天,最后決定在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條件下,中共少數負責同志可以根據黨的指示,加入國民黨成為黨員。在此基礎上,1923年6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正式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不久,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太雷、張國燾、俞秀松等中國共產黨的少數負責人即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并開始幫助孫中山先生籌備改組國民黨組織的工作。
皮市巷,一個被稱為杭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地方,屬于杭州的老城區,位于繁華的慶春路和解放路之間。中國共產黨杭州小組正是在此成立,這是浙江省最早建立的中國共產黨地方組織。
1921年的冬天,杭州印刷工人徐梅坤在上海第一次與陳獨秀見面,并進行了長談。不久,陳獨秀就介紹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22年8月底,時任中共上海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的徐梅坤,在上海前往杭州的火車上周密思考著建立和發展江浙地方黨組織。
皮市巷3號——徐梅坤選定的落腳點。它的主人劉大白曾是宗文中學的學生,所以,這里也成為了宗文革命師生秘密的“紅色據點”。1922年9月初的一天,三位不同尋常的客人齊聚皮市巷3號。其中時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部主任的于樹德,以浙江法政學校教員的身份前來;一身戎裝的金佛莊,也與徐梅坤取得了聯系;另外一位則是杭州閘口鐵路機修廠的鉗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特派員沈干誠。經過簡短的儀式后,徐梅坤莊重宣布,中國共產黨杭州小組成立,隸屬于中共上海地執委兼區執委領導。
中國共產黨浙江地方組織的成立,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馬克思主義傳播和杭州工農運動蓬勃發展的結果,是浙江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楠溪江上游,巖頭村西北約6公里處,有一座靜謐恬適的村莊——五 村。山岡上,雄偉地矗立著紅十三軍紀念碑。碑高10米,張愛萍將軍手書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紀念碑”13個熠熠生輝的金色大字,鐫刻在碑體的青石上。
“村村餓殍相枕藉,十村九室無炊煙”,詩句描述了1929年浙南地區發生的大災荒。而國民黨政府的苛捐雜稅卻有增無減,天災與人禍疊加。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浙南地區先后爆發了多起大規模的農民武裝暴動,其中以永嘉縣西楠溪地區最為激烈。
按照中央巡視員金貫真的建議,中央軍委于1930年3月初派軍事干部胡公冕回家鄉組織紅軍。3月9日,在永嘉黃皮成立“浙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5月初,各地紅軍游擊隊相繼集中到永嘉楓林整訓,宣布浙南紅軍游擊隊統一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正式成立紅十三軍軍部,胡公冕任軍長,軍部設在永嘉五 村。
紅十三軍軍部建立后,以各地游擊武裝為基礎,先后建立了3個團。紅十三軍全盛時期,人數達6000余人。主要以永嘉、溫嶺、永康、縉云為中心采取游擊戰術,足跡遍及浙江南部20多個縣城和山區,曾一度攻入平陽和縉云縣城。然而,在國民黨軍的瘋狂“進剿”下,紅十三軍主要領導人或犧牲或離開,戰斗頻頻失利。
“但是,紅十三軍用悲壯歷程構成的英雄詩篇,像不滅的火種,撒向人間。”事隔80載,后人并沒有忘記,紅十三軍這些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為革命承擔了多少的苦難和艱險,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祖國美好的春天。
浙江溫州平陽縣山門鎮素有“浙江延安”之稱,是一塊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熱土。特別是粟裕、劉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挺進浙江,在這片土地上烙下了紅色印記。為了紀念在革命中“流血、流汗、不流淚”的革命烈士,當地政府在平陽縣山門鎮鳳嶺興建了紅軍公園和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等建筑。紅色建筑群,猶如革命烈士的鮮血將山嶺染紅。

上圖:紅十三軍軍部舊址。下圖:紅軍挺進師紀念館。

上圖:中共浙江省委機關舊址。

下圖:杭州談判舊址——澄廬。
1935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贛東北蘇區成立,粟裕任師長,劉英任政委。1935年 3月 23日,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在浙西南、浙南大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開辟了浙西南、浙南游擊根據地,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開展了土地革命。7月底8月初,挺進師發起“八一大示威”,開展“繳槍擴軍”運動,擴大了紅軍的政治影響,給國民黨反動當局以有力的打擊,有力地掩護和策應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
抗日戰爭爆發后,浙江國共雙方達成合作抗日的協議,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遂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并于1938年3月,由粟裕率領開赴皖南,正式編入新四軍序列,開始了抗日斗爭。
杭州湖濱一公園游船碼頭附近,有一幢沿湖而筑的黃色三層西式別墅——澄廬。
1927年,蔣介石、宋美齡在上海完婚,作為結婚禮物,“澄廬”的主人盛恩頤將其贈與蔣宋夫婦。1937年初,蔣介石由于腰部受傷來此療養,在此會見了周恩來、潘漢年并開始談判。
1937年3月24日至月底的“杭州談判”使得國共合作一致抗日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此次會談地址除了澄廬之外,還有煙霞寺、柏廬以及德清莫干山的白云山館。
煙霞寺原位于杭州市區翁家山東北方的煙霞嶺,解放后已不存在,原寺址改為煙霞茶屋。從煙霞嶺西麓拾級而上就是著名的煙霞洞。
在杭州鳳起路的東邊有一套看上去并不起眼的舊式建筑——柏廬別墅。進門之處,掛著一幅周恩來與國民黨聯絡代表張沖的合照。這幢別墅建于民國,曾做過浙贛鐵路局局長杜鎮遠、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的官邸,解放后一直是杭州鐵路系統的招待所。
白云山館位于莫干山蘆花蕩公園上端,此處綠蔭環抱,白云繚繞,一眼望去,儼然一幅“白云生處有人家”的寫意山水畫。1928年,國民黨元老黃郛買下莫干山的509號別墅,取名為“白云山館”。最終,就是在這里,國共實現了第二次握手。
歲月悠悠,有些人早已逝去,卻依然長存于人們的記憶里,鮮活于當地人的自豪中。在浙江永康馬頭山麓的一座陵園里,一位革命先烈靜靜地長眠于此,他就是抗戰時期中共浙江省委重建后的第一任省委書記——劉英。
劉英是江西瑞金人,1929年,在他24歲時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參加過中央蘇區5次反“圍剿”斗爭,屢立戰功,與粟裕一起創建了浙西南、浙南游擊根據地,在浙江這片土地上進行了3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1938年5月7日,為加強對分屬不同系統的浙江各地黨組織的統一領導,劉英、顧玉良、汪光煥等在平陽縣玉青巖村召開會議,撤銷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和浙江省工作委員會,成立中共浙江臨時省委。1938年9月,經中共中央批準,浙江臨時省委轉為正式省委,完成了中共浙江省委的重建,而劉英也正式成為浙江省委重建后的第一任省委書記。
在劉英的領導下,重建后的浙江省委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各種救亡團體、報刊和書店如雨后春筍般地大量涌現,浙江成為全國抗日救亡活動搞得最好的省份之一。
1942年2月,由于叛徒出賣,劉英被國民黨殺害于永康馬頭山麓的丹楓樹下。
平陽縣的冠尖和馬頭崗,一東一西、一高一低,遙相對望。歷經歲月的洗禮,村子里幾間素雅的民房越發顯得古樸,散發著濃郁的歷史氣息,中共浙江省一大陳列館就坐落于此。
1939年,國民黨頑固派開始積極反共,在各地瘋狂捕殺共產黨人,形勢非常嚴峻,中共浙江省委的領導人決定召開全省黨代表大會,以確定今后的工作任務,而會議地點的選擇非常重要。
浙南馬頭崗、冠尖山一帶森林茂密、古木參天、山路陡峭、地勢險峻。1930年開始,中共浙南黨組織的早期領導人在此開展了革命活動,是當時中共在浙江開展革命活動的重要區域之一。同時,當地貧苦村民積極擁護、支持和參加革命,為黨組織和紅軍提供食宿,站崗放哨,遞送情報,一部分優秀分子加入了革命隊伍和黨組織。
基于如此的天時地利人和,浙江省委最后決定于1939年7月21日在浙南平陽縣鳳臥鄉召開會議。會議分別在馬頭崗和冠尖召開。
出席大會的代表26名,列席代表9名,代表全省19000多名黨員。時任浙江省委書記劉英代表省委作政治報告,各特委代表也在大會上作了工作匯報。大會分析了當時正在急劇變化中的浙江局勢,提出了動員各界各階層人士共同抗戰,武裝保衛浙江,改善民生,促進政治民主等主要任務。
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浙江黨組織召開的唯一一次全省黨代表大會,對鞏固黨的組織,堅持團結抗日,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玉龍吼山山為開,懸濤迸出翻崔嵬。回風便可作飛雨,共聽萬壑鳴春雷。”在四明山麓的章水鎮樟樹村,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館就坐落于此。
在四明山革命紀念碑前,刻有“浙東劉胡蘭”李敏烈士的肖像。作為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年輕的女區委書記,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李敏在殘暴的國民黨頑軍的槍刺下,壯烈犧牲,年僅21歲。

上圖: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下圖: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馬頭崗。

上圖:浙南游擊隊紀念碑亭。

中圖:新四軍蘇浙軍區一縱隊司令部舊址。

下圖:2009年1月,新中國第一個居委會——上羊市街居委會成為了杭州試點社區公共服務工作站的首批試點單位。陳建榮 攝
李敏同志為之奮斗的浙東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1941年5月起,中共浦東工委領導的武裝南渡杭州灣到達浙東敵后,開辟了三北抗日游擊根據地,拉開了創建浙東抗日根據地的序幕。浙東黨組織在各方面大力支持南渡部隊,為建立和發展根據地創造有利條件。
1942年7月28日,以譚啟龍為書記的中共浙東區委成立,統一領導浙東抗日斗爭,黨領導的浙東各抗日武裝統一整編為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起了以四明山為中心,包括三北、四明、金蕭、淞滬根據地和三東游擊區的浙東抗日根據地。
“英雄拋碧血,化為紅杜鵑”。俯瞰這座用熱血浸染的四明山脈,上面已開出朵朵紅花,嬌艷欲滴,生機盎然。
古槐參天,銀杏華蓋,松柏掩映,翠竹交織,百花吐蕊,綠草如茵,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就置身于這叢盎然綠意中。
走入位于長興縣溫塘村的紀念館,感受著它古樸自然、莊重典雅的氣息,透過館內收藏的645件珍貴文物,一段烽火彌漫的崢嶸歲月展現在了世人面前——“1945年1月13日新四軍蘇浙軍區由原新四軍第一師和第四師十六旅組成,組建后共作戰135次,其中在解放德清的戰役中消滅日偽軍13000多人……”1000多平方米的展廳共有文物、照片1600多件。
中國人民解放軍浙南游擊縱隊成立于1948年11月 5日,到1949年 4月,浙南游擊縱隊已建立3個支隊、1個獨立大隊和1個警衛大隊,部隊發展到4000余人,民兵9萬余人。
在全國解放戰爭中,浙南游擊縱隊配合解放軍為浙江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甌江南岸,第一支隊取得圍困泰順城的勝利;在甌江北岸,第三支隊主力渡海解放玉環縣城。溫州解放后,浙南游擊縱隊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解放了浙南全境。
2008年6月底,一個消息在這個社區里口口相傳,居民的話語中、眼神里透露著些許自豪。
“我們確定,成立于1949年10月23日的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上羊市街居民委員會,為新中國第一個居民委員會。”2008年6月28日,民政部專家宣布的結論,讓84歲的陳福林和89歲的陳道彰激動不已,封存在他們腦海里的記憶又一次活躍起來。
1949年10月23日,人力車夫出身、已是杭州棉種保管組的棉種翻曬組組長的陳福林,被領導點名去“參加革命工作”。
晚上7點,陳福林匆匆出門,趕往離家5分鐘腳程的西牌樓小學參加居委會干部的選舉會。發下來的選票上,有21名候選人,“每張選票劃17個圈,少劃可以,多了不行。”
陳福林以220票當選居委會主任,陳道彰以208票當選副主任。移交公章時,國民黨保長們不配合,還是在區長秘書把手槍拍到桌子上的情況下,才將公章陸續交出來。區長秘書將這些象征權力的公章轉交給陳福林,但陳福林第二天就把它們燒了。
“居民投票選舉‘小巷總理’,這事以前想都不敢想。”參加選舉的居民們都有一種自豪感。在上羊市街居委會的試點基礎上,1949年12月1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全市發出《關于取消保甲制度,建立居民委員會的工作指示》。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到1950年3月,杭州全市基本完成了取消保甲制、建立居民委員會的工作。
居民委員會取代保甲制,實踐了“人民民主管理城市”的理念,標志著基層民主自治走上歷史舞臺,是中國基層社會的一次深刻變革。
位于杭州西湖西面楊公堤上的劉莊是西湖最美麗的園林,在劉莊里的小山丁家山上,有一處亭式小屋,是毛澤東當年讀書和寫作的地方。劉莊也是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孕育之地。
1953年12月,毛澤東率領剛成立的憲法起草小組成員胡喬木、田家英等來到杭州,住進了劉莊一號樓,辦公室設在北山街84號大院內30號樓,主持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1954年1月7日,在憲法起草工作會議上,毛澤東提出:“用憲法這樣一個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使全國人民有一條清楚的軌道,使全國人民感到有一條清楚的明確的和正確的道路可走。”他強調了憲法起草的指導思想和編寫原則,“一要堅持人民民主的原則,二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原則,在具體條文上又要體現原則性和靈活性。”“要簡單、明了。”
毛澤東就是以趟出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嶄新道路的精神,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拿出了一部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憲法草案。
1954年3月15日憲法起草小組離杭返京。6月11日,憲法起草委員會召開第七次會議,一致通過了憲法草案。6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憲法草案全文,并發表題為《在全國人民中廣泛地展開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社論。之后,討論持續兩個多月,參加討論的人數達1.5億人,占當時全國人口的1/4,各個方面前前后后提出的意見共有118萬多條。根據這些意見和建議,憲法起草委員會對草案又作了修改。
9月20日,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正式誕生。

上圖:毛澤東在杭州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下圖:全國第一個具有合法身份的個體工商戶是溫州市解放北路的小攤主章華妹。
全國第一個具有合法身份的個體工商戶是溫州市解放北路的小攤主章華妹。
章家有7個子女,章華妹是最小的那個“七仙女”。1979年底,因為家里日子窘迫,有經濟頭腦又在解放前做過布匹生意的父親發現章華妹身上有一種天然的經商氣質,便讓小女兒去開店經商。于是,當時還只有十八九歲的章華妹就在家門口擺了一張方桌,放一些小百貨、畫片之類的東西賣,因為沒有合法資格,一有巡邏的人過來就得馬上關大門,以免被查辦。
1980年底,工商所搞試點,章華妹接到了“領證”的通知。當時到工商所領取表格的人只有兩三個。章華妹在填寫表格時把自己的開業日期填為1979年11月30日,“注冊資本”150元。
1980年12月11日,章華妹得到了一張嶄新的營業執照——姓名:章華妹;地址:解放北路83號;生產經營范圍:小百貨;工商證字第10101號,編號上蓋著一枚溫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鮮紅印章。就這樣,章華妹成了“全國第一個個體工商戶”。

上圖:“溫州模式”在完成一次創業的輝煌之后,如今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下圖:從溫嶺的第一個股份合作制企業,到如今的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時代在變,但不變的是浙江人民的創新創業精神。(塘棲鎮人民政府提供)
20世紀80年代初,溫州和臺州的民營企業主創造了一種似公而非公,明公有而實私有的產權制度——股份合作制。臺州農民首先將“打硬股”的一些原則引入到合作制企業中。他們按照“資金自籌、經營自主、合資合勞”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將資金、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量化為股份,實行以勞動聯合和資金聯合為基礎的股份合作經營。這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既解決了個體私營企業資金短缺、規模小、產品檔次低等缺陷,又克服了集體企業普遍存在的產權不清、機制不靈、行政干預多、經營效率不高的弊端,很快在臺州、溫州的農村中獲得廣泛的認同。
1982年6月,溫嶺的牧嶼工藝美術品廠等4家企業由縣工商局核發了“聯戶企業”營業執照;1984年初,溫嶺縣工商局又確認這4家企業為股份合作企業,在工商登記中表述為“集體(合作經營)”。
浙江人民首創的股份合作制這一新的經濟組織形式和經濟成分得到正式確認,溫嶺也成為浙江乃至全國農村股份合作制企業的發端地。從家庭作坊制到股份合作制的歷程,是浙江民營企業的先行者們為保障投資主體利益,明晰企業產權關系,所進行的艱難探索。這種突破與創新,也為日后市場體制中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鄉鎮企業看蘇南,家庭工業看浙南——溫州33萬人從事家庭工業》的報道指出:溫州農村家庭工業的發展道路,被一些經濟學家稱之為廣大農村走富裕之路的又一模式——“溫州模式”。“溫州模式”這個名詞,就這樣第一次出現在了媒體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溫州農民開始從事商業活動。但是,溫州的探索充滿艱辛。1982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打擊經濟領域中嚴重犯罪活動的決定》,隨后,時稱“八大王”的8名個體戶被以“投機倒把”和“擾亂市場秩序”等罪名逮捕。受此事件影響,溫州陷入萬馬齊喑的局面。1982年12月,溫州市委、市政府召開會議為發展家庭工商業“正名”。會后,全市興起了一場發展農村經濟的空前熱潮。1984年,中央發布了一號文件,提倡農村發展商品生產。此后,樂清“八大王”得到了平反。這一系列事件促進了溫州家庭工業的蓬勃發展。
為解決家庭工業的銷路,溫州開放和創建了一批工業品市場,專業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將溫州農村商品經濟推向了第一個高潮。
1989年前后對“溫州模式”的爭論更加激烈。在這時期,中央領導同志先后來溫州視察。1991年10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考察了溫州,充分肯定了溫州所取得的成績。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此,圍繞“溫州模式”展開的以姓“資”姓“社”為焦點的爭論逐漸淡化。
此時溫州也完成了第一次創業,溫州的經濟與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強縣擴權”和“強鎮擴權”,著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是浙江改革行政管理體制的一大亮點。從1992年起,省委、省政府先后4次實施了經濟強縣擴權的改革。“強縣擴權”和“強鎮擴權”的核心內容就是按照“能放就放”的總體原則,將涵蓋發展改革、經貿、外經貿、國土資源、交通、建設等屬于地級市經濟管理的權限下放給紹興、溫嶺、義烏等經濟發達縣(市);將縣里負責的財政、規費、土地、投資項目核準等經濟社會管理權限下放給中心鎮。
在強縣強鎮戰略指導下,全省縣域產業集群優勢更加突出,形成了以杭州高新技術產業群、海寧皮革產業群、嵊州領帶產業群、諸暨襪業產業群、永康五金產業群、樂清低壓電器產業群、桐鄉羊毛衫產業群、慈溪小家電產業群等為代表的產業群,多數小城鎮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產業。如全國最大的襪子生產、銷售、出口基地——諸暨市大唐鎮,“中國水泵之鄉”——溫嶺市大溪鎮,“中國家紡布第一鎮”——海寧市許村鎮。2007年全省GDP總量的62.4%、財政收入的54.3%、從業崗位的70.5%由縣域創造。全省30個全國百強縣的人均GDP為4.28萬元,經濟總量占全省的49.2%。30個強縣的城鄉居民人均儲蓄比浙江全部縣域的人均儲蓄高出30%。2007年浙江城鄉統籌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得分為69.3分,進入了整體協調發展的階段。

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試點改革的啟動,使“小商品、大市場”的“義烏經驗”迎來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梁 臻 攝
2011年2月,國務院已發文正式批復《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這是繼國家設立9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后,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又一個綜合改革試點,是浙江第一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也是全國首個由國務院批準的縣級市綜合改革試點。前不久,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動員大會召開,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小商品,大市場”的“義烏經驗”迎來了全新的發展階段,浙江“強縣擴權”也由此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2008年5月1日,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通車儀式在大橋海中平臺附近舉行。儀式上,中共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宣布杭州灣跨海大橋通車。
杭州灣跨海大橋北起嘉興市海鹽鄭家埭,止于寧波市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里,工程總投資約118億元,是我國“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中同江——三亞沿海大通道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也是浙江省東部沿海地區與上海之間的快捷通道。大橋通車后,寧波到上海的陸路距離縮短了120多公里。
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橋通車儀式在舟山市金塘大橋互通區舉行。大橋建成后,舟山與寧波、杭州的車程距離大大縮短,再加上已經建成的杭州灣跨海大橋,舟山經杭州灣南岸到達上海的車程也縮短到3小時,舟山全面進入大橋時代。
浙江地域狹小,陸域面積僅10.18萬平方公里,而海域面積是陸域面積的2.6倍,海洋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海洋經濟對于浙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杭州灣跨海大橋和舟山跨海大橋的建成通車,對推動浙江海洋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2010年7月,浙江和山東、廣東一起被列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省,極大地推動了浙江海洋經濟強省建設。2011年1月下旬,《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公布,其中,“建設海洋經濟強省”被列為戰略重點和熱點。2011年2月底,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這意味著浙江誕生了首個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規劃,這也是我國第一個海洋經濟示范區規劃。從陸域時代邁向海陸聯動時代,浙江正譜寫一曲藍色暢想。
(本文相關素材和圖片由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提供。)